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自2019年12月暴发以来,因其高传染性和高隐匿性迅速肆虐全球,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与安全。疫情防控期间,医疗资源紧张。相较于肝癌外科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可及性高、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是外科治疗有效的替代性方案。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开展介入治疗,是介入科医师面临的新挑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管理专家指导意见》,旨在为介入科医师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安全、 合理、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指导,更好地发挥介入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鉴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特制定疫情防控期间需要接受紧急介入治疗的有基础疾病新冠患者诊疗规范,内容包括介入诊疗适应证、介入诊疗术前评估、介入治疗术前讨论及手术、手术记录、治疗后评估及随访、知情同意。同时分别制定诊治新冠患者的介入医务人员和接受紧急介入治疗的新冠患者及家属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疫情期间大量患者需要介入手术治疗,存在院内感染隐患,也给疫情防控带来挑战。如何在开展介入手术的同时做好防控工作,对预防院内感染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规范介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做好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组织人员起草了本专家共识。本共识在"疫情防控为重,严防院内感染"的前提下,结合属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指导介入医务工作者在COVID-19疫情期间安全地开展各类介入手术,同时针对COVID-19疫情期间手术室、门诊和会诊的防控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指导介入医务工作者在抗击COVID-19疫情的同时,做好自身的防护,更好地服务患者。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截至2020年11月24日,全球确诊感染人数已接近6000万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耗竭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还给社会经济和医疗秩序带来巨大的影响.医疗机构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还要继续开展常规医疗诊治工作,尤其是对于严重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本文基于武汉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与疫情防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创伤中心在疫情期间的创伤救治经验,阐明医疗机构如何在疫情下做好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以确保救治质量不下降和院内"零"感染,同时根据疫情等级,科学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摘要】随着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好转,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增加,普通门诊、急诊和住院部开始连续恢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但无症状或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将成为重要的传播源,CT检查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排查,使CT室成为感染防控的重点科室。通过阅读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标准及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从规范CT检查流程、建立疫情防控小组、环境、人员和流程防控五个方面,提出非新冠肺炎患者CT检查流程及感染防控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尤其疑似症状患者,住院手术的系统防控策略和临床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2020年3月1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科收治患者21例,其中6例疑似症状患者(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4~84岁,平均67. 5岁),包括1例锁骨骨折、1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1例C_6椎体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和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其中2例有发热症状,3例有呼吸道症状,3例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采用科室的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系统防控方法完成了安全防控和手术救治。结果 21例患者均完成了系统防控,包括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隔离观察、安全手术救治。其中6例疑似症状患者完成筛查、隔离后接受手术,锁骨骨折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C_6椎体爆裂骨折和寰枢椎骨折脱位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全部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COVID-19肺炎疫情期间骨科住院手术,结合"新冠期间骨科手术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尤其对于疑似症状患者,通过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系统防控后手术等措施,强化常规病房的疫情防控效果,为患者安全、及时、有效救治创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帮助新冠肺炎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保障。在面对和抗击疫情期间,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感染新冠肺炎患者,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就需要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探究,深入了解患者心理问题,根据新冠肺炎传染特点和被隔离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策略.方法 入选2010年2月-2013年2月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分为常规护理组49例和循证护理组49例,给予不同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循证护理措施实施前,两组患者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循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循证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理论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并发症预防有积极意义,能够对护理工作进行积极指导,同时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23例,女1例,年龄38~69岁,采用术前介入化疗和栓塞,栓塞后3~7日内择期手术,术后再行介入化疗和栓塞治疗。结果:24例肿瘤根治术及术前术后168次肝动脉灌注术(TAI)、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均为100%成功率。复查AFP 19例恢复正常,5例有明显下降,6~24个月复发21例,经TACE治疗,复发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死亡2例,中位存活期19.5月。存活着22例,中位存活期已达23.5月。结论:术前行TACE有利于争取手术机会和手术根治,防止术后复发。介入治疗和手术结合是提高肿瘤整体疗效及病人存活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由于居家封控等影响, 随时会出现治疗中断的情况。