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 0m1;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1.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ml; 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l。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3.
吴伟强  王香 《江苏医药》2013,39(7):847-848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用0.5%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B组单用0.5%罗哌卡因30 ml.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后3、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B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后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感觉阻滞和镇痛持续时间,并改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陈文斌  龚丽芳 《海峡药学》2013,25(2):160-161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尺桡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4组,A组0.33%的罗哌卡因30mL;B组0.33%的罗哌卡因30mL完成麻醉后,经静脉给予地佐辛0.1mg.kg-1;C组0.33%的罗哌卡因30mL中加入地佐辛0.1mg.kg-1,D组0.25%的罗哌卡因30mL中加入地佐辛注射液0.1mg.kg-1。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麻醉起效时间4组无明显差别(P<0.05)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C、D组比A、B两组长(P<0.05),C、D两组麻醉后4、6、8h静息VA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经肌间沟行神经阻滞时能明显增强效果和延长麻醉持续时间,降低罗哌卡因的阻滞浓度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30例,3组局麻药均为0.45%罗哌卡因30ml,A组仅用罗哌卡因,B组在罗哌卡因中加布托啡诺2mg,C组麻醉完成后立即静脉推注布托啡诺2m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B组比A、C组长(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无区别,C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两组。结论 0.45%罗哌卡因30ml复合布托啡诺2mg行臂丛阻滞能明显增强臂丛麻醉效果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氯普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患者48例,ASAⅠ或Ⅱ,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4例,0.375%罗哌卡因30ml+1.5%氯普卡因10ml;B组24例,0.375%罗哌卡因40ml。观察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和阻滞范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神经阻滞使用0.375%罗哌卡因对患者安全有效地镇痛,同时加入氯普卡因能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与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20ml,B组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5mg的混合液20ml,注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B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蔡爱球  蒋民霞 《江西医药》2011,46(6):560-561
目的 探讨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 50例ASA I-II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0.25%罗哌卡因3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观察组(B组):0.25%罗哌卡因30ml+芬太尼1μg/k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痛觉开始恢复时间、麻醉持续时间;观察手术开始、10、20、30、60min的生命体征(BP、HR、SPO2);术后2、6、12、24h的VAS疼痛评分.结果 B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痛觉开始恢复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B组术中BP、HR比A组更平稳(P〈0.05),SP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不同时点VAS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完善镇痛效果,患者血压、心率更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0.375% 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8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 4 组,每组20 例.A组0.375%罗哌卡因,B、C、D 组分别为0.375% 罗哌卡因复合0.33%、0.66%、0.99% 利多卡因,均采用肌间沟入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注射容量均为0.4 ml/kg.记录神经阻滞所需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80 例患者有73 例获得满意效果,有7 例因尺侧阻滞不全补加麻醉顺利完成手术.4 组间神经阻滞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 组较A 组明显加快(P<0.05).运动阻滞程度4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持续时间A 组最长,与C、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 组有7 例发生头晕,其中1 例伴有耳鸣,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能明显缩短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时的起效时间,但不能延长罗哌卡因对神经阻滞作用的持续时间,C 组麻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王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46-3047
目的:观察0.3%罗哌卡因联合0.7%利多卡因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成人上肢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各20例。罗哌卡因组用0.3%罗哌卡因和0.7%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0.7%利多卡因联合。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和镇痛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布比卡因组(P<0.05)。两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且均无毒性反应发生。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0.3%罗哌卡因与0.7%利多卡因联合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长,术后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11.
