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尽管马克思受其劳动价值论的局限,不承认自然类商品,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类商品"天然无价",但"市场有价",在供求相对稳定状态下,其价格形成依循市场均平价值规律;在供求严重失衡状态下,则同样依循市场供求价值规律,只是会表现出某些特殊性。在自然类商品中,土地、石油对人类皆具重要意义,本文将专门讨论;自然资源被商品化,有利有弊,单靠市场机制不能保护人类的生态家园,本文亦将阐述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机会”“机会商品”作为独立的理论概念,鲜见有人提出,更未被纳入学术视野。笔者认为,“机会”是一重要的价值范畴。在商品社会中,“机会”被自由公平交换时便会获得商品属性,并成为商品大家族的成员。本文在给出“机会”定义基础上,论证各种“机会商品”的存在及成因。其中,凸显劳动产品属性的机会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化,主要依循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凸显非劳动产品属性的机会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化,主要依循市场供求价值规律;它们的某些特殊性,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所谓精神劳动 ,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和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为主要目的 ,以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为职能 ,通过主体的智力和非智力能力的发挥 ,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非对象化 ,从而获得精神财富和特定物质财富的社会性劳动。从这样的定义看精神劳动的价值 ,就会看到它的主要价值是一种精神观念性的价值 ,或者对价值主体来说的精神的价值。但精神劳动是不能被完全量化的 ,谁能计算出牛顿创立的古典力学理论的经济价值 ?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也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经济规律 ,把所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统统市场化 ,按照商品价值标准衡量整个精神劳动及其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庞彦强 《河北学刊》2004,24(6):132-138
艺术商品作为商品 ,同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有用性 ,其价值是凝结在艺术产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艺术商品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必须遵循共同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 ,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艺术商品的市场价值同其精神文化价值之间并不矛盾 ,精神文化价值越大 ,商品价值越高 ,反之就越小。由于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其价格与价值间的悖逆及错位 ,实质上是由于艺术商品价值在艺术史上被切碎拆零后出现的特殊现象。由于艺术商品消费的最终结果是完成对人的全面塑造和推动人类进步 ,所以它的市场与流通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外 ,还要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所谓的精神劳动就是脑力劳动或智力劳动,其本质是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作为精神劳动的产物,也具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经济特征,而科学知识是精神产品的典型代表,并且日益表现为精神生产资料,故澄清对精神劳动、精神产品等概念的模糊认识和误解,是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理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由于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影响,对"劳动"的研究几乎被淹没在对"商品价值"的研究中,劳动理论丧失了独立品格,这严重影响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本文将集中探讨并回答"劳动是什么""劳动创造什么价值""劳动怎样创造价值"等问题,揭示"产品价值二重性"生成规律,为后面讨论商品价值规律做好铺垫.本文重点讨论的"超质劳...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与劳动价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以经济当事人向市场提供商品为前提,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价格所实现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由于商品的市场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规律同样是支配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基础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揭示我国现实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商品交换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核心规律之一,其内容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大体相同。本文在继承马克思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这一规律结合实例做了论证,并最终将其概述为:"在商品供求平衡的状态下,同类劳动产品商品的价格由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本决定,并与异类劳动产品商品等劳交换。随着市场竞争的持续,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一面围绕着社会必要劳动成本浮动,一面不断逼近该产品的最少个别劳动成本,形成一条波状的下降趋势线。"  相似文献   

10.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劳动二重性和价值规律二重性原理出发,针对所谓的“新劳动价值一元论”,分析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规律,还是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看,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原理仍然是无法否定的客观经济规律,而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的主张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是与劳动价值论根本对立的“生产力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学进步势头仍然强劲,正在更广、更深层次上推进。科技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表明了科学劳动规模的扩大,而现代大生产则把科学劳动直接纳入企业结合劳动之中。科学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大趋势,更多的科学成果成了商品,更多的科学活动成为创造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立足于精神产品特殊的商品属性与社会属性 ,揭示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商品直至产业的内在逻辑过程 ,考察了当代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经济史上第五次产业群体兴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及其经济与文化意义 ,剖析了文化产业运作中的双重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规律与社会价值规律 )及其作用方式 ,并为文化产业的良性运行提供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钱津 《中州学刊》2008,1(3):26-30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需要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根据马克思的定义,人类劳动是具有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性的客观存在表明,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的方面表现为劳动主体,自然的方面表现为劳动客体,劳动只能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凡是劳动成果都必定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统一作用的结果.从劳动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重新认识劳动、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价值规律等基本概念,由此实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围绕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各方都是把商品价值与创造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把商品价值看成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这容易引起误解或本身潜意识中就有拜物教观念,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产生混乱和误解的一个根源。正确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劳动表现或不表现为商品价值,什么劳动可以表现以及怎样表现为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沈丽 《南方论刊》2023,(9):25-28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据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数据商品交易如火如荼的经济现实,使得回应“什么是数据商品”“数据商品如何产生”“数据商品如何买卖”等问题不可避免。数字劳动在数据商品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数据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因。数据商品化的实然情境中,内在蕴含着对数字劳动的肯定,既是对劳动形式的革新,也是对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对人自身更加深刻地裹挟。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将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过探讨三个精神科学内涵,得出了三个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即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产生前提、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具体化和特殊化表现、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较工匠精神更具意识形态特点;一体弘扬三个精神是符合马克思劳动观的科学要求的、能够兼顾受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三个精神以劳动精神为总,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分,能够激励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而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18.
一、价值规律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价值规律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从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来看,价值是价值的质和量的统一体。价值质的实体是社会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而不是通常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时代局限等原因,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商品价值实体论"皆不成立,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缺憾.但是,由它们生成的商品价值二重性和商品价值规律等却是正确的,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基石.本文在阐述马克思这些缺憾的同时,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其一,作为一流智者的马克思,何以会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错误";其二,存在理...  相似文献   

20.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劳动者思维、契合历史和现实发展诉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系统阐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体属性、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弘扬路径,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化并发展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中国属性、时代品格和实践导向,为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