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演化:基于空间图谱的研究》借鉴地理信息图谱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图谱分析理论,从空间图谱视角探索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方式与驱动强度,为研究产业集聚提出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2017年中国各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和产业集聚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是否具有区域异质性以及环境规制对各个区域不同要素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另外,环境规制对同一地区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也表现出很大差异.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而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当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本文就高技术产业集聚现象,提出并构造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28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度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域信息产业区位熵测度,对信息产业集聚分布进行研究,并测算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效率,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对信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效率间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信息产业集聚水平还不够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3)信息产业集聚对中国经济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保持合理的产业集聚水平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2018年以来美国加大对华贸易制裁,除加征关税外,还对华高技术产业进行遏制,在此大背景下,湖北高技术产业也受到影响。文章采用虚拟变量回归模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中美贸易摩擦对湖北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湖北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四链联通一集聚"策略,即搭建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及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6.
研究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及其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采用全国31个省份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阐述了产业集聚对于创新绩效的主效应,分析了两种集聚形式的交互作用,探讨了环境不确定的调制作用。结果显示: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数据包络分析在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地区数据,应用DEA方法,实证测评了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通过投影分析为各区域调整创新资源投入进而达到DEA有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区位熵来衡量建筑产业集聚程度,考虑区位因素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建筑产业的集聚影响,建立其对区位熵的回归模型,对我国建筑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产业发展水平和本地市场效应是影响建筑产业集聚程度的主要因素;经济基础与建筑产业集聚程度成负相关关系;区位因素和人力资本对集聚影响较小,运输成本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计算高技术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方法。该方法首先运用区位熵计算了高技术产业聚集度,其次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指数法测算了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构建高技术产业聚集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模型。选取2006—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高技术产业数据,测算结果表明,"一带一路"高技术产业聚集水平省级差异较为明显;"一带一路"沿线18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减弱趋势;高技术产业聚集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出现了一定的聚集拥挤现象,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逐年递减;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强于华南地区,优于华东和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安徽省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区位熵值法测算了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六省及安徽省16个城市的服务业的区位熵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优势并不显著,较之于湖南、湖北省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内各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也不均衡,合肥市服务业专业化与集聚程度最高,皖南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高于皖北地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也不均衡,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下降,但新型战略型产业尚不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扶持政策,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及引进和培养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建议,以构建省—市—集聚区联动,产业互动、空间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化的优势、劣势以及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要认真对待的几个战略性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高技术产业影响力的经济学含义的基础上,分析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机理问题。揭示高技术产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为制定促进产业振兴和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宋伟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4):100-103,107
农村地区虽然在产业集聚上与发达的城市和其他行业相比较的确存在明显劣势,但也具备产业集聚的部分条件。为此本文从产业集聚的特征分析出发,通过农村地区的产业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农村完全可以实现产业集聚,并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创新链视角,建立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以北京市为例,以政府投入力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探讨在技术研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知识溢出的3种类型即Mar溢出、Jac溢出和Porter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Mar溢出对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有不利影响;Jac溢出在创新的2个阶段都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orter溢出对创新效率没有明显影响;政府投入力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在技术研发阶段对创新效率分别存在促进和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鼓励地区多样化发展、避免高技术产业过度聚集以及提高政府支持资金利用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FDI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其产业分布不合理也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研究了FDI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采取主成分回归的方法,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FDI进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GDP、人力资本、集聚因素、市场增长潜力和基础设施条件是FDI在中部地区产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建设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24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东部地区2006~2013年专利数据显示出的两种技术集聚指数,结合技术集聚效应和相关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静态面板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深化始终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专业化技术集聚效应有着不太显著的正向影响,多样化技术集聚效应有着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一产业有着不显著的正影响,第三产业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建筑业有着非常显著的正作用。目前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靠资本推动,技术集聚效应尚未充分表现出来,产业结构只有在充分优化之后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府采购是营商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地区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从构建制度、转换主体观念、公开采购信息、减轻供应商负担、保障合理诉求、加强技术运用、建立评价机制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从而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区域协同战略的实施,区域的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2012-2017年30个区域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空间计量工具,充分考虑各经济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定量研究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并对影响创新产出的变量进行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均对区域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差距较大。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中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