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谈直接灸中的手法运用福建省尤溪卫生职工中专(365100)林其盛灸法之补泻,始载于《内经》,后见于《针灸大成》。《灵枢》背腧篇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至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乃遵经旨,略有发挥:“以火补者,毋...  相似文献   

2.
介绍卓立甬教授运用调中治法论治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卓立甬教授在临证中重视顾护脾胃,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补土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脾胃为核心,以“阳道实,阴道虚”为动力的脾胃虚实气化内循环思想,以调中治法调五脏杂病。临证可见:损其肾者,当填其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肝者,宜缓其中;损其肺者,须益其气;顾护脾胃,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_(5)朱文锋,朱正华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瘅病类瘅,通疸,指黄疸。瘅,又通火单,《说文》:“瘅,涝病也。”“,炊也,从火。”《素问·奇病论》王冰注:“瘅,谓热也。”本规范取瘅为热也之义。“瘅”,属病类概念,主要指湿热等...  相似文献   

4.
对于重症肌无力(MG)病机的认识,以往多从“脾胃虚损”立论,以峻补脾胃为法,并取得一定疗效。但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仅用峻补脾胃并不能通治MG;细究之,广东地处湿温之域,MG发病,多因脾虚复感湿热之邪,尤以犯肺伤脾为多,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应以异法方宜论指导,重视补脾益气之时,清热化湿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济生方》等医籍进行梳理,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六气中君火、相火二气的关系被引入到人体后,广大医家产生了何火以生脾土的思考;相火代行君火之令的出现,为相火生脾土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对《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有关脾胃病用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张氏脾胃病用药特点为:擅用温补之品调治脾胃病变;解表药非专为散邪而设,亦为脾胃病所用;常用理气之品,但随病位在胃在肠之不同选药有明显差异;对病久虚损之证常用补虚类中药,其中多选用清淡味薄之品,而质重味厚者较少使用。  相似文献   

7.
汪红 《江苏中医》1995,16(6):43-45
对《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有关脾胃病用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张氏脾胃病用药特点为:擅用温补之品调治脾胃病变;解表药非专为散邪而设,亦为脾胃病所用;常用理气之品,但随病位在胃在肠之不同选药有明显差异;对病久虚损之证常用补虚类中药,其中多选用清淡味薄之品,而质量味厚者较少使用。  相似文献   

8.
脾阴虚临证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多侧重脾阳、胃阴的辨治。然笔者认为脾阴有它的特殊性,与胃阴有明显的不同。1脾阴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脾之运化多指脾气(阳)而言,然实则有脾阴参与也。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茸攵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亦指出:“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运转,而不能输(精)于五脏”。唐容川《血证论》亦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由此认为,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  相似文献   

9.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绮石,明末人,生卒时间难考。著有《理虚元鉴》(以下简称《元鉴》)二卷,对虚劳病独有慧心。其认识是斟酌于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之间的。他尤其注意到上述人物的生长时代和所处的环境各有特点,如李氏是发于内伤,主重脾胃;朱氏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从滋阴入手...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12.
明代四家脾胃论治特点的比较研究200032上海中医学院颜仕泰历来研究脾胃学说,大抵以《内经》和仲景之论为依据。元代李果(东垣)撰《脾胃论》,后世奉为补土派之圭桌,侧重脾气之升发,用药偏向温燥;清代叶桂(天士)倡胃阴论治说,主言胃阴之通降,用药趋于凉润...  相似文献   

13.
通补法在叶案中的应用甘肃省中医院(730050)赵川荣,廖志峰胃宜通补,这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现仅就《临证指南医案》有关内容分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一、通补的涵义所谓“通补”,在此有二重涵义。胃为六腑之一,胃肠一气贯通,虚实更替,在病...  相似文献   

14.
胡克武 《国医论坛》1998,13(5):42-42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重视顾护脾胃,被称为补土派。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法则,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甘温除热方剂,治疗内伤热病。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中,使用了“阴火”一词来阐述内伤发热的机理。其防火之说曾引起争论,遭到许多医家的否定。通常水属明,火属阳;寒凉为阴,火热为阳。而将火归属明,的确让人有些费解,加之东垣有时将明火与相火、心火等混谈,就更让人不知所云。其实,笔者认为,东垣独具匠心地以“阴”饰“火”,有以下几个目的。1强调内伤外感为阳,内伤为明。金元时期,因战…  相似文献   

15.
从脏腑论脾胃郑燕萍(河北省中医院05001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说:“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善治牌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治五脏也。”这段...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金卫平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创立“甘温除热”的理论。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清阳不举诸证。其方补中有升举之功,益气不忘培血之源,调脾胃以固...  相似文献   

17.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性综合性流派,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名医辈出。本文基于六大新安医家的临床医案集,即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郑重光《素圃医案》、程杏轩《杏轩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楚《吴氏医验录》浅析其各自温补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汪机基于“营卫一气学说”认为营兼气血,温补脾胃当培元益气,倡“参芪”可气血阴阳俱补,尤重其补阴血之功;孙一奎强调元气当生生不息,治法上将汪机参芪同用与薛己温补下元法结合,在用药上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郑重光针对时医专事苦寒伐真阳之弊,喜以附桂姜类取效,多用温阳益火之剂,以四逆汤见长;程杏轩汇多家之学,既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又重视脾胃气血,强调补养阳气,尤重肾中之阳;叶天士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形成“甘药培中,上下兼顾”的特色理虚大法,并首提“通补胃阳”,强调当善用补益胃气、温补胃阳之法;吴楚以活用参芪桂附著称,常合用益气温阳之品,健脾与温肾同治。  相似文献   

18.
甘温除大热法出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后世《名医方论》中柯琴(柯韵伯)在论补中益气汤方论中这样评价:“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同外感。唯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谨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诜用甘涡之品.升其阳气以行春牛之今。  相似文献   

19.
许芸  张晓军 《光明中医》2022,(8):1466-1469
汪机为新安著名医家,开温补培元派之先河,笔者通过对汪机《石山医案》中所载医案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探讨了其辨治脾胃病的特色.汪机基于丹溪,效法东垣,从营卫论出发,揭示了脾胃病之病因多为脾胃气虚;诊断脾胃病时,亦重视脉诊的应用,多以脉辨证;首倡温补培元的治疗大法,临床用药,重用参芪,以达到益胃气、补营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对“温热病”和“脾胃病”的论治贡献卓著。而叶氏治疗各科杂症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分析了奇经症候及病机,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临床指南医案》一书,论述最详,颇具代表性,尤以通补奇经治虚损杂病有独到之处。叶氏《临床指南医案》中常见;“温通柔润”、“温养”、“温润”及“柔剂温阳”等称,是叶氏用通补奇经治虚损杂证的主要方法,现将叶氏“温通柔润”剂作一临床分析如下。 一、继古医典籍及诸家。对“温通柔润”荆有新发挥。 古医典籍对“温通柔润”剂虽无专论。但叶天士宗《内经》中。劳者温之”、“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昧”。“燥者濡之”的治则。以《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用柔济剐”.叶氏认为“脾肾为柔脏,可用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阳土喜柔”、“肾恶燥”(引文见叶案原书,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