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接受更昔洛韦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7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黄疸症状消退、血清抗CMV-IgM转阴、肝回缩、尿CMV-DNA转阴、脾回缩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通过采用相应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88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肝脏回缩时间、脾脏回缩时间,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肝脏回缩及脾脏回缩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GG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77.27%(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8,P=0.310)。【结论】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能够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促进肝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通过检测血CMVIgM、IgG、肝功能而确定42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组和治疗组,均常规给予补液、退黄、白蛋白处理,更昔洛韦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更昔洛韦组在黄疸消退方面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为较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婴儿黄疸型及胆汁淤积性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观察其副作用。方法将98例诊断为黄疸型及胆汁淤积性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肝脏肿大程度、荧光定量PCR检测尿CMV-DNA载量的变化,分别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治疗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下降的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更昔洛韦对肝脏回缩、降低ALT、AST、GGT、DBIL、IBIL及尿CMV-DNA载量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副作用方面更昔洛韦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仅有少数患儿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低,且下降幅度小,停药后异常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更昔洛韦治疗黄疸型及胆汁淤积性巨细胞病毒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我院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住院60例婴儿CMV性肝炎患儿,给予更昔洛韦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及肝、脾回缩情况,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更昔洛韦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后血清TBIL、ALT下降,肝、脾回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血清TBIL浓度:(158.32±15.64)、(60.73±16.46)μmol/L,t=5.74,P<0.05; ALT:( 132.85±32.14)、(75.81±27.63) U/L,t=2.92,P<0.05;肝脏回缩:(4.16±0.53)、(2.35 ±0.41) cm,t =8.27,P<0.05;脾脏回缩:(1.64±0.21)、(1.03±0.19)cm,t =5.03 P <0.05].更昔洛韦治疗有肝功能损害以及皮疹的不良反应,门冬氨酸鸟氨酸有呕吐等轻微胃肠反应.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CMV性肝炎疗效好,但应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GCV)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方法比较以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82例婴儿CMV性肝炎前后肝功能、肝脾大小变化以及CMV检测指标等的转阴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肝功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肝脾较治疗前明显回缩(P<0.05),血CMV-IgM、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PCR-CMV-DNA)转阴率分别为87.8%和75.8%。6例出现白细胞减少,停药后均迅速恢复。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可君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婴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CMV肝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利可君片治疗。比较2组肝功能、巨细胞病毒载量(HCMV-DNA)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HCMV-DNA载量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症状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 67%,显著低于对照组43. 33%(P 0. 05)。结论利可君片联合更昔洛韦治疗CMV肝炎婴儿的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婴幼儿听力损伤的影响及更昔洛韦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CMV感染婴儿62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非CMV感染住院婴儿62例为对照组。脑干听觉诱发反应(BAEP)检测患儿听力情况,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营养脑细胞及听觉刺激法等早期综合干预方案后,治疗6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研究组听力轻度听力障碍、中度听力障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听力正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组I、III和V波的PL均显著降低(P0.05),I~III、III~V和I~V波的IPL均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B组;患者随访率为96.8%,A组总有效率94.4%显著高于B组(73.7%)(P0.05)。结论 CMV感染对婴儿听力具有损伤作用,早期更昔洛韦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西米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组、更昔洛韦+西米替丁组和对照组三组。结果:治疗72h总有效率对照组、更昔洛韦组、更昔洛韦+西米替丁组分别为57.5%、87.5%、90.0%,更昔洛韦组、更昔洛韦+西米替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更昔洛韦+西米替丁组总有效率与更昔洛韦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显效率明显高于更昔洛韦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与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萍  魏红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0):1169-1170,1172
目的探讨生化指标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筛选678例正常妊娠者及102例妊娠期ICP患者,分别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甘胆酸(C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乳酸脱氢酶(LDH)。将正常妊娠者与妊娠期ICP患者的静脉血、脐血及羊水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ICP组静脉血TBA、TB、DB、CG、ALT、AST、ALP、GGT、LDH与正常妊娠者静脉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脐血TBA、TB、DB、CG、ALT、AST、ALP、LDH与正常妊娠者静脉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羊水TBA、TB、CG、ALT、ALP、GGT、LDH与正常妊娠者静脉血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TBA、AST、ALT、ALP可作为ICP诊断可靠而实用的指标,可帮助终止妊娠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77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昔洛韦可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对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及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等均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作者对77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并与阿昔洛韦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朱艳平 《临床医学》2013,33(3):78-79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于宜阳县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48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4例,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和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75.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有1例患儿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经调整静脉滴注速度后不良症状好转;对照组中有1例患儿出现腹痛症状,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情况好转,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蒋源  黄述江  韩永智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53-2054
目的:研究不同疗程和剂量的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次数≥6次/年)患者随机分成3组.第1组,伐昔洛韦500 mg,每日一次,服用6个月;第2组,伐昔洛韦500 mg,每天1次,服用12个月;第3组,伐昔洛韦500 mg,每天2次,服用3个月,减量为伐昔洛韦500 mg,每天1次,服用9个月.各组治疗结束随访1年,记录复发次数和不良反应.治疗早期3个月禁止性生活.结果:各组治疗后的复发次数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随访1年,第2组和第3组的复发次数明显少于第1组(P<0.05),第2组和第3组的复发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伐昔洛韦抗病毒抑制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可以显著减少复发频率,1年疗程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半年疗程;采用伐昔洛韦初始剂量500 mg,每天2次,连用3个月的治疗方案,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更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双黄连对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例HFMD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和双黄连,对照组采用病毒唑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问.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药物治疗时间。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83.3%比69.1%,P<0.05),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药物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仅能促进症状消失、体征恢复,还可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抗病毒能力,改善机体免疫力。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水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水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更昔洛韦 组、病毒唑组各60例。更昔洛韦组给予更昔洛韦5mg/(kg·d)静滴,每日1次治疗;病毒唑组给予病毒唑10mg/ (kg·d)静滴,每日1次治疗。两组均计数退热时间及皮疹结痂时间,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更昔洛韦 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61±0.47)d,明显少于病毒唑组(3.7±0.38)d(P<0.05);皮疹结痂时间,更昔洛韦组为 (3.24±0.27)d,明显少于病毒唑组(4.3±0.31)d(P<0.05)。两组药物治疗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更昔 洛韦治疗小儿水痘疗效显著,明显优于病毒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更昔洛韦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干扰素组则给予干扰素雾化治疗,比较2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总体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与随访结果。结果更昔洛韦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显著早于干扰素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 0. 05);治疗后,更昔洛韦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ALY%)、谷丙转氨酶(ALT)与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CD4+与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 0. 05);更昔洛韦组治疗后复查白细胞(WBC) 20×109/L与ALY% 10%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P 0. 05); 2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相较于干扰素雾化治疗方式,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银翘散加减联合更昔洛韦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用银翘散加减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咽痛流涎消退时间、皮疹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神经精神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翘散加减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单纯更昔洛韦治疗,治疗期间有效护理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银翘散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银翘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药物安全性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翘散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效果确切,药物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好消毒隔离、发热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调理和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声频共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患儿听觉损伤疗效.方法 患儿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更昔洛韦治疗,治疗组予更昔洛韦及声频共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治疗组91.2%,对照组6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程度听力损伤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声频共振联合更昔洛韦是治疗CMV感染听力损伤有效方法;其治疗轻中度听力损伤疗效优于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