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近期心肺并发症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自1994年8月~1995年8月对86例中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肺功能进行观察,以探讨中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近期心肺并发症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结果如下。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86例经本院胸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肺癌的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4岁(50~78...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的改变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用氧合指数(P/F)、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动脉血氧饱和度50%的氧分压(P50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项指标对68例50岁以上男性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日、1、2、3、7日围术期换气功能进行监测。结果肺癌术后3日内P/F、a/A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PaCO2、P50O2术后即日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2日内全肺切除氧合功能降低大于肺叶切除(P<0.05);低肺功能患者术后换气及通气功能障碍较肺功能正常者显著(P<0.05)。结论肺癌术后3日换气功能明显减退,尤以氧合功能降低显著。应重点监测氧合功能变化,加强全肺及低肺功能患者的换气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3.
陈宇 《临床肺科杂志》2014,(12):2275-2279
<正>肺癌手术创伤较大,无论是行微创手术还是开胸手术,术中手术操作、麻醉单肺通气等特殊情况,常需要挤压肺组织,牵拉刺激肺门及支气管,反射性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组织挫伤,不同程度引起患者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不全,同时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影响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以下为影响肺癌术后肺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一、肺癌术后肺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1.术前因素(1)一般情况:1年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后肺功能演变特征,探讨术前肺功能指标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肺功能的预测能力。方法对115例肺切除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常规肺功能及运动心肺功能检测,术后3个月行肺功能复查;追踪患者1个月内术后心肺并发症(PPC)的发生情况。结果28例手术患者出现PPC(24.35%);有、无PPC组间比较有差异的肺功能指标为:FVC%pred、FEV1%pred、VO2m ax%pred、WRm ax%pred、VO2/HR%pred;术后肺通气功能、运动心肺功能与术前比较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肺功能实测值与公式法预计的术后肺功能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后肺功能损害主要是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运动心肺功能亦有下降。建立预测PPC及术后肺功能的回归方程,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行单侧肺叶切除术的术前、术后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变化。方法测定63例行单侧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结果术后早期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下降(P〈0.05)。术后3个月FEV1及DLCO较术前有所改善,与术前相比,P〈0.05。结论单侧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肺功能无显著影响,其气道阻塞程度及弥散功能术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对68例50岁以上男性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连续监测,以观察肺癌术后早期换气功能的变化。指标:氧合指数通气血流比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结果显示:术后3日内PaO2/FIO2较术前显著降低,V/1较术前显著增大,尤以全肺切除术及术前肺通气功能异常组改变明显。提示;肺癌术后早期肺换气功能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肺癌患者中约45%年龄≥70岁。高龄的肺癌患者多数存在肺部慢性疾病,长期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使患者有潜在的右心负荷增加。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进一步减退,不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本文就高危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减退与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高危高龄肺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外科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决定术后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患者术前状况,因此对肺切除患者术前评估研究十分重要。老年肺癌患者常并存多种心肺疾病,开胸手术后并发症较多,特别是低肺功能的老年肺癌患者,其手术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术前评估的目的在于建立手术可行性的生理性指标,既能最大限度识别出可手术患者,又可使围手术期并发症减少至最低,从而避免和(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肺功能综合评估预测肺癌病人手术后呼吸衰竭(呼衰)危险。方法260例原发性肺癌病人于术前行静息肺功能、心电图、运动心肺功能检测.将常用指标分别组合为静息肺功能、运动肺功能、心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心肺功能综合评分。结果①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组运动肺功能、心功能、心肺功能综合评分均高于非呼衰组(P〈0.01),Logistic分析显示运动肺功能评分〉3分、心功能评分〉2分与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预测术后呼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结果预计值均高于VO2/kg,②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组仅静息肺功能评分高于非呼衰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静息肺功能评分〉2分与其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③FEV10〈60%、行肺叶切除术(低肺功能组)术后呼衰组运动肺功能评分和心肺功能综合评分高于非呼衰组(P〈0.01),Lositic分析显永心肺功能综合评分〉6分与其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预测术后呼衰的敏感性和阴性结果预计值高于VO2/kg。结论心肺功能综合评估较单项肺功能指标能更全面、准确地预测术后呼衰发生危险.尤其适于全肺切除和低肺功能、行肺叶切除术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康复训练对胸腔镜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护理,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康复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术前康复锻炼。在入院时和术后第7天,测定两组患者的静态肺功能、运动心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并比较。