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易》是一部很古老的占筮用书。《周易》一书包括两部分即“经”与“传”。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总计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次是卦辞。每条爻都先列爻题,后继爻辞。爻题是两个字,一字表示爻的顺序。次序的排列是自下往上数: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以后依次用“二、三、四、五”字,第六爻用“上”字。另一字表示爻的性别;“九”字表示阳爻,“六”字表示阴爻。一般是表示性别的数字在前,表示顺序的数字在后,唯“初”与“上”两爻写法颠倒过来,写作“初九”、“初六”与“上九”、“上六”,此外,乾与坤两卦各多一爻,则以“用九”、“用六”来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一篇章”,“群言之祖”,它所反映出的审美意识一直影响至今.《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次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题都是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第三爻用“三”字.第四爻用“四”字.第五爻用“五”字,第六爻用“上”字.  相似文献   

3.
《周易》即今人所谓《易经》,又简称《易》。它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全书最基本的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中《经》的部份。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释卦辞、爻辞以及八卦的性质和起源,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七个部份,十篇,统称《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2014,(23)
正孔子在《系辞传》第二章中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简单的几句话,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实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易经》这部奇书,怎样运用八卦来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现实生活。据《周易乾凿度》说,八卦的"卦"字是"挂"的意思,即古人将八卦的卦象画出后再挂起来,一边观摩一边琢磨,所以叫"卦"。孔子当年大概就是这样来琢磨解读八卦的。他说:  相似文献   

5.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6.
《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又有六十四卦.卦卦皆有六爻(除乾坤两卦,各有六爻外),六十四卦即有三百八十六爻.这八个经卦(即八个基本物质)、六十四个别卦(六十四种新事物)、三百八十六爻(即三百八十六种事物发展的状态),即代表了宇宙间各种事物的形态和本质,也就是说,它们与宇宙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全信息的—一对应关系.由此看来,八卦的本质就是信息联系(即信息交合).信息可以无性繁殖,也可以有性繁殖.不同信息的交合是有性繁殖.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新事物).“思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黄老师十分重视幼儿的口语练习,她上的课要求明确、讲得生功、注意练习。一只玩具鸡在桌上嘣嘣嘣嘣,一边跳着,一边吃米,黄老师问孩子:“这是什么?”“这是小吱(Z(?))。”黄老师说:“这是小鸡,你们听我是怎么说鸡的,j(?)、j(?)、j(?)。”小朋友个个睁大  相似文献   

8.
赵杰 《地理教育》2022,(z1):126-127
一、八卦与圭表测影 太极八卦图,中间由阴阳鱼组成,在太极图往外看八个方向,分别由八个卦位表示.每个卦位由三个爻组成,一条实线表示阳爻 ,代表一切积极的、光明的事物,如地理上的白昼;实线断开为两部分则为阴爻 ,代表柔弱的,宽厚的,黑暗的事物,如地理上的黑夜.阴阳爻三三组合,形成八卦.其来源之一是根据圭表影子的长短来测定季...  相似文献   

9.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10.
大象减肥     
区域活动开始了,有几个孩子在科学区拿着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邮票,他们边观察边记录,那专注的神情俨然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小科学家。吴好把邮票举在手里欣赏着,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叫起来:“快来看啊!这邮票上的老虎是倒立的。”叶之瑞漫不经心地说:“你的邮票拿反了吧?”“没有,真的啊!你们快来看!”  相似文献   

11.
李先华 《学语文》2002,(4):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收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节选)。《逍遥游》开头有一段话描写鲲鹏之巨大,其文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何谓“垂天之云”?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人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近人蒋锡昌《(逍遥游)校释》云:“按《说文》:‘垂远边也。’俗书边垂字作‘睡’。《广韵》:‘唾,边  相似文献   

12.
“暖”字学生非常容易写错,错的地方也几乎“不谋而合”:把右半边写成“爱”,把左半边写成“目”。学完课文之后,该学习生字了,其中有个环节是在小组内交流难记的字,然后说说自己的好办法。梁昊翔同学的办法真是妙极了:“‘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呢?‘日’就是太阳的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13.
有些字的偏旁冠名为何更改 人教版2001年秋使用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有三个字的偏旁冠名作了更改“有”,由月字底改称为右字头“(?)”;“学”,由子字底改称为学字头“(?)”;“春”,由日字底改称为春字头“(?)”。 不少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几个字偏旁冠名的更改感到疑惑不解。他们习惯上把这三个字的偏旁称为月字底、子字底、  相似文献   

14.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5.
“即”“既”两字虽然书写简单 ,但运用起来较易混淆 ,特别是其读音和在运用中常常张冠李戴。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区别这两个字。1 运用数笔画的方法区别“即”“既”读音 :“即”“既”两字左边部分“”相同 ,不同是右边的“卩”和“”。由于“卩”是两画 ,而“即”又恰好读第二声j姫;“”是四画 ,而“既”恰好读第四声j尙,所以可以把它们人为地联系起来 ,从而一看到“即”或“既”的右半边就知其读音。反之 ,一听到读音就知其写法。2 常用词“即使”“既然”中“即”与“既”的记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  相似文献   

16.
在昭通出土的名扬海内的汉孟孝琚碑中,第七行第一字为“(?)”.其字遍查字书未见.笔者认为该字即“茕’字.理由是:“茕”在六书体例中属形声字.《说文》:“茕”从“卂”(音训xún)营省声.在“茕”字中“(?)”(系“营”省笔)是声符,“卂”是形符.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18.
经典     
社会上“经典”两个字用得多起来了。开初爱用这两个字的,是学院里的教授们,好像这是他们的专用品。后来教授用得多了,引出了好多人的不满,觉得这样大方地乱用经典二字,其行为如同医生开大处方,得个感冒,给一堆进口的高档药。后来,经典这两个字到处都可见,于是,只好对经典两个字进行研讨。说到经典,首先是请公认的经典人物发言,例如请马克·吐温。请他出来估计不会引起争议,比方说:“他那么年轻,称得上经典吗?”“他的作品有争议,能算经典吗?”这样的质疑在马克·吐温的“入典”资格上,还没有出现过。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各…  相似文献   

19.
汉语里有这样一类词,由两个音节联(?)维成义而不能分割。叫‘联缔字”,或称‘连(?)字,现在也有人叫‘俄(?)词.由于它富有(?)乐性,适合于描绘形态声色,所以一级的诗文里都用得很多. 联绵字一般都有双声、迭韵的关系.“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慷慨”(KāongKǎ)、”崎岖”(Qqú)ú等.“迭i韵”是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肮脏”( ōng Zōgg))、”蹁跹(PiāXiōn)等.也有一些联绵字,双声迭韵的关系很难分辨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在读音上产生变异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