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环渤海经济区水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 ,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以及环渤海流域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节约用水、海水利用、当地水资源利用和客水利用 4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环渤海经济区水资源不足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为环渤海经济区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战略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鹏 《海洋信息》2007,(1):16-17
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已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为环渤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此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一批初具规模的旅游企业,但是环渤海地区旅游业合作存在诸多障碍,不能体现地区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无障碍旅游圈的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区域拉动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港口城市体系作为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文章首先从内在拉动效应和外在拉动效应两方面分析港口城市体系的区域拉动效应,进而结合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结构分析得出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区域拉动作用:①巨大的港口经济乘数效应;②三极格局,三轴辐射拉动;③发展中的港口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4.
辽宁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环渤海地区(大连、丹东、锦州、盘锦、营口、葫芦岛)六市在整个“环渤海旅游圈”中处于三级地区,加强其区域内部的协作,对加快整个环渤海旅游圈的建设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分析“六市”旅游协作现状;其次是建立协作机制的可行性分析;最后从政府层面、协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对“六市”协作机制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背景下环渤海旅游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沟通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经济联系、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长期以来,由于渤海及渤海海峡的空间阻隔,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城市间旅游竞争大于合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有效改善环渤海旅游圈的交通"瓶颈"。基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背景,环渤海旅游圈需要强化圈内旅游合作机制、提高区域旅游发展层次、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统一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提升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渤海治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经济热点地区之一。环渤海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四省市以占全国1.8%的土地、6.1%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23%的国内生产总值。渤海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2003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2778.53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27.6%。渤海的生态环境健康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关系到环渤海经济圈今后的继续繁荣,而且关系到整个东北、华北,乃至广大西北地区的发展。因此,保护和治理渤海环境是关系到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渤海是位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内陆边缘海,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港口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经济乃至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现状,对环渤海地区的港口的布局、规模、速度和水平等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展望了环渤海交通运输与港口发展的趋势。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港口分布密集、规模持续扩大、吞吐能力增长迅速、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快速增强,港口功能趋同性明显;未来将朝着大型化、深水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增长的第三级,区域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从环渤海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海洋资源条件、社会发展情况、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介绍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分析了21世纪初期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运行态势,提出了该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佳  董伟 《海洋信息》2010,(1):21-23
介绍了港口资源整合的模式以及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的整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需要整合。结合环渤海地区港口群发展规划,分析了资源整合的设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将加快开放开发的步伐,建成可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南北呼应、比翼齐飞的“金三角”,这是在1993年12月20日结束的环渤海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构画出的跨世纪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地区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占全国5.269/6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4强的经济总量。文章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这一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并就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海洋产业集群与海洋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最后得出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大大促进东部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协调快速发展。文章在对环渤海地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情况,从交通物流、区域经济、城市体系、军事和旅游等7个方面论证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助推效应,以供相关学者或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区域内部合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分工与定位尚不明确。文章通过对区域内三省二市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存在的差异,基于此确定三省二市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定位——形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中国经济第三极。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现状,根据环渤海经济圈地区特点及区域优势,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发挥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海水制盐、卤水化工进行嫁接改造,并将其和上下游产业进行链接的建议,以期培育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是表征大气浑浊程度的关键的物理量,也是确定气溶胶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环渤海区域为例,首先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数据对MODIS数据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进行验证分析,暗像元法反演结果最好;然后基于2005年1月至2019年2月MODIS暗像元法反演结果分析环渤海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AOD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节气溶胶处于高值区(0.7-0.9),秋冬季节处于低值区(0.2-0.5),AOD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及河北和山东交界地区。气溶胶分布特征可能与沙尘天气、季风变化和工业生产生活的污染物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现状,根据环渤海经济圈地区特点及区域优势,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发挥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海水制盐、卤水化工进行嫁接改造。并将其和上下游产业进行链接的建议,以期培育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地壳稳定性较差,沿海地带软土地基、沙土液化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较多,存在崩塌、滑坡、侵蚀淤积等环境地质灾害。特别是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灾害严重。本文章介绍了环渤海港口工程地质环境,并就原生地质环境、次生地质环境、人为地质环境对港口建设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我国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强劲的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带动了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0-2007年仅仅7年间该区域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 272亿元跃增至9 54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该地区的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地区海岸线空间分布和类型对沿岸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近年来该地区海岸线不断变化,生态环境平衡状态遭破坏,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文章以环渤海海岸作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提取研究区不同类型海岸线,并从自然因素和以围填海为人工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对海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环渤海地区海岸线总长度分别为2 455.8km、2 666.8km和3 049.7km,呈逐年增加趋势;前后5年以及10年间的围填海总面积分别为448.5km2、1 151.5km2和1 558.7km2,其直接导致自然岸线萎缩和人工岸线增加,建设围堤变化尤为突出,长度从2000年的374.5km增长到2010年的1 145.9km;研究区内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尤其是津冀沿海港口建设规模大、数量多,是环渤海沿岸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基于2011~2020年环渤海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看, 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从空间差异看,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由2011年高低生态效率水平相间分布的无序状态向2020年两个较高生态效率区空间上集聚的有序化发展倾向转变,但并未出现区域协同化发展趋势。(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表明,研究前期纯技术效率作为效率增长的单一推动力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后期2016~2020年,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双驱动,保证了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碳减排水平对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海洋产业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技水平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来要注重海洋科技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地区间合作,提升海洋发展基础以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