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精神劳动或可能、应当商品化,或不可能、不应当商品化,是有区别的。精神劳动可能给物质产品增加附加功能,使名牌产品获得高附加值。精神劳动商品的价值规律较为简单,其中,高、低端精神劳动商品依循简单的市场供求价值,中端精神劳动商品依循市场均平价值规律。精神劳动商品化有利有弊。用金钱激励方式促进人文、社科基础研究,效果适得其反;将艺术院团等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却能繁荣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2.
所谓精神劳动 ,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和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为主要目的 ,以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为职能 ,通过主体的智力和非智力能力的发挥 ,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非对象化 ,从而获得精神财富和特定物质财富的社会性劳动。从这样的定义看精神劳动的价值 ,就会看到它的主要价值是一种精神观念性的价值 ,或者对价值主体来说的精神的价值。但精神劳动是不能被完全量化的 ,谁能计算出牛顿创立的古典力学理论的经济价值 ?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也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经济规律 ,把所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统统市场化 ,按照商品价值标准衡量整个精神劳动及其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社会劳动生产力内涵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方面 ,离开了精神因素 ,物质的东西只是“死的生产力”。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或科学力量内涵社会科学、内涵道德科学。科学的道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道德在作用于物质生产力过程中又起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将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过探讨三个精神科学内涵,得出了三个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即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产生前提、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具体化和特殊化表现、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较工匠精神更具意识形态特点;一体弘扬三个精神是符合马克思劳动观的科学要求的、能够兼顾受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三个精神以劳动精神为总,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分,能够激励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而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5.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劳动者思维、契合历史和现实发展诉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系统阐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体属性、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弘扬路径,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化并发展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中国属性、时代品格和实践导向,为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精神风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更是完善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应运而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引,劳动教育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实践路径。新时代,可以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资源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形成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拓展劳动教育场景,增强劳动教育感悟力,持续推进劳动教育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异化劳动理论无疑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制高点.青年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来源于黑格尔又超越了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劳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是自由的真正“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精神劳动.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把劳动概念注入人本主义逻辑,通过对劳动异化和资本的批判,从而实现了精神劳动向现实劳动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王莹 《学术探索》2012,(8):58-61
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观念形态存在并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得以呈现的产品,是精神文化生产者劳动智慧的结晶。社会效益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导向,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也是指导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文化精品的贴近性的结合。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是较高层次上的商品消费活动,是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弘扬劳动精神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为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对人的意志、道德和社会角色的挑战,在辛勤劳动中承继奉献传统、在诚实劳动中坚守奋斗本心、在创造性劳动中弘扬创造新风,需注重理论引导与实践践行的结合,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通过理论引领、实践夯实、科技助力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推动高校劳动育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面劳动是对传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超越,是马克思劳动本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劳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劳动者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强调实现体面劳动,体现了党对社会劳动精神价值的认可和尊重,是党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视野下对民生问题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文学精神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虹 《天府新论》2003,(5):105-109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文化盛行的各种思潮冲击下,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形态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文学新生代 "文学现象,在日趋凸显个人化、多元化的同时,逐渐呈现出更多颓废、荒诞、空虚和浮躁的意识和情绪.这些以"大胆的语言表达和另类的创作手法"自居的年轻作者们,在模拟和重复种种文学手法的同时,并没有传承前人的精神,甚至抛弃了文学的精神根源--生活. 在远离大众、逃离现实后,精神空间被严重压缩,缺失了在大视野下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反思和责任感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将绝对自由和无限欲望作为人性的终极关怀,不免颓废、荒诞.这种现象,无疑是我们的文化教育和各种媒体应该正视和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加强管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把管理提到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管理的客观必要性,准确把握创建活动的要素和职能,正确运用创建活动管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3.
满足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杰恩 《东岳论丛》2005,26(3):27-30
和谐社会是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身心和谐的社会,能否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要受精神方面指标的影响。关注现阶段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困惑,解决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基础。一是处理好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以凝聚人心、整合社会;二是正确认识、处理和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使人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理平衡;三是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现在,人们已经充分注 意到了网络发展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发 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事实上,网络发展既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也使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取决于网络的自 身特性和社会性。网络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用马克思主义积极占 领网络这块思想阵地;②积极发展和引导网络文化事业,并对青少年和网络人才有计划地进 行网络道德教育;③完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管理监督;④加强网络立法,实现网络运行法 制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统一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障;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健康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两者之间虽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相互支持和补充,它们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扬·盖菲雷克的《野蛮的婚礼》把西方当代的著名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文学创作中 ,对作品主人公的“无意识” ,“俄底普斯恋母情结” ,“梦”以及病态人格进行心理学分析 ,用艺术形象诠释了西方精神分析理论 ,也展示了一幕病态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与德国哲学家尼采处于不同的时空与国度,二人的生命没有有形的交集。但是,二人在生活际遇、诗哲气质、艺术追求以及哲学思考上有诸多的共振点,这使得二人的思想穿越时空,产生了心灵共振和精神相遇。麦尔维尔在19世纪50年代的小说创作无意识地成为了尼采酒神精神的文学再现。  相似文献   

18.
“灵台”是儒道都使用的概念,都与先秦气论有关,但具体内涵不同:儒家在巫术文化背景下,沿用灵台概念,使其成为天子的礼乐建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物质载体,表现出儒家对于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怀及其制度的等级性。道家以其为喻,赋予其精神自由之内涵,体现出道家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多年以来,经过学术界不懈的探讨以及司法实践,虽然在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研究方面有所进展,审判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我国目前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不够成熟完备,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本文尝试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和现状出发,对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简论儒道思想的精神互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岳川 《文史哲》2001,(5):13-18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 ,人们一般只看到儒道思想在范式与体系上的差异 ,其实两者从思想源头看还存在着相通相契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1 .老子思想的多元性对孔子的影响。 2 .由于汉墓帛书《老子》与郭店竹简《老子》的发现 ,学界根据通行本得出的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观点并不符合老子思想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