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ü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中最重要的胶质细胞,它贯穿视网膜全层,与视网膜三级神经元共同构成致密的"神经-胶质"网.近年来,随着对Müller细胞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它在视网膜神经元的发育、营养、代谢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诱导神经元在发育中的迁移、分化,参与神经元能量供应,并通过控制视网膜神经元的微环境和释放神经活性物质而主动调制神经元活动,此外,还以谷氨酸代谢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等形式保护神经元免受各种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2.
背景 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在视网膜增生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已成功地培养了人视网膜胶质细胞,但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以达到细胞收获量更大的目的. 目的 建立快速、收获量大且纯度高的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对目标细胞的抗原表达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 取正常人角膜移植供体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采用质量分数2%胰蛋白酶和质量分数0.133%胶原酶Ⅵ用二步法消化获取人视网膜胶质细胞,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液,其中添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β-ECGF)和肝素钠,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培养皿用纤维黏连蛋白(FN)包被以促进人视网膜胶质细胞贴壁.观察收获的目标细胞的形态特征,采用活体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常规组织学观察法观察目标细胞的生长,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CD34、Ⅷ因子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目标细胞. 结果 应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可成功获取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72 h贴壁,第9~10天细胞达到融合状态呈花瓣状;常规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核呈鲜亮蓝色,细胞质(盘膜)呈淡红色,培养细胞GFAP、Vimentin呈强阳性表达,NSE、S100、CD34、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呈阴性反应. 结论 应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消化法以及利用10%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添加生长因子和肝素钠,并用FN包被培养皿进行体外培养可达到快速、大量分离和纯化人视网膜胶质细胞的目的,鉴定结果提示培养的目标细胞为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其形态与以往报道的有所不同,具体特点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起源及演变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 探讨人胚胎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方法 收集33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流产人胚胎眼标本,其中8 ~12孕周者20例,15~ 17孕周者2例,19~ 23孕周者4例,25~ 28孕周者4例,30 ~32孕周者3例.对眼球壁切片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起源位点及发育过程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人胚6~7周视杯处于视网膜分层发育阶段,9周时视杯内层原无细胞层出现分化不成熟的圆短梭形细胞;胚龄15周时视网膜主要层次可见,分化的细胞增加,但未发现GFAP阳性细胞;胚龄19周视网膜可见梭形细胞从返折部原始神经上皮迁出,并可见这些细胞中GFAP呈阳性表达;胚龄25~ 26周后极部视网膜可见GFAP表达阳性的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围绕视网膜血管分布,与血管壁联系密切,邻近锯齿缘处的视网膜内层可见表达GFAP的星形或梭形细胞与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相连,但锯齿缘稍后与赤道区之间并未见GFAP阳性细胞;胚龄28周,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呈典型的星状,其突起伸达视网膜内网状层. 结论 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至少存在3个起源位点,即血管前体细胞/周皮细胞、视盘旁原始神经上皮及邻近锯齿缘的睫状体无色素上皮.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培养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建立选择性培养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简要方法。方法 采用机械除杂法或等密度沉降分离法 ,培养皿用不同的基质成分包埋 ,培养液中加入有利于细胞生长的添加物。结果 原代培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纯净度 >95 % ,能连续传代。周细胞在传代后不规则形状及细胞内微丝更明显。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融合后呈“铺路石”样改变。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对Ⅷ因子相关抗体染色阳性。视网膜周细胞对单克隆抗体α 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结论 用明胶包被培养皿 ,在培养液中加入肝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高浓度的胎牛血清可获得较纯的内皮细胞。而周细胞最适合的培养液为DMEM加入 2 0 g·L-1胎牛血清。利用Percoll分离液也可分离培养出较纯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组织解剖上存在血管与神经密切伴行的现象,与二者均有密切联系的是组织中的胶质成分.在视网膜组织中,血管、神经元、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三个重要的结构元件和功能单位.胶质细胞的分布介于血管与神经元之间,形成胶质膜覆盖,参与血-视网膜屏障(BRB)及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星形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大胶质细胞的一种,与视网膜血管的发育密切相关,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星形胶质细胞有助于探讨视网膜血管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细胞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药物.为解决视网膜损伤的修复问题,有研究者用胚胎干细胞、胚胎视网膜祖细胞、成体哺乳动物眼干细胞等进行了实验,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伦理学和移植学上的不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进行BMSC移植,为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就BMSC生物学特征、体外的分离和纯化、向神经元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在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敬学 《眼科研究》2011,29(7):665-668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各级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性异常,最终造成患者视力的不可逆性损害,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替代治疗方法的出现为此类致盲性眼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干细胞的眼部移植仍存在着一些难点,如移植后细胞的移行能力、存活效率以及向目的细胞的分化能力等。因此,最近研究显示,视网膜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解决或弥补以上问题。