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纯镁及表面改性纯镁样品植入动物骨组织后在镁-骨界面处的降解机制以及材料对周围骨组织的影响.选择纯系日本大耳白兔,于股骨处植入样品.术后1、5周后,取出样品制作半薄切片,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发现,镁棒周围新生类骨组织沉积速度很快,说明镁的腐蚀降解并没有影响骨组织修复过程.结果表明,镁在降解期间安全性较高,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壳聚糖涂层对镁基生物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在模拟体液中,经过壳聚糖涂层的镁基复合材料的浸泡腐蚀速率、体液pH值的增加等都比未涂层的材料低,同时镁基复合材料降解后释放出的金属离子的量也减少。细胞毒性试验表明经过壳聚糖涂层的镁基复合材料达到毒性评级最低级0级,也比未涂层的材料毒性更低。壳聚糖涂层对于镁基植入材料而言,减少了降解产物的不利影响,是一种针对镁基生物植入材料有效的表面涂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壳聚糖涂层对镁基生物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在模拟体液中,经过壳聚糖涂层的镁基复合材料的浸泡腐蚀速率、体液p H值的增加等都比未涂层的材料低,同时镁基复合材料降解后释放出的金属离子的量也减少。细胞毒性试验表明经过壳聚糖涂层的镁基复合材料达到毒性评级最低级0级,也比未涂层的材料毒性更低。壳聚糖涂层对于镁基植入材料而言,减少了降解产物的不利影响,是一种针对镁基生物植入材料有效的表面涂层。  相似文献   

4.
医用锌及锌合金有望成为新一代可降解骨植入物材料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概述了可降解医用锌基材料的优势,包括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抗菌效果、能促进植入部位周围血管和新骨的生成以及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从基底材料、细胞种类及实验结果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可降解医用锌基材料生物相容性和降解行为的研究。同时,归纳了可降解医用锌在临床修复骨缺损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较差的力学性能和较强的细胞毒性。可降解医用锌较差的力学性能可以通过合金化进行改善,概述了多种新型医用锌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表面改性是提高可降解医用锌基表面生物相容性和调控降解的有效手段。从基底样品、表面改性手段、使用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以及细胞相容性和降解行为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可降解锌基骨植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可降解锌基骨植入材料表面改性目前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包括传统表面改性手段加剧了锌离子的释放或在表面改性后可降解医用锌的生物相容性改善功效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纯镁超声微弧氧化生物涂层植入体内4周的降解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纯镁及其超声微弧氧化生物涂层种植体植入动物股骨干内的短期降解过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试样在模拟体液中极化曲线。术后4周,取兔股骨干的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SEM)及锥形束检测(CBCT)观察种植体降解状况。结果表明,纯镁与超声微弧氧化生物涂层都发生了降解,在骨组织表面及镁基体的表面几乎同时发生反应,在金属-骨界面形成紧密相邻的降解层、新生骨层,并可见少量的不连续的纤维结缔组织,超声微弧氧化镁生物涂层的腐蚀降解速率及对周围骨组织的刺激明显小于纯镁基体。纯镁基体及超声微弧氧化涂层试样周围的骨组织变化符合正常骨组织的愈合过程,超声微弧氧化生物涂层显示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多孔镁具有生物可降解特性,降解过程中产生的碱性环境会促进新生骨形成,其多孔结构可以为新生骨长入提供通道,是一种理想的骨填充材料.与块体镁相比,多孔镁的降解速率更快,为了避免因快速降解引起局部环境碱性过高而可能导致的溶骨现象,需要通过表面改性来降低多孔镁的降解速率,使其降解速率与骨组织愈合速率相匹配.方法 以块体镁...  相似文献   

7.
