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献血者梅毒反应素初筛实验方法的选择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3份梅毒反应素阳性标本中,经TPHA确认阳性数17例。TRUST、RPR阳性数20例,效价基本一致。假阳性率17.5%(20-17/17)。ELISA法阳性数18例,假阳性率5.9%(18-17/17)。17例TPHA阳性献血者,ELISA均检出,漏检率为0。TRUST、RPR有2例未检出,均为治疗后梅毒。10号标本未做流行病学调查,视为ELISA法假阳性。17例TPHA阳性献血者中,大多与其生活方式或环境密切相关。11例承认有不洁性接触史,2例其丈夫梅毒TPHA阳性,2例为治疗后梅毒,2例未做流行病学调查。TRUST和RP…  相似文献   

2.
梅毒是一种常见的性病,它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其分为两大类,即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例如TPHA)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例如RPR)。我院一门诊部于1996年11月至1998年6月已做千余例检查,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1200例一门诊就诊患者。l·2试剂和方法TPHA试剂盒:日本富士生物公司出品。RPR试剂盒: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出品。均按说明书操作。2结果见附表。附表1200例TPHA试验与RPR试验检测结果***A阳性检出率438门2(风)一36.5%;**R阳性格出串、代6门200一35.5%;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梅毒荧光吸收实验(FTA-ABS)对早期梅毒和先天性梅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FTA-ABS、TPHA和RPR同时检测88例梅毒患者、74例非梅毒患者以及82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结果]3种实验的特异性分别为FTA-ABS 100%、TPHA 98.1%、RPR 92、9%,FTA-ABS与TPH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RPR(P〈0.01);3种实验的敏感性分别为FTA-ABS 96.6%、TPHA 88.6%、RPR 83.0%,FTA-ABS与TPHA、RPR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对一期梅毒的敏感性为FTA-ABS 100%、TPHA 87.1%、RPR 83.9%;对二期梅毒的敏感性均为100%;对三期梅毒的敏感性为FTA-ABS 92.8%、TPHA 100%、RPR 92.8%;对先天性梅毒的敏感性为FTA-ABS 87.5%、TPHA 62.5%、RPR 43.8%,FFA-ABS与TPHA、RPR比较,诊断一期梅毒和先天性梅毒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诊断二期和三期梅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TA-ABS是诊断早期梅毒和先天性梅毒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脑脊液细胞学在神经梅毒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 ,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32例脑脊液标本进行离心染色 ,同时进行细胞计数、生化、梅毒血清非特异性试验 (RPR)、梅毒血清特异性试验 (TPHA)检查。结果 发现1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率 10 0 % ;2 2例无神经系统损害的梅毒患者异常率 4 5 .5 % (10 / 2 2 ) ,明显高于脑脊液细胞计数、RPR检查 (P <0 .0 5 ) ,而与TPHA、生化检查结果大致相当 (P >0 .0 5 )。结论 梅毒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以前在中枢神经系统已有免疫反应发生 ,脑脊液细胞学对神经梅毒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IV与梅毒共阳性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ELISA和金标法筛选抗-HIV(1+2)后经CDC爱滋病监测中心WB确认,梅毒血清经RPR法筛选后再做TPHA确认,从中选择双阳性血清的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单检HIV和梅毒,血清阳性率各为0.6%和1.68%。后者为前者的2.8倍,在15例双阳性血清中HIV阳性率8.82%,TPHA阳性率5,54%,HIV〉TPHA。15例双阳性血清中全部为维吾尔族,以壮年为主,男女之比为1:1.14,有IVDU史占93%(14/15),性病史13%(2/15);首诊科室以外科和妇产科占66%(10/15),内科系统5例占33%,其中感染科4例占26.4%。因此其临床表现以外科急腹症和妇科炎症、出血、足月妊娠为主,进入AIDS期3例(19.8%)分别感染丙肝和结核,无现症梅毒的阳性体征,两例活婴,男女各一,分别为HIV和TPHA阳性。全部病例均出院随访仅1例进行HAART治疗。[结论]双阳性血清病例的临床特点,转归和治疗方案,提示要重视病史采集,加强监测结合临床。分析要重视老年梅毒血清阳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对妊娠合并甲亢并发子痫前期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0岁。孕1产0,妊娠32^+3周,第1胎.发现血压高1个月余,咳嗽、咳痰1个月余,不能平卧2d,外阴肿胀1d于2007-08—12T13:00急诊入院。既往5a前,患甲亢已愈,无高血压病史。查体:T36.3C,BP150/90mmHg,P120次/min,R22次/min,双肺满布哮鸣音,无干湿性罗音,四肢及腹壁水肿,两胁腹部叩诊浊音,腹水阳性,宫高25cm,腹围105cm,无宫缩,胎心率150次/min。  相似文献   

