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晨尿微量白蛋白与晨尿肌酐的比值(ACR)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另一组为无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无早期DN组).所有患者均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早期DN组与无早期DN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R是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可能是预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颖  朱美玲  张杰 《安徽医学》2008,29(5):580-58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和HbA1C等,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应用颈动脉超声波测定IMT。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Hcy的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高Hey血症的发病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2)血浆Hcy水平与体重指数、HbA1C和糖尿病病程与独立相关;(3)高Hcy血症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P〈0.01,OR=1.034,95%CI为1.015~1.11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血浆Hcy水平升高,BMI、HbA1C和糖尿病病程是老年2型糖尿病血浆Hcy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与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6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内膜增厚组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P〈0.01),而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05)。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各项指标在组间变化不明显。内膜增厚组收缩压有明显升高,吸烟、饮酒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体重指数、舒张压、糖尿病病程无明显差异。结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有较高的发病率,与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高血压、较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大量吸烟、饮酒有关,生活方式干预、减轻胰岛素抵抗、降脂、降压、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等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患者的年龄、病程、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关。斑块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年龄、病程、高血压、IMT、空腹和餐后血糖、胆固醇等因素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有作用。除控制血糖外,应该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9,28(30):4-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踝臂指数(ABI)、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将5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ABI的不同,分为2组:A组26例(ABI〉1.0),B组25例(ABI≤1.0),分别测定ABI、PWV、颈动脉斑块。结果随着ABI值降低,PWV、颈动脉斑块分级增加,A组〈B组(P〈0.05)。结论ABI与PWV可作为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无创指标。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泛进行ABI和PWV的测量,对其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分析技术无创评价血脂异常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动脉弹性。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
为对照组,血脂异常患者86例为病例组,应用超声射频分析技术对所有参与者左颈动脉进行检查,获得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
(IMT)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质量比、收
缩压、舒张压、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IMT和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MT和PWV的相关性比较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521,P<0.05)。在IMT<1.0 mm的病例中(n=81),随合并其他动脉硬化高危
因素的数目不同而IMT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PWV的测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其中合并≥3个和2个危
险因素者较1个高危因素的PWV 测值增加(P值均为0.002)。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年龄和空腹血糖是影响血脂异常患者
PWV的重要因素。结论超声射频分析技术可较准确测量颈动脉IMT和动脉弹性,有望成为评价颈动脉早期结构和弹性功能
改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动脉硬化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包括管壁病变与管腔病变。有创性的血管功能检查对于动脉硬化病变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由于其有创、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及并发症等原因,限制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以其无创、简单、易操作、经济,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常用的检测指标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反射波的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本文就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的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ET)评价2型糖尿病外周血管功能及其检测参数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并随机选择健康志愿者120例,应用ET技术检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ity coefficients,Ep)、硬化参数β(stiff-ness parameter β,SPβ)、动脉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脉搏波传导速度β(pulse wave velocity β,PWVβ)、管径增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以及血管功能指标收缩期内径(systolic diameter,Ds)、舒张期内径(diastolic diameter,Dd)和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情况,并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颈、股和肱动脉的血管功能,同时利用病例基本信息对E-tracking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颈、股和肱动脉的Ep、SPβ和PWVβ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股动脉的AC值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年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因素中,影响ET参数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及总胆固醇。其中,Ep、SPβ和PWVβ均与年龄和病程呈正相关(P<0.05),而AC则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P<0.05),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AI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ET技术检测可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且其检测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患者年龄和病程。该技术能准确评价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的功能性或病理学改变,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和临床疗效的评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H型高血压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4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 μmol/L)、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斑块位置及类型,计算斑块积分并测量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病程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合并脑梗死及冠心病构成比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Hcy、空腹血糖(FBG)、HDL-C、年龄及高血压病程有相关性.结论: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8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非斑块组(颈动脉IMTGl.5mm和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组(颈动脉IMT≥1.5mm和颈动脉斑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0.01或PG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BI呈负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SBP、LDL—C、Hcy、HbAlc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年龄、SBP、LDL—C、Hcy、HbAIc、AB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SBP、年龄、LDL—C、Hcy、HbAlc、ABI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ABI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2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的157例T2DM患者,分为高血尿酸组(68例)及正常血尿酸组(89例)。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IMT,并计算相应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高血尿酸组BMI、WHR、FINS、HOMA—IR、LDL—C、TG、IMT较正常血尿酸组升高(P〈0.05),而FBG、TC、HDL—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组更易出现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以及c反应蛋白(CRP)与MS及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8例T2DM患者,160例MS患者,所有患者均测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CRP,用高敏感B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眼底摄片了解视网膜病变。结果①MS组比T2DM组有更高的冠心病、脑梗死、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更高的颈动脉IMT,且随着MS组份数的增加而增加。②回归分析显示CRP水平与MS组份数、WHR、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呈正相关(β=0.2341,0.201,0.151,0.045;P=0.000,0.001,0.011,0.028)。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B=-0.141,P=0.019),颈动脉IMT与MS组份数、T2DM病程、CRP呈正相关(B=0.328,0.197,0.174;P=0.000,0.001,0.008)。DR与T2DM病程、CRP、SBP呈正相关(β=0.916,0.160,0.023;P=0.000,0.000,0.026)。结论MS与T2DM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而CRP对MS病情的发展及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64层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和外周血管超声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性质等方面的特征.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科和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共129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T2DM)病史分为:老年冠心病组(n=69)和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n=60).经64层双源螺旋CT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对比2组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性质的差异.结果 64-DSCT显示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与老年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1.6%和55%,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的65.2%和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老年冠心病组高,且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外周血管斑块数较单支病变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以易损斑块为主.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可以预测冠脉病变,外周血管斑块数越多,冠脉病变的支数越多.  相似文献   

14.