针对目前干细胞和组织工程视网膜的研究状况,对视网膜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体内移植技术等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 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重要的胶质细胞,也是视网膜干细胞的来源之一,研究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对研究视网膜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和视网膜干细胞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稳定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培养体系是相关研究的基础. 目的 优化分离培养和纯化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方法,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良好优质的Müller细胞来源. 方法 分离人供体眼视网膜组织,然后将剪碎的视网膜组织置入质量分数0.25%胰蛋白酶+100 U透明质酸酶混合溶液中进行消化,添加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1~2 ml终止消化,然后加入含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72 h,行半量换液,再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进行传代.光学显微镜下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细胞鉴定,并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Müller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应用0.25%胰蛋白酶+100 U(商品单位)透明质酸酶的混合酶消化法可成功获取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后24 h细胞贴壁,培养后9~1Od细胞融合.培养的细胞胞体呈长圆形,细胞质丰富,部分细胞体两端锥状长突起,末端膨隆,细胞核大.传代后的细胞胞体大,呈扁平多角形,符合Müller细胞的形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显示95%以上的细胞中GFAP呈阳性表达,90%以上的细胞中GS呈强阳性表达. 结论 应用透明质酸酶和胰蛋白酶混合液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别用含20%胎牛血清和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和传代的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产量高且纯度好.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以视网膜神经元凋亡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致盲性眼病,视网膜神经元受损后再生困难,Müller细胞是参与视网膜发育、受损及再生过程的重要胶质细胞。近年研究证明,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神经元的内源性替代来源,为视网膜神经再生的优秀靶标。本文根据视网膜神经再生过程、Müller细胞与视网膜神经再生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为神经再生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戎欣  侯慧媛  郭庚  张晖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223-1226

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在一些致盲性眼病中屡见不鲜。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方法,然而最近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为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和替代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就干细胞移植为基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出生后五个不同周龄的rd小鼠(病变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小鼠)和C57BL小鼠(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内的表达,分析小鼠视网膜发育成熟或变性的过程中bFGF表达的异同及变化特点,进而推测bFGF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发育分化或退变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出生后0、1、2、3、4周龄的病变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各8只即刻处死,摘除眼球制作视网膜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光学显微镜法及半定量分析法对视网膜内bFGF的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 两组小鼠出生后4周内的bFGF含量曲线特点基本相同:均在出生后开始下降,至出生后1周龄时达到低谷;随后开始上升,至出生后2周龄时达到高峰,此时两组小鼠视网膜的十层结构均基本形成;2周龄后开始二次下降,直至出生后4周龄,在此期间,病变组小鼠的视网膜迅速退变,而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继续发育成熟.在出生后0~4周各周龄,bFGF在病变组小鼠视网膜内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内的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FGF可能在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形态维持中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视网膜内bFGF处于较高表达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其退变凋亡.  相似文献   

12.
罗毅  王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741-174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被视为引起视觉受损的重要疾病之一,它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视网膜周边血管异常,包括大片无血管灌注区及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大量研究证明ROP会影响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且对视杆细胞影响较视锥细胞显著,后期还大多引起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一系列的视功能异常表现,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经治疗后即使视网膜本身血管增殖病变消失,但ROP光感受器细胞的异常发育及由此导致的视功能障碍会持续存在。目前临床上对视网膜功能的最佳评估手段主要是视觉电生理,尤其是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可反映神经节细胞以前整个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对评估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功能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ROP对神经视网膜发育(主要是光感受器细胞)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ROP后期视功能改变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从而指导我们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下细胞移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细胞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新鲜的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片进行体外培养,将溴化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人视网膜胶质细胞种植于此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片之下.光镜和电镜下分析培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学改变.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组织细胞内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10d的视网膜组织片与未培养组相比,无明显结构异常.与未移植细胞组相比,行细胞移植后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无明显组织学改变.移植细胞能够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片下存活,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并与邻近组织建立联系.结论将人视网膜胶质细胞移植到短期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片下,培养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和移植的细胞均能保持原有特征.  相似文献   

14.
