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肝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羽  白雪帆  张海  张岩 《医学争鸣》2002,23(10):896-89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门静脉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 h,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 组 :经门静脉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注环孢霉素 A(Cs A) 10 mg· kg- 1 ; 组 :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m L ,同时肌注 Cs A 10 mg· kg- 1 ; 组 :经腹腔移植 4×10 7肝细胞 ; 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2 m L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病理变化 .结果  组大鼠存活率与 组无明显差异 (42 % vs 37%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无明显改善 . 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组 (75 % vs 33%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均有部分改善 .结论 经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病理 ;经门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不能改善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及病理改变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移植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与成体肝细胞悬液对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 D-氨基半乳糖 ( D- gal)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 ,2 4 h后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 A组 :经脾内移植体外培养 7d的肝细胞 2× 1 0 7;B组 :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 2× 1 0 7;C组 :经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观察受体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A组、B组大鼠存活率 ( 77%、5 9% )与 C组大鼠存活率 ( 2 2 % )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A、B组与 C组大鼠的肝功能改变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经 HE和 PAS染色证实 ,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 :经脾内移植的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和肝细胞悬液均能提高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但培养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优于成体肝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0,1.2,1.4,1.6g/kg)D-gal后,以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死亡率等综合评估肝脏细胞损伤的状态,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佳方案。造模后24h,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Ⅰ组: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1ml(4.4×107个);Ⅱ组:经脾内移植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大鼠1周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①不同剂量的D-ga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以1.2g/kgD-gal造模组的大鼠死亡率适中,肝功能损害及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均符合临界急性肝衰竭的程度,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②移植后3d,Ⅰ组与Ⅱ组大鼠存活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有明显改善(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Ⅰ组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比Ⅱ组轻。经HE和PAS染色证实,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①D-gal1.2g/kg腹腔注射可较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②经脾内肝细胞移植能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环孢霉素A(CsA)与同种异体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4 h后随机分为三组:Ⅰ组:脾内注射浓度约为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肌肉注射CsA 10 mg/(kg.d);Ⅱ组:仅脾内注射约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不用CsA;Ⅲ组:仅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及脾内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Ⅰ组、Ⅱ组1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Ⅲ组(64.7%vs 12.5%,P〈0.01;56.3%vs 12.5%,P〈0.01),但Ⅰ组和Ⅱ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4.7%vs 56.3%,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Ⅰ组、Ⅱ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Ⅰ组最为显著.结论 CsA联合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TAA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李羽  王军  徐哲  张岩  白雪帆 《医学争鸣》2006,27(10):879-882
目的: 观察永生化胎肝细胞及胚胎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 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 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 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 10 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72.2% vs 22.2%, 61.1% vs 22.2%, 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 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72.2% vs 61.1%, P>0.05). 结论: 经脾脏移植胚胎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腹腔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ration, ALR)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导后24 h,59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Ⅰ组1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 以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Ⅲ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同时腹腔注射ALR 50 μg·kg-1·d-1;Ⅳ组14只:腹腔注射ALR50 μg·kg-1·d-1.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移植肝细胞存活情况、病理变化.结果 Ⅱ组、Ⅲ组大鼠存活率(46.7%、66.7%)显著高于Ⅰ组(0.0%)(P=0.006;P=0.0002),Ⅲ组(66.7%)与Ⅳ组(14.3%)有显著差异(P=0.008),其他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Ⅱ组腹水AST高于Ⅲ组(P=0.001), Ⅱ组第1、2天腹水ALT高于Ⅳ组,Ⅱ组、Ⅲ组第1、2天腹水TBil高于Ⅰ组(P<0.05).Ⅲ组肝脏病理改变轻于其他组.Ⅲ组大鼠腹腔移植的肝细胞存活数多于Ⅱ组.结论 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移植联合ALR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移植肝细胞存活和增殖,促进肝组织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TLA4-Ig诱导在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方法急性药物性肝衰模型:用10%D-氨基半乳糖溶液按1.0 g/kg一次性大鼠腹腔注射;用Ⅳ型胶原酶肝脏原位灌注,制备肝细胞悬液,浓度为4×107/ml,2 h内经脾移植;24只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衰大鼠,24 h后均进行经脾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腹腔一次性注射CTLA4-Ig,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予处理。两组均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观察IL-2、TNF、肝功能及脾脏HE染色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治疗组IL-2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TNF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肝功能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组织学改变:术后第7天治疗组仍可见肝细胞或肝细胞团,对照组脾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很少见肝细胞。结论CTLA4-Ig能诱导大鼠经脾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促使急性肝衰大鼠肝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rALR与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造模对照组;Ⅱ组: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Ⅲ组:脾脏注射rALR 1ml(50μg/(kg·d)),腹腔注射rALR 1ml(50μg/(kg·d));Ⅳ: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Ⅴ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ml;Ⅵ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CsA1ml(10mg/(kg·d)).比较各组生存率.术后第1、5天、14天获取肝组织,观察病理变化.术后第1、2、5、12天采血,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Ⅱ组存活时间与Ⅰ组比较无差异.Ⅲ组最长存活时间为118h,肝脏病理及肝功能改变情况基本同Ⅰ组和Ⅱ组.Ⅳ组有部分长期存活,2周生存率为33.3%.Ⅴ组两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75%对33.3%,P<0.02),Ⅵ组和Ⅳ组2周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Ⅳ、Ⅴ、Ⅵ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Ⅴ组最为显著.)结论:应用rALR联合新生大鼠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HSCT)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Ⅰ组):尾静脉及肌肉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rhG-CSF单纯动员组(Ⅱ组):造模前24h、12h、4h及造模同时皮下注射rhG-CSF,尾静脉及肌肉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组(Ⅲ组):正常大鼠连续5 d皮下注射rhG-CSF,第6天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造模后24 h尾静脉注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观察各组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结果Ⅱ组和Ⅲ组存活率显著高于Ⅰ组(<0.01),但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Ⅱ组和Ⅲ组均有明显改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G-CSF均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细胞经脾脏多次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若辉  范健  滕皋军 《现代医学》2002,30(5):289-292
目的 研究大鼠肝细胞经脾脏多次移植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观察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系移植组进行 3次经脾脏肝细胞移植后 ,移植肝细胞在受体组织内的存活量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在同系移植组 ,3次移植与 1次移植相比较 ,前者明显地增加了受体内存活的移植肝细胞量 (P <0 .0 1) ,未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同种异体移植组在环孢素 A作用下 ,与同系移植组相比较 ,两组移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大鼠肝细胞经脾脏多次移植可有效地增加受体内存活的移植肝细胞量 ;同种异体移植组在免疫抑制剂作用下和同系移植组相比 ,移植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