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刘东亮  黄佰喜 《煤矿开采》2005,10(6):45-45,48
以江苏天能集团沛城煤矿B720工作面为例,介绍一种大倾角单体工作面收作方法,即“由上而下”法。此法具有安全、省工、省时等特点,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炮采工作面无坑木收作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炮采工作面套收方法从技术方案、通风管理、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肯定了无坑木收作在炮采及普采工作面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三软”4.5m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收作过程中,撤除被“压死”支架时使用的掩护支架,滑轮组,放炮卧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从地质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支架被“压死”的原因,根据生产实践提出了防治支 架在撤除期间被“压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7,(9):22-25
以某矿充填工作面收作眼撤架通道大、支护难度高等难题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充填采煤大断面收作眼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充填收作眼围岩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收作眼的围岩变形破坏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在不同的充实率、采高以及撤架数条件下收作眼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充填大断面收作眼的围岩控制技术,同时将该技术在某矿2302充填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撤架过程中收作眼的顶板下沉增量仅为60 mm,收作眼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唐口煤矿9301充填工作面收作眼撤架通道大、支护难度高等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体充填采煤大断面收作眼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在掌握固体充填收作眼围岩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收作眼的围岩变形破坏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在不同的充实率、采高以及撤架数条件下收作眼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固体充填大断面收作眼的围岩控制技术,同时将该技术在唐口煤矿9301充填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撤架过程中收作眼的顶板下沉增量仅为60mm,收作眼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新型捕收剂PAC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于近年研制的一种硫化矿捕收剂 ,曾有研究表明对铜、金、银等矿物具有选择捕收性。用PAC、黄药作捕收剂 ,在不同条件下对黄铜矿和黄铁矿单矿物的浮选对比试验表明 ,新型捕收剂PAC对黄铜矿捕收力强 ,对黄铁矿捕收力弱 ,具有明显的选择捕收性  相似文献   

7.
张浩 《煤炭技术》2003,22(5):61-63
论述在特厚松软易燃煤层轻放面中 ,在出现煤炭自燃、断层带突水、地压增大等复杂条件下安全快速收作的技术方法 ,为同类条件轻放面的收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三软”综放工作面在跟底收作时,由于顶煤较软,离层破碎后析易发生一种区别于常规综放面的特殊发火形式-架顶顶煤发火。文章对种特殊发火事故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找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综放工作面支架回撤顶板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证综放工作面支架回撤过程的安全高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工作面收作和回撤过程的顶板控制技术。通过对徐庄煤矿各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回撤时的顶板管理技术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论证,证明了采用刷帮、扶棚、铺金属网、铺钢丝绳、锚顶、支架掩护等顶板支护与控制方法是合理的,技术是可靠的,安全价值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该成果对综放工作面的安全高效收作和回撤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石台煤矿Ⅱ3123工作面具体的地质条件,提出了2种不同的收作方案,对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了一套技术、经济均可行的收作方案,此方案避免了煤炭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袁庄煤矿Ⅳ4111工作面偏薄中厚煤层的采煤工艺改革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实施综采工艺的"三机"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综采面"三机"配套的最优方案,实现了采煤工作面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贾民  彭担任  齐方跃 《煤》2005,14(1):1-2,10
阐述"孤岛"综放工作面在开采各时期的矿压显现特征,研究了具有针对性的有效防范措施,执行后可实现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薛恩思 《现代矿业》2020,36(3):61-63
综采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的开采方法,在回采过程中易发生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现象。为了更好的掌握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特性,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通过采空区布点测点的方法,对其采空区气体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了综采工作面气样参数,进而确定采空区氧化“三带”的范围,这种现场观测方法简单、比较容易实现,可以较准确划分开采过程中采空区的氧化“三带”,为预防采空区遗煤氧化问题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工作面回采率和回采速度,薛虎沟煤矿2-106L型工作面采用“推透法”连续回采,通过对L型工作面受双重动压影响段巷道加固和A、B面采撤协同运行两方面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推透法”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靳瑞青 《煤炭技术》2007,26(1):51-52
目前国内对大倾角特厚易燃煤层群进行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开采尚无定型综采设备和方法,煤层厚度、结构又达不到水平或斜切综采的要求,只能进行走向长壁倾斜分层炮工开采。经东峡煤矿多年开采实践证实,只有进行大采高、大进度“双大”放顶煤开采,才能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6.
年福田 《山东煤炭科技》2020,(3):177-179,182
针对"孤岛"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加固、采空区隔离、老巷治理等难题,本文以120502"孤岛"综采工作面开采为工程背景,通过优化注浆工艺、调整注浆参数,实现快速高效定点注浆,解决了"孤岛"工作面部分矿山压力治理难题,为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类似"孤岛"工作面开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红庆河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现场实测数据,采用氧气浓度划分法对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利用FLUENT数值计算软件模拟分析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风流流场、温度场等,分析验证采空区氧气浓度、CO浓度、漏风速率、温度等变化规律,并与数值模拟中采用漏风强度法划分的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验证,确认了采空区“三带”现场实测的可靠性、准确性。结果表明: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两道”漏风严重,氧化升温带在进、回风巷分布范围较广;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以用来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8.
徐慧 《煤炭技术》2021,40(2):43-47
从宏观矿区、采区角度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技术预测,整体进行总体富水分区,然后再从微观巷道、工作面角度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局部富水情况,形成宏观预测、微观探测的"双测技术"体系。以赵庄二号井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含水层厚度、岩性结构指数和构造分形维数对含水层富水性的影响,对以上3个因素标准化后,通过多因素分析法将该矿砂岩含水层的富水性分为强富水区:W≥0.5,中富水区:0.35相似文献   

19.
杨鹏 《中州煤炭》2019,(8):179-182,186
以某矿工程实际为背景,对“两硬”围岩作用下初采阶段、回采阶段、末采阶段,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初撑力、工作阻力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发现,在初采阶段液压支架的初撑力最小,随着回采初撑力逐渐增大,在末采阶段初撑力达到最大1 696.7 kN,达到额定初撑力的55.05%;在初采阶段,工作面机头支架末阻力并不是很大,支架末阻力值主要集中分布在1 000~2 500 kN;在回采阶段,工作面机头支架循环末阻力值表现出了较为标准的正态分布形式,而其他支架末阻力则表现出了偏向高阻力区间的偏正态分布形式,同时工作面支架末阻力整体表现出了中部最大、机尾次之、机头最小的特征;在末采阶段,工作面支架阻力呈现出了分布变化无规律的情况,工作面支架末阻力整体表现出了偏高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准确测得大平煤业综放工作面“两带”高度,为水下采煤提供参考,以3108工作面为背景,采用钻探实测法,通过对两个探测钻孔的多个水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3108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煤层顶板以上105.53~111.62 m,垮落带高度为顶板以上23.8~32 m,裂采比为19.18~19.42,冒采比为4.33~5.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