透析中心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基础上也面临随时出现闭环管理及接收外院MHD患者治疗的严峻挑战。MHD患者治疗需求高、保障难度大、涉及临床情景复杂, 本研究利用桌面推演(TTX)的方法, 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确诊患者、疑似或密接患者的闭环管理要点及具体实施流程, 从疫情控制、信息畅通、人力保障和情绪管理4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感染疫情正在蔓延,严重威胁我国及境外人民的生命安全。2019-nCoV感染的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为进一步做好2019-nCoV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降低2019-nCoV在医疗机构内传播风险,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技术指南、方案及有关资料,特起草介入科防控2019-nCoV感染的策略与建议。该文重点介绍介入科防控总体原则、门诊防控管理、会诊防控管理、病房防控管理和手术室防控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护成组责任制管理在介入专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介入专科病房实施医护成组责任制管理模式,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病人的满意度、护士的满意度和医生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护理服务质量相关数据,与实施医护成组责任制管理模式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实施医护成组责任制管理模式后,病人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士对医生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满意医生护士的人次数、病人感谢信中点名表扬护士的人次数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介入专科病房实施医护成组责任制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加强医、护、患关系,达到"病人满意、医生满意、护士满意"的目标,让医护与病人及家属的关系更加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放射诊断成像为疾病的诊断和演变过程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支持。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放射技师位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患者,面临感染防控和放射防护的双重责任和压力。多个相关专业的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明确了放射工作人员感染防控、放射诊断设备和场所的消毒、放射卫生防护3个方面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规范放射工作人员的临床操作流程,降低被感染风险,特别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华西医院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医院,迅速建立工作机制,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制定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强化人员培训、实施MDT、强化支撑保障等工作实施医疗救治体系化建设,为疫情防控有序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5.
传递窗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区中污染区直接连接清洁区的唯一通道,加强传递窗使用和管理,是保障清洁区工作人员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区传递窗加强管理的临床实践,探索优化传递窗管理模式,实现医护人员降低感染概率的目标,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可经人与人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随着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加,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存在较大的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因此,采取适当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对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十分重要。该文总结了介入病房临时改造的感染病房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感染防控策略,涉及病区结构、人员培训、消毒隔离制度和工作流程等方面,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可为其他隔离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肺炎,自2019年12月发现以来,目前正呈蔓延之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进一步做好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交叉感染,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笔者结合相关重要国家文件、国家标准和参考文献以及本单位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工作中的体会,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影像学检查与感染防控的工作方案,本研究重点介绍影像学检查的质控方案,包括影像学检查技术和CT诊断要点;以及感染防控的质控方案,包括科室环境和布局防控要求,登记人员、技师、医师和护师岗位防控要求,设备和环境防控要求,"感染防控防护级别"和"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流程"两个附录。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疾病。以非定点救治医院为例,结合新冠病毒感染的特点,对核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从受检患者、工作人员、场地环境、仪器设备、物品耗材、医疗废物,以及工作流程的管理与防控7个方面制定方案和措施,以期在完成检查的同时,实现受检患者和工作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应根据疫情的不同时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指南和规范进行有效防控,避免交叉感染,保障核医学工作人员、患者及陪护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处置1例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单阳患者的应急措施复盘研究,进一步清晰应急处置工作的任务与流程,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方法 某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妇产科对1例住院术后发热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抗体主动筛查,发现该患者全血新冠病毒抗体IgM阳性。医院及时启动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固化工作场景,控制可疑病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已有密切接触人员,并对相关医护人员及工勤人员立即进行咽拭子采样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步采集病区高频接触点位环境样本,用以评价医院环境清洁消毒效果等。结果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陪护人员4名、病区医护人员及工勤人员59名,以上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病区环境高频接触点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未检出,病区清洁消毒及终末消毒有效可靠。结论 经过及时对可疑患者及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核酸检测,排除患者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解除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及社区传播警讯;同时也检验了医院防控体系能力,暴露了短板,为进一步强化常态化医院防控措施,迅速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