镁及镁合金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过快的降解速率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羟基磷灰石(HA)涂层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可以有效地延缓镁及镁合金的腐蚀速率。但是,单一的羟基磷灰石涂层不能满足镁基植入物的使用寿命要求,因此需对其进一步的改性。本文从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综述镁合金表面以羟基磷灰石为基础,以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以及离子掺杂而成的可降解镁基HA复合涂层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将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植入兔股骨髁内,进行大体观察和X光片观察,并分别在植入兔股骨髁内8、16和24周,取出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植入材料与骨组织界面的结合状况和材料在动物体内的降解过程及新骨重建生成状况,探索材料在体内的降解机制和成骨机制.结果表明: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在骨组织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组织相容性和和骨结合性,能够与自然骨组织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材料在体内具有较快的降解速度,植入24周后,80%以上材料降解,被新生骨组织替代,该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临床操作性,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研究纳米磷酸钙复合氧化铝氧化镁生物玻璃骨组织工程支架在动物体内的降解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纳米人工骨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将合成灭菌后的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股部肌袋,并在植入4、8、12、16 w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电镜观察降解情况,16 w时将取出的材料煅烧,测量残余无机物含量,同时进行X线衍射实验,测量残余材料的晶相组成.结果是:合成的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孔隙率为80%,孔径200~450 μm,抗压强度为3.8 MPa.材料在动物体内前8 w内降解较慢,生物力学强度减低不明显,12 w后降解明显加速,强度明显减低,并有羟基磷灰石成分出现,煅烧后残余无机物最少,16 w明显新骨形成,降解残余材料分布于新形成的骨组织内部,羟基磷灰石成分明显增多.结论显示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具有较好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铸造技术》2016,(10):2231-2233
采用3D打印后热等静压处理工艺制备了镁基骨钉,对其进行显微组织观察以及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镁基骨钉组织致密、细小,无明显孔隙,具有与人体骨骼相似的力学性能,并有较佳的生物相容性。3D打印镁基骨钉较人体颅骨弯曲在弹性模量、弯曲强度上分别仅增加7.8%和7.0%。3D打印镁基骨钉的平均溶血率为3.31%,远低于医用材料的溶血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卫国  吕根法  郭毅斌  郑江 《金属学报》2005,10(8):863-866
目的: 研究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BNEP)对内毒素休克家兔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 家兔在静脉注射内毒素(LPS)500μg·kg-1后,立即注射BNEP5mg·kg-1,测定、分析不同时相点平均动脉压(MABP)、脉压差、血浆LPS、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观察8h死亡率。结果: BNEP组MABP下降速率减慢,并均在攻毒6h后恢复到攻毒前的80%以上。而LPS对照组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在攻毒后维持在低水平。BNEP组攻毒后各时相点血浆LPS浓度均显著低于单纯攻毒组,脉压差在2、4、6h时相点、CK-MB在4、6h时相点、Cr在6h时相点显著低于LPS组,且8h死亡率显著低于单纯攻毒组。但两组间ALT差别不显著。结论: BNEP具有较强的中和LPS能力,对内毒素休克家兔心血管系统、肾功能改善和恢复具有一定的效果。作为严重感染的辅助治疗手段可能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 技术, 建立醋氨酚所致肝切片损伤的体外模型, 并探讨CYP2E1 活性变化对肝损伤的调节作用, 为研究和筛选肝保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PCLS, 建立培养系统。将终浓度为500 μmol/L 的醋氨酚分别与切片共孵育0 、2 、4 、6 h, 测定培养基和切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和乳酸脱氢酶(LDH) 活性。在体给予不同剂量(0.25 、0.5 、1.0 g/kg) 的CYP2E1 诱导剂乙醇,每天一次, 连续3 d。末次给药8 h 后处死动物,取其肝脏制备PCLS, 再与500 μmol/L 醋氨酚共同孵育6 h, 检测ALT 和LDH 漏出率。正常PCLS 与不同浓度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DDTC,CYP2E1 抑制剂) (5 、10 、20 μmol/L) 、500 μmol/L 醋氨酚共同孵育6 h, 检测ALT 和LDH 漏出率。结果 与常规培养组比较, 醋氨酚孵育4 、6 h 组的GST 和LDH 漏出率显著升高(P<0.01)。与醋氨酚模型对照组比较, 乙醇中、大剂量组LDH 漏出率和小、大剂量组ALT 漏出率皆升高(P<0.01,P<0.05) ;DDTC 各浓度组ALT 漏出率则降低(P<0.05)。结论 PCLS 与500 μmol/L 醋氨酚共孵育4 h 即能成功地建立体外肝切片损伤的模型。抑制CYP2E1 活性可能对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而上调CYP2E1 活性则可能加重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3.
