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一份标本异常结果的分析,探讨影响室间质评检测结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华益美和Grifols两种核酸检测操作系统对2018年度第3次CITIC室间质评15份核酸标本混检和单检。针对检测结果与反馈结果不一致的I标本进行再次检测。结果对I标本,初次检测,华益美和Grifols两种核酸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一致,均为阴性,与反馈结果不一致;再次检测后,两种方法检测均为HBV反应性,与反馈结果一致。结论影响核酸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造成该次漏检的主要原因是标本检测前是否进行了充分混匀预处理,其次是不同试剂灵敏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血站病毒核酸检测质评样本混样核酸(MP-NAT)检测的最佳工作模式.方法 应用罗氏COBASs201核酸检测系统及配套的TaqScreen MPX试剂,采用6混样核酸检测(MP-6-NAT).将质评样本采用2种混样模式进行平行检测,模式1:质评样本与常规待检献血者标本混样(pool),混样无反应性报告阴性,反应性pool进行拆分检测(单样本检测);模式2:质评样本与已知NAT阴性献血者标本混样,混样无反应性报告阴性,反应性pool只对质评样本进行单样本检测.比较2种混样检测模式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血液放行时间,试剂消耗量.结果 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次数为12次,检测标本120份,共检出84份阳性标本,36份阴性标本,得分100分,2种混样模式的检测结果一致.模式1的血液放行时间比第2种大约延长5h.模式1的试剂消耗量为3 744个测试,模式2的试剂消耗量为1 824个测试.结论 室间质评样本与已知NAT阴性标本混样检测的工作模式,符合质评样本按常规标本对待的原则,节约试剂成本,加快血液放行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罗氏和诺华核酸试剂的核酸检测(NAT)能力。方法同时运用罗氏和诺华系统对262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及10例卫生部室间质评(NCCL)核酸标本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比较阳性检测率。结果 245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标本中,罗氏和诺华系统分别检出1例和4例NAT阳性,其中仅有诺华1例鉴别实验鉴别为HBV,其余均未能鉴别;17例ELISA检测阳性的标本中,运用罗氏系统检测,11例HBs Ag阳性的标本检出5例NAT阳性,5例抗-HCV阳性的标本检出3例,1例抗-HIV阳性的标本未检出,10例NCCL标本全部正确检出;运用诺华系统检测,上述ELISA阳性标本分别检出3例、3例和0例,NCCL标本也全部正确检出。结论两种核酸检测系统在检测能力上各有优势,均能较好地胜任日常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某国产与进口HIV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国产第3代HIV抗体双抗原夹心法诊断试剂盒和进口第4代HIV试剂盒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两种HIV检测试剂盒对献血者血液标本、室间质评标本、卫生部临检中心质控品进行检测,献血者标本经两种试剂检测,结果均为反应性或任一种试剂为反应性即判为初筛反应性,并将标本送HIV确认实验室确认。结果共检测17806份血液标本,国产试剂检出8例反应性,进口试剂检出36例反应性,其中两种试剂均为反应性3例,其中1例为确认阳性,其余为阴性;室间质评标本中2例低值质控品进口试剂出现假阴性。结论该国产第3代HIV抗体双抗原夹心法诊断试剂盒实际应用效果优于进口第4代HIV检测试剂盒。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分析在石家庄地区献血者中开展血液传染病毒核酸检测(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浩源核酸检测系统,对经ALT及两遍HBs 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ELISA检测结果均呈非反应性的287 728份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 RNA-3项联合NAT筛查,初筛采用8人份混样法,对检出某项有反应性的混样池进行单人份拆分检测。结果 ELISA检测非反应性的287728份标本,共检测42 472个混样池,检出209个HBV DNA反应性混样池,混样池阳性率为4.92‰;拆分结果为84例HBV DNA阳性,检测阳性率为0.29‰,所有标本中无HCV RNA和HIV-1 RNA的检出。结论核酸检测可缩短血液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并有效降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发生几率,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酶联免疫检测HIV抗体呈反应性标本进行蛋白印迹(WB法)确认和TMA-化学发光法对照检测,以探讨其应用特点。方法将本中心检验科ELISA法检测结果呈HIV抗体反应性的117份标本,重新进行ELISA法检测,结果为S/CO>0.8的标本做蛋白印迹(WB法)确认试验。同时,对117份标本采用TMA-化学发光法检测核酸作为对照试验。血清学检测参加国家CDC及澳大利亚(CITIC)室间质评;核酸检测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和澳大利亚(CITIC)室间质评。结果 ELISA初筛试验:117份标本中,S/CO>1的为37份;0.8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南宁市中心血站实验室使用的某进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试剂2011年卫生部第3次室间质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室间质评(EQA)样品按血站血液检测模式,采用两种HIV检测试剂盒对室间质评标本进行检测,任何一种试剂呈反应性或同时两种试剂都呈反应性的标本均判为筛查反应性。