Shi SY  Pei CW  Chen XL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2):1147-1150
视网膜细胞变性和新生血管形成存在于多种常见眼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严重损害患者视力,甚至致盲.多项研究结果表明Noa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多种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及细胞分化过程,因此,有必要就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在视网膜细胞发育和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网膜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黄倞  胡芳  易敬林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92-1095
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广泛表达,是神经细胞分化的关键调控因子.小鼠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的良好研究模型,在发育初期bHLH转录因子作用于视网膜祖细胞(retinal progenitor cells,RPC)增生与分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确保视网膜中具有足够的细胞数量和丰富的细胞类型;在RPC分化过程中,bHLH转录因子协同同源盒基因共同调控RPC分化时的细胞命运选择过程,在视网膜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成特定的细胞类型;当RPC完成分化后,bHLH转录因子仍然是其分化所产生的视网膜神经细胞正常存活的必要条件,对视网膜的正常发育和生理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视网膜发育过程中bHLH转录因子对不同种类神经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作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对视网膜水平细胞及相关神经元的研究,溯及鱼类、两栖类、鸟类到哺乳类动物。多年来人们对于视网膜神经元的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动物模型的形态学、功能学及发育生物学方面,而对于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视网膜水平细胞及相关神经元在变性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可以为视网膜变性后神经元的保护、视功能挽救和重建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是近年来发育神经生物学的重大发现之一.M 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组织中的主要神经胶质细胞,不仅对神经元起到营养支持作用,在视网膜受到损伤时还会发生增殖、去分化,呈现出神经干细胞特性.而深入了解M üller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将有利于开展基于Müller细胞的对视网膜疾病的的未来治疗策略的探索.为此,文中对视网膜Müller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及其调节机制和M üller神经胶质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视网膜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布特点,探讨其在人视网膜发育和分化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胚胎发育早期、中晚期及成人视网膜石蜡切片,抗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MP-9表达水平和分布的变化.结果 胚胎发育早期的视网膜仅在外成神经细胞层的外侧可见弱阳性细胞;胚胎发育中期外成神经细胞层的外侧,即将来要发育成盘膜处出现明显的特异性染色,而其他细胞染色仍然较弱;成人视网膜的外核层出现显著的特异性染色细胞,胞质明显着色,胞体轮廓清晰,并可观察到锥体的结构以及突触的特异染色,判断这些细胞主要是光感受器细胞中的视锥细胞.结论 MMP-9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视网膜的成熟和细胞分化关系密切,在光感受器中的视锥细胞高水平表达,提示MMP-9可能参与视觉信号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微小RNA(miRNA)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性质稳定的RNA,通过与目的mRNA的部分互补序列碱基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动物、植物的基因表达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目前发现在视网膜中表达的miRNA有200多种,miRNA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影响了视网膜的正常发育,与神经视网膜的发生、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分型及正常数量维持、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及轴突生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发育均有密切联系.此外,miRNA的调控还与视网膜损伤后的再生有关.miRNA对视网膜发育的调控主要通过直接靶向调节与此有关的某些目的基因的表达,或通过调节某些信号通路组分来实现,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miRNA功能的正常发挥为视网膜正常形态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从而为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就脊椎动物视网膜中miRNA的生物学功能与视网膜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黄倞  胡芳  曾祥云 《眼科新进展》2011,31(5):488-489,496
Brn3转录因子家族成员Brn3a、Brn3b和Brn3c广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过程,在胚胎期和成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均有大量的表达。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研究发现,Brn3族转录因子成员的缺失将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明显的发育缺陷,说明Brn3族成员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正常发育分化的重要调控因素。本文将对Brn3族转录因子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育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