罗红梅  崔燎  吴铁 《金属学报》2005,10(6):670-673
目的: 观察D-半乳糖对雄性大鼠腰椎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方法: 12 只6 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 组, 对照组和D-半乳糖组, 每组6只。对照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D-半乳糖组皮下注射5 %的D-半乳糖, 剂量为100 mg·kg-1, 连续给药3 个月后, 心脏取血处死大鼠, 取出第4 腰椎, 放入福尔马林中固定;同时取出睾丸, 放入固定液中固定。取出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 离心获取血清, 放入-70 ℃ 冰箱中冷冻保存备用。第4 腰椎经梯度脱水后, 塑料包埋、切片, 用图象分析仪上进行骨量分析。睾丸制作普通石蜡切片, 光镜下观察。冷冻血清, 解冻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促、黄体生成素(LH) 含量。结果: D-半乳糖组大鼠腰椎骨出现骨质疏松。与对照组相比, D-半乳糖组血清睾酮含量明显降低, 而黄体生成素无明显变化, 睾丸切片呈现老化表现, 但黄体生成素无明显变化。结论: D-半乳糖会导致雄性大鼠骨质疏松, 其原因可能是影响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 导致血清睾酮含量降低, 最终引起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丹参酮对大鼠脑片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脑片缺氧缺糖损伤模型, 设立对照组、缺氧缺糖损伤组、丹参酮20 mg·L-1组和丹参酮200 mg·L-1组。利用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 染色定量比色、乳酸脱氢酶(LDH) 、免疫组化、电镜评价不同浓度丹参酮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脑片胞内钙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丹参酮(20 、200 mg·L-1) 抑制脑片OGD 损伤所致的TTC 染色降低, 减少LDH 释放, 减轻神经元凋亡, 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理损伤。OGD 损伤增加bax 和bcl-2 蛋白表达和胞内钙离子浓度。不同浓度丹参酮(20 、200 mg·L-1) 进一步上调bcl-2 蛋白表达, 降低bax 蛋白表达, 同时抑制胞内钙离子浓度。与丹参酮20mg·L-1相比, 丹参酮200 mg·L-1作用较强。结论: 不同浓度丹参酮具有脑保护作用, 能够抑制缺氧缺糖损伤导致的大鼠脑片神经元损伤及其凋亡过程, 且丹参酮对于胞内钙离子的调控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蔚屏  李正红 《金属学报》2008,13(4):435-444
目的: 观察绞股蓝总 皂苷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十二指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加入不同浓度的绞股蓝总皂苷(0.01%~ 1.00%),通过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别记录加药前后十二指肠平滑肌的收缩曲线。结果: 不同浓度的绞股蓝总皂苷均可以显著降低十二指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与绞股蓝总皂苷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结论: 绞股蓝总皂苷可以抑制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的自律性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罗红霉素在健康和糖尿病家兔体内对格列吡嗪胶囊代谢的影响。方法: 健康对照组家兔和糖尿病组家兔各5只,每只口服格列吡嗪 5 mg。经2周清洗期后,每只家兔口服罗红霉素 50.0 mg,每天2次,持续3天,第4天口服相同剂量格列吡嗪。所有家兔均在给予格列吡嗪前及给药后 0.5、1.5、3、5、7、9、11、24、35 h,经耳缘静脉采血,用HPLC法测定各时间点格列吡嗪的血药浓度,测得的血药浓度结果用药动学软件DAS2.0 进行曲线拟合,采用自身对照法分析给予罗红霉素前后格列吡嗪药动学的变化。结果: 格列吡嗪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符合单室模型,健康对照组家兔单用格列吡嗪,其t1/2、Cmax、AUC分别为(2.9±0.4) h,(5815±940) μg/L,(58919±860) μg·h·L-1;加用罗红霉素后其t1/2、Cmax、AUC分别为(3.5±0.9) h,(6165±764),(76515±1830) μg·h·L-1。糖尿病组家兔单用格列吡嗪,其t1/2、Cmax、AUC分别为(1.7±0.4) h,(4307±580)μg/L,(32469±786) μg·h·L-1;加用罗红霉素后其t1/2、Cmax、AUC分别为(3.2±1.5) h,(8531±1479) μg/L,(76489±1588) μg·h·L-1 。给予罗红霉素前后格列吡嗪的t1/2、Cmax、AUC差异均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红霉素对家兔体内格列吡嗪的药动学有明显的影响,临床合用两药时需要注意调整剂量以防发生低血糖危害。  相似文献   

17.