结果 5份EQA样品检测结论符合率100%,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反馈1172号标本确认结果(gp120+,gp41++,gp31+,gp117-,gp36-,p24-,p17+)为阳性,而南宁市中心血站实验室参加质评的1172号标本,国产试剂检测有反应性而进口试剂检测呈无反应性。结论血站选用检测试剂时必须对预使用的试剂进行确认,同时应充分利用EQA的客观证据辅助质量评价(包括使用前、中、后3个阶段),而非盲目推崇进口试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2种核酸筛查系统对血清学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核酸筛查系统不同核酸试剂降低输血残余风险的情况。方法对2013年8月5日—2013年9月1日共计6 889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平行进行HBV/HCV/HIV的3项联合单标本核酸定性检测(美国诺华核酸检测平台,Procleix Ultrio试剂)。血清学HBs Ag、抗-HCV、抗-HIV阳性标本用阴性血浆稀释6倍,模拟混合标本(美国罗氏核酸检测平台,cobas Taq Screen MPX试剂)检测核酸。血清学HBs Ag阳性标本完善血清学乙肝5项,同时用另1家公司HBs Ag酶联免疫吸附试剂重复试验;抗-HCV阳性标本应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抗-HIV阳性标本采用HIV蛋白印迹法确证。分析不同核酸筛查平台使用不同核酸试剂检测血清学阳性献血者的结果。结果酶免阳性标本6倍稀释后,MPX试剂与Ultrio试剂阳性检测一致率100%。2种核酸试剂对HBV DNA检测结果一致性中等(K=0.640),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HCV RNA及HIV RNA检测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1.000)。2种核酸试剂一致检出的HCV RNA反应性样品及HIV RNA反应性标本,确证试验均为阳性。45份HBs Ag阳性标本,Ultrio试剂检测阴性MPX试剂检测阳性标本共有7例,1例HBs Ag酶免S/CO值介于1.0-2.0,6例S/CO值1.8。另1种进口HBs Ag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7例2种NAT结果不一致标本中6例阳性,1例阴性。其中2名在6个月后复检,酶免及2种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HBs Ag阳性献血者中,MPX试剂HBV DNA检出率高于Ultrio试剂;抗-HCV与抗-HIV阳性献血者中,HCV RNA和HIV RNA检出率MPX试剂与Ultrio试剂差异不显著。血液筛查工作中,核酸检测与血清学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应重视血清学检测试剂与核酸检测方法试剂的选择和质量控制,使二者互补,降低由于核酸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导致的漏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本中心核酸检测(NAT)HBV DNA阳性标本,对其结果进行确认和分析,探讨核酸检测在血站的可行性和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上海浩源检测系统对2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标本,和单、双试剂弱阳标本,采用8人份混检模式进行核酸检测,混检结果呈阳性POOL再进行拆分检测,拆分结果呈阳性的标本送卫生部临检中心进行确认。结果 101 566份2遍ELISA结果阴性和829份ELISA单、双试剂为弱阳性的无偿献血标本中,混检结果阳性POOL 143个,经拆分检测HBV DNA反应性53份,无HCV RNA,HIV RNA的检出,NAT阳性率0.05%(53/102 395),NAT拆分有效率为37%(53/143),其中50例HBV DNA阳性标本送卫生部临检中心确认,根据其反馈结果显示,50例标本中有25例为确认为NAT阳性,NAT阳性的确认阳性率50%(25/50),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显示, 25例确认NAT阳性标本中,抗-HBc阳性比例最高。结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匿性乙型肝炎, NAT能最大量的在ELISA阴性标本中筛查出核酸阳性的标本,减少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血安全。将核酸检测呈阳性标本送检做鉴别确认,对核酸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可以起到一定的监控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献血者常规血液筛查过程中核酸检测系统HBV、HCV、HIV联测(NAT联检)反应性而鉴别检测非反应性结果的原因。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2年3月本中心献血者常规血液筛查过程中NAT联检单反应性且和鉴别检测结果不一致的献血者标本504(人)份。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HBsAg、抗-HBs、抗-HBc、HBe Ag及抗-HBe(乙肝5项),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Taq Man核酸检测系统)对这些标本再次做NAT检测,以确定其感染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状态;同时回溯其中的40名检测结果不一致献血者,做血清学乙肝标志物及HBV DNA、HCV RNA和HIV RNA追踪检测。结果常规血液筛查过程中核酸联检单反应性且联检和鉴别检测结果不一致标本中,72.82%(367/504)呈乙肝相关抗体或抗原反应性,13.35%(49/367)的标本在荧光定量PCR检测中呈现HBV反应性。追踪检测结果显示,22.50%(9/40)可能为初次联检假阳性标本,其余77.50%(31/40)均为乙肝隐匿型感染(OBI)均未出现HCV RNA、HIV RNA反应性结果。结论 OBI是导致献血者血液NAT联检反应性而鉴别非反应性结果不一致的1个主要原因;基于血液安全性和检测效率的考虑,该部分血液应废弃,但对于血清学乙肝5项检测和NAT联检重复检测非反应性的献血者,应作检测追踪并考虑其再次献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比较已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LT阴性合并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与对应化学发光(CLIA)法检测HBV的结果,对三种检测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7508例无偿献血者(排除ELISA法初复检公共阳性、ALT阳性等)进行NAT,并对NAT反应性标本进行CLIA检测。