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静态肺功能、运动心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康复组静态肺功能、运动心肺功能、PaO_2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术后住院天数(7.0±0.6)d,明显短于对照组(8.4±1.2)d,P0.05。结论术前康复,能增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的耐受性,缩短术后住院天数,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老年病人心肺功能降低,代偿能力差,术前多并存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动脉硬化性疾病,肺切除术后常有并发心脑并发症的风险,而心律失常又是术后早期的表现。本文旨在探讨肺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手术前预测肺切除术后的肺功能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215004)朱晓良综述胡华成何广仁审校肺癌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麻醉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对一部分患有较重心肺疾病的肺癌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成为可能。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在术前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前肺功能状况对术后心肺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同期对照分析19例肺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患者(9例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0例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23例肺通气功能正常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出院后三月生存质量评分,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心肺并发症总计、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和心律失常分别为57.89%、26.32%、36.84%、26.32%和30.43%、13.04%、13.04%、26.09%,P值分别为0.037、0.487、0.071和1.000。两组出院后三月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16.18±4.65)和(12.60±4.04),P=0.035。结论肺通气功能障碍组术后常见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律失常较正常组无增高;而术后心肺并发症总计较正常组增高;出院后三月生存质量亦较正常组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术前肺功能状况对术后心肺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同期对照分析19例肺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患者(9例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0例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23例肺通气功能正常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出院后三月生存质量评分,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心肺并发症总计、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和心律失常分别为57.89%、26.32%、36.84%、26.32%和30.43%、13.04%、13.04%、26.09%,P值分别为0.037、0.487、0.071和1.000.两组出院后三月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16.18±177;4.65)和(12.60±177;4.04),P=0.035.结论 肺通气功能障碍组术后常见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律失常较正常组无增高;而术后心肺并发症总计较正常组增高;出院后三月生存质量亦较正常组差.  相似文献   

15.
52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心肺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心肺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院行根治术的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肺部感染、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常见心肺并发症。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0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主要为肺部感染2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不包括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1例。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易发生心肺并发症,需完善术前心肺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16.
用P/F,a/A,P50,PaCO2四项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日,1日,2日,3日,7日对68例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术后即日03日P/F,a/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PaCO2,P50术后即日较术前增加显著,P〈0;01。2全肺功除术患者术后即日-1日氧合功能降低较肺肺叶切除术显著,P〈0;05。3。低肺功能患者术后3日内氧合功能降低程度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7.
本讨论了术前肺功能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对开腹、开胸肺切除术及心脏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强调了应用肺功能检查术前评价心肺功能状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肺部切除手术使未发生转移的肺癌患者有了长期生存的希望,但由于病人常合并慢性气道阻塞,增加了手术危险性,使其术后易发生心肺并发症。所以,如能准确预测术后通气功能变化将有助于确定病人可否接受手术。为此,作者对55例疑有肺部恶性肿瘤而需手术切除病人的肺功能和运动容量在术前及术后第3和第12个月进行了测定。55例中单侧全肺切除者18例,肺叶切除29例,胸廓打开而未行肺切除者6例,2例因肺功能严重受损未行手术。53例中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者有16例(8例为单侧肺切除,7例为肺叶切除,1例胸廓打开未行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行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1周、1个月心功能指标和肺功能指标,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HR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FVC、MVV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能有效减少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心肺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低肺功能老年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肺功能老年肺癌患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2例70岁以上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肺功能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呼吸功能障碍三组,比较术后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重点观察重度肺功能障碍组。结果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术后死亡1例,其呼吸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轻度、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结论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应用,对低肺功能老年肺癌患者可相对扩大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