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门诊进行产后42 d复查的妇女,其中盆底肌力测定<Ⅲ级者作为产后组(80例),分为训练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同期张力性尿失禁患者45例(其中5例为产后尿失禁)作为尿失禁组,子宫脱垂≤Ⅱ度患者23例(其中合并尿失禁6例)作为子宫脱垂组。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及子宫脱垂组均采用盆底肌肉训练(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产后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力测定。结果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子宫脱垂组及产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5%、46.7%、21.7%和20.0%。产后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训练组治疗后盆底肌电活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产后42 d开始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对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病率及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及治疗病人1629例,分为对照组(795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定期孕检,但未进行孕期干预,产后POP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定期孕检,进行孕期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质量管理、盆底肌肉锻炼,接受产后康复治疗,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产妇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产后42 d复查分析2组产妇发病情况,于产后6个月进行随访及复检,观察产妇POP改善状况。结果产后42 d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肌张力达到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偏高,POP-Q结果显示,对照组SUI患病率(38.23%)明显高于观察组(28.89%)(P < 0.05)。治疗6个月后肌拉力测试结果显示,2组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减少,POP-Q结果显示2组SUI患病率明显下降,对照组SUI患病率高于观察组(P < 0.05)。治疗6个月后POP-Q改善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能够有效降低POP的发病率,并能够有效提高电刺激对盆底脏器脱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后,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用于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60例自然分娩产后盆底肌肉功能受损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法国 PHENIX)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一个疗程(12次),对照组患者自行在家中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又称 Kegel 运动进行盆底肌锻炼[1])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张力、持续时间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性生活质量提高率。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改善率(86.25%)、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72.5%)要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并结合盆底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并且有效地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减轻盆底脱垂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控尿能力、盆底肌肉收缩力强度的变化,探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为剖宫产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B组为剖宫产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C组经阴道分娩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D组为经阴道分娩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观察各组经过康复训练治疗后的产妇尿失禁(SUI)及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A组+B组)和经阴道顺产组(C组+D组)治疗前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B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顺产C组与D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B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经阴道顺产C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D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D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康复治疗,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较,手测盆底肌力评分,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以及肌纤维肌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顺产确实会增加各种PFD症状的发生率,但经过盆底康复训练后,各种PFD症状改善明显,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经过康复治疗后,经阴道顺产PFD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PF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PFD)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妇产科筛查的1500例产后PFD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750例。对照组给予低频脉冲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80.27%(P〈0.01);观察组子宫脱垂、尿失禁和性生活质量低下治疗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盆底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频脉冲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对PFD性疾病患者盆底肌肌力提升明显,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和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568例产后6~8周复查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徒手和机器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和阴道压力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采用一般问卷调查和盆底器官脱垂定量(POP Q)分期法评分了解产后早期PFD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产后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率分别为29.40%、33.10%,疲劳度正常率分别为52.82%、89.08%,阴道最大压力正常率为72.54%,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为27.82%,不同分娩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和阴道前、后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分别为9.86%、79.40%、21.13%、12.50%,阴道顺产组>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4000g)是产后SUI和POP共同的危险因素,而妊娠期SUI是产后SUI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和分娩相关因素会使盆底功能下降,出现产后SUI和POP,应在早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无论采用何种分娩方式,均会对盆底肌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盆底肌肉损伤可出现阴道松弛、盆底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性快感减弱等一系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据临床资料统计,我国已婚已育妇女中37.8%~45.2%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1]。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预防PFD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期间产后6~8周的131例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65例和剖宫产组66例,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腔器官脱垂、盆底肌力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结果: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65.15%、阴道后壁脱垂率24.24%、子宫脱垂率13.64%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95.38%、75.38%、33.85%,P<0.01。剖宫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28.79%、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48.48%与阴道顺产组32.31%、52.31%比较,P>0.05。孕期,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33.85%与剖宫产组25.76%比较,P>0.05。产后1个月末,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18.46%与剖宫产组16.67%比较,P>0.05。