结果经核酸检测出9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反应性标本,其中1例为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对应CLIA法HBV"两对半"检测出现2例HBsAg(-)抗-HBs(-)抗-HBc(+)及5例HBs Ag(-)抗-HBs(+)抗-HBc(+)血清型,可能为OBI,2例均无反应性,可能为窗口期标本。结论无偿献血者的现有血液筛查方法 NAT检测和ELI SA法具有互补性,NAT检测可弥补ELISA法检测的"窗口期"问题;NAT与CLIA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OBI可能是本地区NAT检测HBV DNA献血者的主要类型;对可能影响血液质量的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的淘汰,会降低输血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ELISA检测合格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并对NAT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为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经2种ELISA试剂检测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上海浩源核酸检测系统进行8人份混样检测,混检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拆分,以拆分结果为最终报告结果,并对NAT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结果 1)采集的40 496份献血者标本中,ELISA检测合格标本40 189份,不合格标本307份。2)ELISA检测合格的40 189份标本中共检出HBV DNA阳性22例,未检出HCV RNA、HIV-1 RNA阳性标本。3)已完成17例HBV DNA阳性献血者的追踪检测,其中14例为隐匿性HBV感染,未发现"窗口期"感染的献血者。结论 1)2遍ELISA检测后仍存在输血感染风险,增加NAT检测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2)追踪调查显示,HBV DNA阳性献血者中以OBI为主,为输血残余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ELISA反应性、灰区、阴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评估2种检测方法在降低经血传播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3月498份ELISA法HBsAg、抗-HCV、抗-HIV反应性标本、灰区标本,以及2012年3月~2012年5月4 010份ELISA阴性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比其结果。观察核酸阳性检出率,灰区设置的意义。结果 498份标本中双阳和单阳试剂的ELISA与核酸检测结果有所不同,灰区标本中仅HBsAg有反应性的检出4.1%(3/73)份标本,而抗-HCV、抗-HIV反应性标本均无核酸检测出有反应性。4 010份ELISA反应性标本中,核酸检测出6份反应性,鉴别试验结果 5份为HBV DNA反应性,阳性率0.012%(5/4 010),1份鉴别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对ELISA阴性标本进行核酸检测非常必要,灰区的设置值对降低窗口期感染的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对于ELISA反应性性、灰区标本与核酸检测不一致的结果,以及HBsAg灰区、阴性结果而核酸有反应性的献血者还要通过跟踪随访区分窗口期、隐匿性感染、假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站实验室Cobas s201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及配套MPX V2.0试剂采用PCR-荧光法对HBV DNA、HCV RNA和HIV RNA-1项目核酸检测方法和程序进行分析性能验证,以满足ISO 15189认可要求,确保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方法 用2020年室间质评标本进行符合率验证,用Roche二代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站实施HIV核酸检测后酶免ELISA试剂如何进行取舍,与核酸检测形成良好互补,降低HIV检测风险。方法应用艾滋血清盘对试剂灵敏度、特异性进行评估,使用室间质评血清进行比对;同时采用2遍酶免1遍核酸检测的方式对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平行检测,筛查反应性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确认。结果质评结果均为100%,血清盘检测6种试剂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其中1种试剂为95%,其余为100%,2种酶免试剂对无偿献血标本平行筛查时发现1例窗口期标本无法被其中1种试剂检测出。结论试剂整体符合检测要求,但不同厂家试剂检测水平有一定差异,血液筛查试剂选择时应对检测试剂进行综合评估,以选择临床检测灵敏度较高产品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HBV核酸筛查中混检(pool)反应性拆分成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价值,为本站制定重复拆分标准改进血液筛查策略,降低输血残余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站罗氏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标本,收集相应献血者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拆分成功的相关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拆分结果的价值。