翟美琴  张跃霞  袁蕴  崔素巧  刘晶晶 《河北医药》2009,31(17):2247-2248
目的观察2种不同给药方式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的给药方法。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加例。A组:给予2%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混合液中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的终浓度分别为0.375%和1%;B组:先给予1%利多卡因20砌后再推注0.375%罗哌卡因20ml(均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2种给药方式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先稀释到终浓度再依次给药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B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佛山市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与Ⅱ组各30例。Ⅰ组患者罗哌卡因浓度为0.375%,Ⅱ组患者罗哌卡因浓度为0.5%,均行B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结果Ⅰ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6.7%,Ⅱ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P>0.05)。Ⅱ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均短于Ⅰ组(P<0.01);2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在B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好,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康复需要选择适当浓度的罗哌卡因,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92-19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罗哌卡因,B组给予0.30%罗哌卡因,C组给予0.40%罗哌卡因,D组给予0.50%罗哌卡因,每组患者药物容量均为20 ml。观察四组患者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结果A组感觉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A组运动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四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D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B、C组,D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B、C组(P 0.05)。结论从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安全性综合考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浓度为0.50%的罗哌卡因明显具有麻醉起效快、时间长、麻醉效果理想、安全性高的优势,是临床手部手术中麻醉最佳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大同市青磁窑煤矿医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低浓度组(0.3%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4%罗哌卡因)与高浓度组(0.5%罗哌卡因)。3组患者均予以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3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情况、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长于中、高浓度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中、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不同,随着浓度的升高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D组,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B、C、D三组患者分别注入0.05 mg/kg、0.1 mg/kg、0.15 mg/kg的地佐辛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注药后观察四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镇静程度、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结果四组麻醉起效与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同时B组长于A组(P〈0.05);D组地佐辛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C组(P〈0.05)。结论 0.1 mg/kg地佐辛复合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镇痛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张咸虎 《中国药业》2011,20(9):70-71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成人上肢骨科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I~II级、拟行上肢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0.375%罗哌卡因组和0.375%布比卡因组,常规监测脑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和效果,术后进行随访并记录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结果 对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前臂和肘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肋间臂和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腕和手指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罗哌卡因组明显慢于布比卡因组(P< 0.05),其感觉恢复时间也极显著短于布比卡因组(P<0.01),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上肢骨科手术安全有效,与布比卡因相比,对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弱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效果差异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07~ 2020-06于本院接受肩部、锁骨及近端肱骨手术患者共106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麻醉研究.依据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罗哌卡因浓度选取结果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组样本量均为53例.对照组选择0.5%浓度罗哌卡因,研究组选择0.75%浓度罗哌卡因.对比两组临床麻醉效果、神经丛麻醉指标、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率差异.结果:经神经阻滞麻醉后,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温度觉麻醉、痛觉麻醉起效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且研究组术后镇痛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均不同幅度延长(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用药后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肌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研究组麻醉满意度提升明显(P<0.05);但相较对照组,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率增加明显(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0.5%及0.75%浓度罗哌卡因均具有较好神经阻滞效果,0.5%浓度麻醉不良反应风险较低,0.75%浓度麻醉维持及术后镇痛效果较好,故可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患者手术复杂程度及药物耐受情况合理罗哌卡因浓度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105例需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35例。A组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 B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 C组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用药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用药后不同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11.94±1.20)、(12.63±1.31)、(17.02±1.56)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8.85±1.59)、(8.57±1.48)、(7.13±1.60)h,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8.97±1.56)、(8.70±1.47)、(7.04±1.61)h;A组和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C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痛觉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运动阻滞3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0 min, A组和B组患者运动阻滞4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均较好,随着浓度增高,镇痛持续时间更长,起效时间更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对麻醉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20例,3组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30ml,A组不用喷他佐辛,B组在局麻药中加喷他佐辛30mg,C组阻滞完成后即静脉注射喷他佐辛30m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B组长于A、C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无区别,C组恶心呕吐及头昏的发生率高于A、B两组。结论:0.4%罗哌卡因30ml复合喷他佐辛30mg行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增强臂丛阻滞效果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王培松  张娟  吕晨  陶涛 《江西医药》2006,41(9):693-694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阻滞效果以及术后镇痛时间.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25ml行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行阻滞满意程度评价,术后行VAS评分,并记录感觉、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同时左旋布比卡因组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长于罗哌卡因组(P<0.01).结论 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和罗哌卡因相比,左旋布比卡因可提供更为满意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