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茶多酚( TP, tea polyphenols) 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天然添加剂。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证实TP具有多种保健功效。从80年代以来,TP被广泛的应用到生活和生产过程的众多领域,尤其是国内外宠物食品公司将TP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犬粮的生产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生理功能,以及添加于犬粮中起到的动物保健和犬粮保质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2.
潘卫仓 《甘肃科技》2011,27(15):57-58
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是儿茶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是一种目前不能人工合成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安全无毒,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效,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主要以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和应用前景开展论述。  相似文献   

3.
茶多酚生物学功效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如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等,对人体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目前,茶多酚在食品、保健、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作为活性成分,成为食品、医药保健品和美容化妆品中的天然添加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手段在畜牧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其中二氢吡啶和VE就是畜牧兽药中的重要化学添加剂,两者具有显著理化性质和生理功效,对新型畜牧兽药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二氢吡啶与Ve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化学基础及前景进行分析,来对两者的化学原理及应用效果价值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 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20世纪40年代,犬开始作为实验动物用于研究,在生物医学中主要用于实验外科学、基础医学、药理、毒理学以及一些疾病研究中,对生物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验犬提供稳定配方的标准化饲料,是提高实验科学性的重要环节。目前,实验犬粮的生产主要采用膨化工艺。本文则主要研究在特定膨化条件下,实验犬粮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指标检测值与配方值的差异情况。方法 依据《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第28版)提供的数据,计算实验犬粮配方中各营养成分配方值,然后将成品实验犬粮送至实验室检测实际值,将二者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犬粮经过膨化后,脂肪损失6%,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分别损失8%、6%、2%,维生素E、维生素B2、烟酸、胆碱、维生素B6损失率分别为29%、65%、46%、1%、81%。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设定的膨化参数条件下,实验犬粮中各营养素损失如结果所示。因膨化参数不同,对营养素的影响不同,因此,建议同行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适当调整日粮配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K,不添加茶多酚)、低剂量茶多酚组(LTP,饮水中添加0.4 g/L GTP)、中剂量茶多酚组(MTP,饮水中添加0.8 g/L GTP)、高剂量茶多酚组(TP,饮水中添加1.6 g/L GTP),4组均给予常规饲料,茶多酚饮水每天更换一次,连续14 d。经MiSeq 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高浓度茶多酚摄入可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乳酸杆菌的含量明显高于低剂量和对照组(p值=0.038),茶多酚对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最为明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茶多酚具有可以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益生菌的比例及改变菌群组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后废弃的茶渣、茶末价格低廉,营养丰富.近年来研究发现,把含有茶多酚、茶多糖等多种有益物质的茶渣、茶末作为猪的饲料添加剂使用,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能降低猪肉中胆固醇、脂肪含量,提升猪肉质量和口感.文章从茶渣、茶末的营养价值、作用机理、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形式与效果及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癌症的又一克星——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的特有成份。它具有阻断致癌物形成,增强人体免疫,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作用。本文指出在食品业、医疗保健及工艺品生产等领域利用茶的防癌这一特殊功效进行产品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茶叶功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茶叶中含有茶蛋白、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叶皂甙等多种功效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菌和抗辐射等生理功能,作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笔者对茶叶中主要功效成分的作用及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刮涂法制备能够应用于薄膜栽培技术中的聚乙烯醇(PVA)-茶多酚(TP)复合水凝胶膜,考察复合水凝胶膜中茶多酚的加入量对膜性能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线衍射仪(XRD)、耐水压测试及电子万能拉伸试验等手段对水凝胶膜的结构、平衡溶胀度、耐水压力、抗菌性和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加入TP对PVA-TP复合水凝胶膜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影响,膜内部出现氢键的断裂以及新的氢键的形成;添加适量的TP能够优化复合水凝胶膜的力学性能、耐水性和抗菌性;当复合水凝胶膜中TP质量分数为0.6%时,复合水凝胶膜综合性能最好;相比于纯PVA膜,复合水凝胶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耐水压力分别提高了73.5%、71.1%和14.3%,平衡溶胀度降低了12.5%,且有效提高了PVA膜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  相似文献   

11.
化学添加剂通过加入食品中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化学添加剂的违规使用和大剂量滥用,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于这些化学添加剂的危害和检测方法的研究以及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对添加于食品中的多种化学添加剂,从毒理作用和检测方法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情况,从知、信、行3个方面采用网络发布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看,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关注度、对食品添加剂的了解程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对橙汁果汁色素理化性质做了初步的探索,研究金属离子,氧化剂及还原剂,常用的食品添加剂,酸碱和光照对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粒子、低浓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色素的影响不大;不同食物添加剂对色素有不同的增色或消色作用;色素对光敏感,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的基本概念,从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标准、条件、安全性、作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5.
对树莓色素的提取方法以及光、热、氧化剂H2O2、还原剂Na2SO3,食品添加剂,常见金属离子等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莓色素有较好的光热稳定性,常见食品添加剂和常见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中常见非法添加物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已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并且显著改善了居民的饮食和健康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了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由于在食品中添加了非法添加物,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介绍了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物、易被非法添加物污染的食品种类以及食用后可能产生的问题等,旨在帮助人们认识食品非法添加物,正确理解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非法添加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紫露草微核技术监测两种食品添加剂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硝酸钠和亚硫酸钠均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添加剂。利用紫露草微核技术监测和比较它们的致突性,并用维生素C作为抗突变剂进行试验。结果证明,紫露草花枝在以上两种食品添加剂处理液中其四分体核微数均明显增加,说明两种添加剂均有致突作用,而且前者远高于后者。如同时加入维适量生素c,微核率显著下降,表明维生素c对其致突性具有拮抗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抗诱变剂。  相似文献   

18.
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牵涉到全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事关重大.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也成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和分析技术,使得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得以长足的发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彼此渗透,也促进了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使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更为便捷、快速、准确,介绍了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包括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测定方法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浅析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工农业的发展,食品行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跃。但是由于人类盲目的发展生产,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加重,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侵害。而在食品和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就是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在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本文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