结果近2年本站罗氏核酸筛查系统共检测20 332 pool(约12 1962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呈反应性的有199个(约占0.98%),拆分反应性的有123个,拆分成功率为59.80%。其中HBs Ag-/HBV DNA+感染无偿献血者119人,在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方面分布有差异(χ~2分别为8.46,71.61,7.41,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Ct(HBV)是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拆分成功的独立相关因素(OR:0.762,95%CI:0.654-0.889)。在拆分反应性与无反应性pool组间,Ct(HBV)差异为2.04(t=3.15,P<0.01)。Ct(HBV)可预测拆分结果(AUC=0.66),最佳临界值为36.6,敏感性为38.8%,特异性为96.3%,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52.03%;临界值为37时,敏感性为46.60%,特异性为81.3%,阳性预测值为78.26%,阴性预测值为51.18%。结论 Ct(HBV)能独立预测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标本拆分结果,但效能较低,当≤37时可考虑重复拆分,将来可联合其它实验室检测最大限度降低输血残余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公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对2011年8月~2012年5月本血站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36 678人份血液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1项联合检测,先对8人份混样标本进行检测,如为非反应性,则该合并检测池中的标本均为非反应性,如合并检测呈反应性,再进行拆分检测.本试剂盒合并和拆分检测使用相同的复合PCR扩增系统,单管实时荧光PCR检测3种病原体,通过将探针标记不同的荧光信号分辨HBV、HCV、HIV-1反应性病原体种类.结果 对36 678人份ELISA法检测抗-HIV、抗-HCV、HBsAg均为阴性的合格血液标本共检测出HBV DNA阳性57例,阳性率为0.16%;未检测出HCV RNA和HIV RNA.结论 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HBV、HCV和HIV-1反应性的标本,常规开展NAT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新一代核酸检测试剂cobas Taq Screen MPX Test,v2.0(MPX v2.0)应用于献血者血液HBV筛查中降低输血残余风险的效果。方法对5 165例血清学无反应性标本以6人份混样模式,分别采用试剂MPX v2.0与MPX v1.0(对照)做平行核酸检测;对2种(代)试剂检出的反应性标本进行追踪。以CAP/CTM核酸定量检测系统做核酸鉴别试验、电化学发光法做乙肝血清学5项检测、QPCR法测定HBV载量、巢氏-PCR法做HBV基因分型。结果 MPX v2.0与MPX v1.0的拆分阳性率分别为66.7%(10/15)vs 75.0%(9/12)。2种试剂共检出14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核酸鉴别试验结果均为HBV DNA反应性;2种试剂阳性符合数(率)为5/9个(55.60%),阴性符合数(率)为5 151/5 156个(99.90%),总符合率为99.83%(5 156/5 165)(P0.05)。随访3个月时有5例MPX v1.0HBV DNA反应性,7例MPX v2.0HBV DNA反应性;MPX v2.0与MPX v1.0追踪检测的HBV DNA结果与初次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5.00%(6/8)vs 50.00%(3/6)。结论 MPX v2.0核酸联合检测试剂较上一代试剂可有效降低HBV输血残余风险,适合血液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HBV、HCV和HIV血清学阴性献血者中的核酸反应性比率,探讨开展血液筛查NAT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利用Procleix TIGRIS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2011~2012年68 781份ELISA检测阴性或单试剂反应性待检的献血者标本进行HBV、HCV和HIV 3项联合筛查,并对联检反应性标本做进一步分项鉴别试验。结果 68 781份ELISA检测阴性或单试剂反应性待检标本中,NAT共检出反应性84例,总反应性比率为0.12%(84/68 781);经鉴别后共检出HBV反应性30例,未检出HCV和HIV RNA反应性标本,联检反应性标本可鉴别率为35.71%(30/84)。结论无偿献血者血液经常规酶免筛查后仍存在较高比例的HBV DNA感染,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降低酶免法漏检造成的输血风险,有必要进行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20.
核酸检测技术在上海地区血液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评估在上海地区开展核酸检测(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在核酸检测平台上,对31 184人次HBsAg,抗-HCV,抗-HIV ELISA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V DNA,HCVRNA,HIV RNA-1 3项联合核酸定性(cobas TaqScreen MPX试剂)检测,先进行6人份混样(pool)MPX检测,再对组成混样MPX反应性pool的标本进行单检。对于MPX检测反应性标本,进行核酸鉴别试验,同时使用罗氏ECL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进行乙肝补充血清学试验。结果 31 184人次标本共检测了5 198个pool,发现47个反应性pool,pool反应性率为0.9%;反应性pool拆分单检发现31例MPX反应性标本,经鉴别其中24例为HBV DNA,2例为HCV RNA/HBV DNA合并阳性,5例鉴别结果为不确定。结论核酸检测能在目前常规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献血者标本中筛查到核酸反应性的标本,常规开展核酸检测能进一步提高上海地区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