7.
隐性梅毒是梅毒未经治疗或药物治疗不彻底,病人无临床症状,病症潜伏但梅毒血清反应为阳性。2005年1~12月我院对手术前病人常规做输血前免疫4项检查,发现50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RPR)及核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均阳性的患者。TPHA、RPR阳性者无临床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8.
例1:女,4日龄。因皮肤黄染2d、发热并四肢抖动1d入院。患儿系第2胎,足月顺产,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2.5kg,母乳喂养3d改人工喂养时出现皮肤黄染,第4天出现发热、烦躁、高声尖叫、频繁呵欠、吸吮力减弱、四肢颤抖,次日症状加重,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疽入院。查体:t39℃,R66次/min,P160次/min,体重2.5kg,神清,易激惹,频繁呵欠,皮肤中度黄染,口周无发绀,前囟平,颈软,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9.
谢淑荣  华伟  万春生  曾慧勤  周丹  李晓英 《临床荟萃》2006,21(16):1196-1196
患儿,男性,40天,因水肿、腹胀10天,发热2天于2005年12月2日就诊。10天前患儿出现水肿及腹胀,逐渐加重,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不详)。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体质量2.2kg,产后无窒息。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min,呼吸50次/min,1个月体质量3kg。发育及营养差,全身水肿,皮肤紧张发亮,前囟张力不高,眼脸水肿,颈软,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双肺无干湿性哕音,腹膨隆,肝脾未扪及,叩诊有移动性浊音,阴囊水肿发亮,皮肤有破溃,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相似文献   

10.
例1,患36例,孕2产1.妊娠39周,阴道流水5h.于2001年10月8日21时收入院,孕期未行产前检查。产科检查:宫高32cm,腹围95cm,头先露,LOA,胎心音144次/min,律齐。肛诊查:宫口开大3cm.先露S^-1,胎膜已破,溢出的羊水呈淡红色。入院后给予抬高臀部,卧床待产。随着宫缩逐渐加强,阴道出血量增多,约150ml色鲜红,有凝块,此时胎心略见好转116次/min~120次/min,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9岁,因婚检查出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来本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未出现过皮疹。1年前因其前夫经常嫖娼而离婚。患者初诊时体查未见异常,抽血查RPR阳性,滴度1:16;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诊断为早期潜伏梅毒。因青霉素皮试阳性,给予红霉素500mg,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8d,因右大腿暗红色包块7d加重1d入院。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第2天发现右大腿一包块,蚕豆大小,较硬,色暗红,日渐增大,生后第7天发现包块明显增大,肿胀,全身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不伴发热及阵发哭闹,吃奶好,二便正常。查体:T37.1℃,P132次/min,R36次/min,体重3.2kg,一般情况好,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斑点,双肺及心腹检查无阳性体  相似文献   