产后随访6个月末,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4.62%与剖宫产组3.03%比较,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与剖宫产相比,对盆底肌力和SUI的影响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选择性剖宫产能够降低POP的发生,在改善PFD和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脏器脱垂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2例产后患有Ⅰ度、Ⅱ度盆底脏器脱垂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用Phenix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指导患者锻炼盆底肌肉来治疗盆底脏器脱垂,对照组产后自行在家做Kegel操进行单纯的盆底肌锻炼,通过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值、肌电基准值、脱垂情况及问卷评价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值、肌电基准值、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脱垂情况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锻炼,而且简单、有效、无损伤,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的康复训练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后康复门诊进行产后42 d盆底肌筛查并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的13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给予法国杉山盆底康复治疗仪PHENIX USB 4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的康复训练,包括产后盆底肌修复的知识信息宣教、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动机干预、康复训练的行为技巧干预。比较2组产妇产后42 d和产后3个月时盆底肌力、尿失禁评分、盆腔脏器脱垂和盆底肌肉锻炼自我效能得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Ⅰ、Ⅱ类肌力等级,尿失禁评分和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4.35±0.46)级、(4.68±0.54)级、(2.81±0.97)分、(182.81±10.16)分,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32.4%(22/68),均优于对照组[(3.15±0.33)级、(3.24±0.17)级、(4.01±1.02)分、(164.74±11.09)分、50.7%(34/67),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的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5月对于本院分娩于产后42d复查的产妇常规行盆底B超,以了解盆底组织情况。选择151例有损伤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POP-Q分度及SUI调查,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后评价。结果治疗后盆底肌力较前明显提高,SUI发生率降低,POP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娩会对女性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通过康复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PFD患者8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综合康复干预的观察组(400例)与仅采用盆底肌肉训练的对照组(400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疗效、子宫脱垂、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等情况,评价综合康复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经综合康复干预后,有效率为96.0%,仅采用盆底肌肉训练的对照组经干预后,有效率为5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在子宫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治疗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综合康复干预对于女性产后PFD具有显著干预效果,提高盆底肌力,改善性生活质量,防治因盆底功能障碍造成的各类疾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华夏医学》2013,(5):1016-1018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主要为女性压力型尿失禁(SUI)和盆底脏器脱垂(POP),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以及慢性盆腔疼痛(CPP)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组妇科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垦利县人民医院2012年1~3月收治的150例住院足月妊娠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盆底康复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力评估和电刺激治疗一个疗程加盆底肌训练(也称Kegel运动);观察组采用普通产后康复教育。通过盆腔肌肉电生理诊断、压力性尿失禁、POP-Q诊断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指标。两组分别于产后6周、6个月、12个月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产后6个月、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0%(2/80)和12.8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5%(3/80)和14.29%(1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26.25%(21/80)和42.86%(3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康复治疗加Kegel运动,可有效加强盆底肌肉支持功能,减少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对全部患者均采取盆底肌康复仪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比分析尿失禁和盆底脱垂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单纯尿失禁组患者治疗后的Ⅴ级肌力患者所占比例(59.09%)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9.10%),轻度盆腔脱垂组患者治疗后Ⅴ级肌力患者所占比例(49.99%)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9.10%),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近期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盆底肌力,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胡婷  刘玲  韩婵娜 《浙江医学》2019,41(17):1879-1882
目的基于盆腔脏器脱垂(POP)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对比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差异。方法选取176例剖宫产和198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筛查:POP-Q评分、盆底电诊断(阴道压力、肌肉疲劳度、盆底肌力),比较两组产后6周POP不同分类、分度的发生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底电诊断异常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POP-Q评分中阴道前壁中线离处女膜缘3cm处(Aa)、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Ba)、阴道后壁中线离处女膜缘3cm处(Ap)、阴道后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Bp)、生殖道裂孔(GH)长度、会阴体(PB)长度、阴道总长度(TVL)与阴道分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于阴道分娩组;而两组D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45.4%)、阴道后壁脱垂率(32.4%)均低于阴道分娩组(85.9%、63.6%)(均P<0.05);而子宫脱垂率(5.7%)与阴道分娩组(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OP程度上,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分度低于阴道分娩组(均P<0.05),但两组子宫脱垂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UI、阴道压力异常、疲劳度异常、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下初产妇产后近期子宫脱垂率与分度、SUI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结合POP-Q评分提示,阴道分娩对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至本院分娩的妇女中,选取常规产后且经检查深、浅层盆底肌肉肌力均≤Ⅲ级的患者1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阴道哑铃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随访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盆底康复治疗后,治疗组中Ⅱ级者3例,Ⅲ级者10例,IV级者28例,V级者49例;对照组中Ⅱ级13例,Ⅲ级者20例,IV级者25例,V级者32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7,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盆底功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且辅助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住院行经腹非脱垂子宫全切术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关于尿失禁及盆底功能的妇科-泌尿病例问卷调查,并进行盆底肌肉肌力测定和POP-Q分度,从压力性尿失禁、阴道顶端脱垂、盆底肌肉肌力等方面评价经腹非脱垂子宫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结果 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为11.39%、16.4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盆底肌肉肌力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术后6个月、12个月较术前肌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点测量值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非脱垂子宫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是导致尿失禁发生, 引起阴道松弛,降低盆底肌肉肌力,有造成阴道顶端或阴道前壁脱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区产后6~8周随访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常规检查。将盆底肌力差确诊为存在PFD的960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结果:两组分别进行1个疗程观测,进行综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盆底肌力改善上有显著效果,有效率96.2%,在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的治疗上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性生活质量,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妇产后6~8周早期进行盆底康复干预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