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盂老夫子主张把弓拉开,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朱熹认为“学则须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否恰当,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现就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有关语文教学问题设置的做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许国霞 《化学教与学》2011,(3):59+71-59,71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指导学法,培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会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课堂上不仅要提能引发知识、围绕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更要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多提有探究性、讨论性、能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的问题。多提随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问题对个体的学习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科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借助问题,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数学规律.为此,教师要积极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全面思考,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简述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与意义,并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之一。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孙宏 《考试周刊》2010,(46):69-69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及其内在性质的集中概括和体现,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核心。思维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的体操。离不开问题教学。需要数学问题这一有效载体进行铺垫。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探索知识、掌握技能.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由此可见,开展问题性教学.已经成为实施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王田库 《甘肃教育》2009,(11):29-29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现代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基于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表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问题教学的探索,在理论上对“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进行分析与研究,在实践中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3.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学生通过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作用得以发充发挥。如何让小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对此,我想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教育心理学家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力图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如何合理而巧妙地进行问题的创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曹红菊  崔玉坤 《中国教师》2010,(Z1):208-208
<正>创新源于思维,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因此,政治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创新学习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但是,由于“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20.
蒋坤 《教学月刊》2006,(9):39-4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探索、查询、求教等渴望找到解除疑惑方法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品质。它包括三个要素:(1)善于观察、思考和质疑,在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2)善于提出新问题。(3)积极探索,善于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是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根本动力。笔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