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丽  李艳瑛  李晋宝  赵智峰 《中国药房》2009,(14):1102-1104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邢蓉  谢冬梅  许健  师佩兰  郭道华  张树强 《中国药事》2011,25(11):1150-1152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共11种,659例次,发生频次以左氧氟沙星(269例,占40.82%)居首位,其次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及用法用量,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茂名地区2007-2009年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7-2009年茂名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各医疗单位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49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最高,有1380例(占92.3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704例(占45.74%)。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6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以β-内酰胺类最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19例(占50.4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97例(占15.3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3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以及严重ADR与新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于男性(62.77%)多于女性(37.23%),且多发生在1 d10岁的儿童(22.94%)与≥61岁的老年(32.47%)群体;231例抗菌药物致ADR中涉及12个类别、44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37.23%),其次是青霉素类(22.51%)与喹诺酮类(20.78%);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96.10%)为首;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70%),引起最多ADR的单种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6.4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发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崔丽  徐厚明 《中国药房》2011,(34):3232-3234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分别对江苏省ADR监测中心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集的抗菌药物致老年患者ADR报告2031例,并对其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涉及药品种类以及ADR主要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2031例ADR报告涉及抗菌药物13大类,87个品种;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例数最多的是喹诺酮类,858例(42.25%);其次是头孢菌素类,487例(23.98%);静脉滴注导致ADR例数最多,1740例(85.67%);抗菌药物引发严重ADR71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老年人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发生AD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用药、ADR发生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等,记录患者所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及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原因,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1.67%;注射用头孢他啶联合用药所致ADR严重病例最高,占20.00%;联合用药后患者ADR发生率上升,以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ADR为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含乙醇类药、强效利尿剂、氨基糖苷类药联用均可能导致ADR。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成分,与强效利尿剂联用ADR发生率较高,为提高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确定与其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频率及类型。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抗菌药物所致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3例ADR中有445例(54.07%)由抗菌药物引起。头孢西丁和阿奇霉素引发ADR的频率较高(19.64%、17%),皮肤是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最易感部位(57.26%)。在所有ADR中,57%可以判定为肯定;在怀疑引发ADR的药物停药后,93%的患者症状消失。结论:抗菌药物是引发住院患者ADR的一个常见因素,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管玫  陈玲  陈俞先  马玉洁 《中国药房》2008,19(32):2539-254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发生类型和构成比,以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检索到1980年1月~2008年5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将文献分为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3类,进行归类整理、定量分析。结果: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2310篇,ADR3794例,其中主要为过敏反应(35.58%)、神经系统反应(17.82%),另双硫仑样反应有546例。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文献928篇,ADR9434例,平均ADR发生率为9.14%,其中抗结核类抗生素ADR发生率最高(25.57%),其次为硝基咪唑类(24.29%)、碳青霉烯类(23.52%)。抗菌药物ADR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另有ADR如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等。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文献共300篇,涉及各大类药物,ADR例数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结论:临床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2011年蚌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中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1年度蚌埠地区上报的385例中药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药品类别、制剂、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85例ADR中,4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较高(82.3%),ADR发生率以补益类、活血类、中药来源的化学药品注射剂较高,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制剂品种有:痰热清、双黄连等;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2.2%。结论 40岁以上患者要慎用中药注射剂,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187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度已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ADR监测中心的187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187例报告中,18岁以下的患者有62例,占33.16%(62/187);怀疑药品以头孢匹胺钠为最多,共26例,占13.90%(26/187);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180例,占96.26%(180/187);ADR所累及的系统和(或)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普遍,共136例,占70.47%(136/187)。结论: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ADR监测,选择适宜的品种、给药途径,完全有可能在达到最佳临床疗效的同时使ADR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上报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关于使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5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54例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以≥51岁的老年人群为主(45例,83.3%)。涉及新型抗肿瘤药物15种,发生不良反应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以利妥昔单抗最多。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的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19.8%)、消化系统损害(17.3%)。结论: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应重视其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有效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90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严重ADR的发生率,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2例ADR中,有447例(49.6%)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中阿奇霉素是引起ADR的最多的药物(占31.47%),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是皮肤。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有79%,撤药后恢复率达到95%。结论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ADR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