黄晓晖  黄继汉  王钦  王鲲 《金属学报》2012,17(4):421-427
目的: 应用有限采样方法(LSS)和图形化评价方法,建立1至4个时点血药浓度和时间时点的回归方程,估算头孢克洛体内暴露程度的药动学参数AUC0-240min和Cmax,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及方法。方法: 健康受试者口服用药头孢克洛 250 mg,应用LSS法对 240 min 内血药浓度数据进行建模,并用Jackknife法验证模型,以绝对预测误差(APE)、误差均方及图形检测评价建模结果。结果: 2至4个时点的LSS法可以准确地预测头孢克洛在体内暴露程度。Jackknife法验证结果显示,AUC0-240 min 用一个时点,48例数据中有23 例(47.9%)的绝对误差超过15%,采用2、3、4个时点建模预测的结果较好,48例中分别有8(16.7%)、4 (8.3%) 和0例预测结果的APE超过15%。Cmax用一个时点,48例数据中有24例 (50.0%)的绝对误差超过15%。采用2、3、4个时点建模预测结果也较好,48例中分别有8 (16.7%)、7 (14.6%) 和7 (14.6%)例预测结果的APE超过15%。结论: 应用有限采样法,采用2至4个血药头孢克洛浓度即可较准确地预测AUC0-240 min和Cmax,从而方便地指导个体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时对血浆及心肌匀浆β-内啡肽(β-EP) 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45 只, 随机分成5 组:正常组5 只, 心肌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纳洛酮保护组和纳洛酮治疗组,每组10 只。制作心肌缺血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抽取不同时间点的静脉血, 在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纳洛酮保护和纳洛酮治疗后6 h 制作缺血心肌匀浆,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β-EP 的含量。结果: 心肌缺血2 h 后血浆β-EP 含量逐渐下降, 较缺血前显著降低(P<0.05) ;而心肌匀浆上清液β-EP 含量也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各时段β-EP 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前(P<0.05或P<0.01) ;纳洛酮保护组在4 h 后血浆β-EP 含量逐渐下降, 与缺血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纳洛酮治疗组β-EP在缺血后各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 组心肌匀浆上清液β-EP 含量与缺血前的含量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 纳洛酮可有效降低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β-EP 水平;从而减轻β-EP 对血管和心肌组织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冗7-硝基丨吐(7-nitro indazolei,7-NI)对兔异丙酚麻醉深度的调节作用。方法: 20只日本大耳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n=10):对照组经腹腔注射2 ml花生油;7-硝基吲唑组经腹腔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20 min后经颈外静脉连接Graseby 3 500注射泵进行靶控输注(TCI),以咀嚼反射消失作为浅麻醉标志,测定达浅麻醉状态所需异丙酚TCI血药浓度、双频指数(BIS)值及心率变异指数(HRVI)值。对照组达浅麻醉状态后再次经腹腔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观察BIS值、HR-VI值变化。结果: 50mg·kg-17-硝基吲唑显著降低兔达浅麻醉状态时所需TCI农度。对照组达浅麻醉状态后再次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麻醉深度表现加深趋势,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硝基吲唑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nNOS活性增强异丙酚麻醉效能,提示中枢NO/cGMP信号转导途径在异丙酚全麻作用机制中发挥作用。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中枢nNOS活性影响NO/cGMP信号转导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6只新西兰兔耳缘静脉注射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2.0 mg·kg-1后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并用3p97 软件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和结论: 兔耳缘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12α是0.10 h,消除半衰期Σ12β 是6.4 h,曲线下面积AUC 为183 μg·h-1·L-1,中央室分布容积VC 为4 L,清除率Cl 为12.9 L·h-1。HPLC-MS 联用方法测定F2 血药浓度,灵敏度高,专属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