13.
对先天性梅毒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12日龄。因发热伴全身皮疹2d于2007—02—12来我科就诊。系第2胎顺产,胎龄33周,出生时体重3kg,Apgar评分10分。查体:T39.1℃,R60次/min,HR140次/min,体重3.2妇。颈、腋下、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双眼无分泌物,鼻腔有少许血性分泌物,口腔黏膜光滑,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呼吸急促,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较弱,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未见异常。腹软,肝右锁骨中线肋下20cm可触及,质中,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张力下降,原始反射减弱。皮肤科专科情况:全身可见散在、对称分布的暗红色浸润性斑丘疹,黄豆至铜钱大小,以面部、四肢、掌跖为多,周围有暗红色晕,部分有领圈状脱屑;在口周融合成深红色浸润性斑片,周围有放射状皲裂;掌跖可见3个直径2~3cm的脓疱,1个已破溃,形成糜烂面,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追问病史,患儿父母均有1~2a梅毒病史,且未进行正规治疗。患儿母亲第一孕时于5个月出现流产。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先天梅毒及需监视病例的诊断及治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CS)及需监视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07-2000-12我科收治的新生儿CS及需监视病例111例,结果 确诊新生儿CS81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累及多个脏器,依次为肢端掌趾脱皮、斑疹,肝脾肿大,体重低,呼吸困难,腹胀,梅毒性假麻痹、贫血、黄疸、血小板减少和水肿。梅毒血清学(RPR及TPHA)阳性,无临床表现30例,多为母亲孕期筛查出梅毒或在妊娠晚期感染梅毒且予以驱梅治疗 后所生新生儿,但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以青霉素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死亡13例,死因均为不可逆的严重多脏器损害,随访26例,体格发育无明显发觉,血RPR6个月时转阴15/22例(68.1%),12个月时转阴20/22例(90.9%),TPHA12个月时转阴10/16例(62.5%)。结论 新生儿CS诊断要依据母亲为梅毒患,临床典型早期CS损害及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对无症状患儿呈梅毒血清学阳性,但因梅素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出现假阳性,应视为可疑病例,监视血清学变化,以青霉素治疗有效,没有不良反应,可疑病例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出现假阳性,应视为可疑病例,监视血清学变化,以青霉素治疗有效,没有不良反应,可疑病例也可用苄星青霉素肌注2次。  相似文献   

15.
赵敏  周扬 《临床误诊误治》2004,17(9):624-624
28岁,孕1产1。因阴道不规则出血13天,下腹痛2天急诊入院。既往月经规则,无引产、流产史,末次月经2003年8月7日。查体:体温36.6℃,脉搏120/min,呼吸22/min,血压80/60mmHg。精神差,重度贫血貌,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下腹部有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腹穿抽出5ml暗红  相似文献   

16.
病人,48岁.孕2产1,因不规则阴道流血6月余,头晕恶心1周,晕厥1次急诊入院。病人曾行子宫黏膜下肌瘤摘除术。查体:心率88min^-1,贫血貌,心肺无异常。妇科检查:宫颈外口可见一约6.0cm×5.0cm×3.5cm大小赘生物,质硬,有蒂,蒂粗1cm。子宫大小正常,表面光滑,活动,无压痛。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辅助检查:WBC4.6×10^9/L,RBC2.8×10^12/L,血红蛋白54g/L,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8岁。孕l产o。因停经25^ 2周,腹胀、腹痛、恶心2d于2000年7月18日入院。患者2d前吃少量西瓜后感腹胀、腹部隐痛、恶心、无腹泻,无畏寒及发热。自认为消化不良,未引起重视。1d后感腹胀加重,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2d未排气排便。1周前曾在外院检查无异常。入院检查:T37℃,P85次/min,R20次/min,BPl2.5/8kPa,心肺正常,腹部隆起,有轻压痛及反跳痛,叩击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呜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  相似文献   

18.
姜明霞  姜旭光  徐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80-1880
患者女,54岁,因发现盆腔包块2d于2003年7月9日入院。2d前普查时发现盆腔包块,无发热,无腹胀、腹痛。自幼无月经来潮,无周期性腹痛。未育。查体:T36.5℃,P72次/min,R18次/min,BP15/11kPa妇科检查:阴道口容二指,为盲端,长10cm。窥视顶部有两个直径0.5cm的凹陷。三合诊检查盆腔内扪及2个包块,直径均约为6cm,质硬无压痛,动度好。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摘要 女,41岁。主因发作性头痛16d,于2003年3月8日入院。全头痛,以枕部为重,每次头痛持续约10min,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无意识障碍。入院前曾在外院就诊,头部MRI检查示左额叶类椭圆形异常信号影,考虑胶质瘤,未用药治疗。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脑电图示轻度异常脑电图,以“病毒性脑炎”收入院。既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2d。入院查体:T36.5℃,P70次/min,R17次/min,BP120/7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20.
1一般资料例 1:某患者,女性,43岁,初中文化,无业,海洛因依赖14年,先后自愿戒毒30余次,近2年被劳动教养强制戒毒。入院前静脉注射海洛因20d,剂量0.5g/a。患者入院主诉夸大依赖剂量为2.5g。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检查合作。体温36.4℃,呼吸18次/min,心率72次/min,血压14/9kPa。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肾功能化验检查正常,HIV阴性,尿吗啡检查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