明文剑 《中国医药导报》2012,(31):104-105,11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9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DM组和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DM+EH组;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狭窄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DM+EH组及DM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DM+EH组颈动脉IMT均高于DM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DM+EH组、DM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M+EH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③DM+EH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的检出率DM+EH组及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的早期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尿酸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9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尿酸患者设为高尿酸组,127例血尿酸正常2型糖尿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管并发症及各临床生化指标差异,研究尿酸与各指标关系。结果高尿酸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BMI、HbA1c、TG、TC、CRP、IL-6、IL-8及TN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高尿酸组较高;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BMI、TG、TC、CRP、IL-6、IL-8及TNF与UA呈正相关(P〈0.05);高尿酸组血管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尿酸水平,对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含量变化及关系。方法:将38例2型DM患者分为单纯DM组和伴血管病变的DM组各19例,同时用24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检测其血清HGF、NO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DM组和伴血管病变的DM组血清HGF、血浆内皮素(ET)含量显著升高,血清NO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单纯DM组比较,伴血管病变的DM组血清HGF、NO和血浆ET改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GF水平与患者的ET水平呈正相关,与NO水平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和-0.561,P均〈0.01)。结论:血清HGF水平反映了2型DM患者的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可用于临床上监测DM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密切,但在我国缺乏在社区中的大型筛查及研究。目的 研究经皮无创检测AGEs与T2DM血管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在社区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署医联体协议的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30~75岁T2DM患者97例,其中44例T2DM未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单纯T2DM组),53例T2DM合并糖尿病并发症(T2DM伴并发症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7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受试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酐(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皮肤AGEs水平。测定踝肱指数(ABI)作为下肢血管病变评估标准,并将T2DM患者分为无周围血管病变、轻度周围血管病变、中度周围血管病变。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比值),并将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大量白蛋白尿。测定神经缺陷评分(NDS)作为周围神经病变指标,并将T2DM患者分为无周围神经病变、轻度周围神经病变、中度周围神经病变、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结果 三组皮肤AGE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T2DM组和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对照组;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P<0.05)。同一年龄段,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P<0.05)。随着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白蛋白尿、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加重及T2DM并发症数目增多,皮肤AGEs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84,95%CI(0.73,0.97)〕和皮肤AGEs〔OR=1.35,95%CI(1.17,1.57)〕是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OR=0.14,95%CI(0.03,0.61)〕、FBG〔OR=1.49,95%CI(1.10,2.02)〕、皮肤AGEs〔OR=1.09,95%CI(1.02,1.16)〕是T2DM伴白蛋白尿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OR=0.23,95%CI(0.06,0.86)〕、HbA1c〔OR=1.68,95%CI(1.04,2.71)〕是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皮肤AGEs筛查T2DM并发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95%CI(0.753,0.914)〕,AGEs最佳切点值为71.5 AU,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86.4%。结论 皮肤AGEs检测可作为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的预测指标,为其用于社区T2DM伴并发症的无创筛查提供理论依据,但在皮肤AGEs与周围神经病变关系中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罗君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1539-1541,154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2例,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28例,无视网膜病变(NDR)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组。常规血检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h血糖(PBG)。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Hcy、VEGF和hs—CRP的含量。结果: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三组DM患者TC、TG、LDL—C、FBG、HbAlC和PB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DR和BDR组血清Hcy、VEGF和hs—CRP明显升高,且PDR组Hcy、VEGF和hs—cRP较BDR升高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y、VEGF和hs—CRP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过程,有可能作为视网膜病变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主要研究参数,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三组:对照组:39例健康对照者;糖尿病无NAFLD组:33例单纯性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糖尿病NAFLD组:3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NAFLD者,比较三组IMT,并将IMT与HOMA-IR、血脂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诊断T2DM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1.12±0.11)mmvs(0.81±0.12)mm,P0.05)],当伴有NAFLD时其颈动脉内膜增厚更加明显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增多([1.35±0.13)mmvs(1.12±0.11)mm,P0.05)]。在T2DM患者中,IMT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当伴有NAFLD时,其颈动脉内膜更加增厚且颈动脉斑块形成增多。  相似文献   

20.
李琴 《实用医技杂志》2013,(11):1162-1164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颈动脉进行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3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与40名健康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进行监测,可以直观反映出患者颈部血管硬化程度及斑块形成,对糖尿病病情进展情况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