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脏直视手术中糖皮质激素对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细胞因子IL - 8、TNF -a、IL - 10的变化 ,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对其影响。方法 :在 6 0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中 ,随机分为甲基强的松龙组、地塞米松组、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围体外循环期各组中血浆IL - 8、TNF -α、IL - 10浓度。结果 :对照组中IL - 8在体外循环结束后明显高于体外循环前 (P <0 .0 1) ;两治疗组中IL - 8较手术前升高 ,但不明显 (P >0 .0 5 )。治疗组中IL - 10在体外循环后其血浆浓度均增加 (P <0 .0 1) ,两组中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中IL - 10浓度较手术前升高(P <0 .0 5 ) ,但其升高幅度不如两治疗组明显。三组中TNF -a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可以显著增加体外循环后IL - 10的血浆内含量 ,减少IL - 8的生成 ;但对TNF -a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血清与癌肿块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血清与癌肿块中白介素-8(IL-8),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VAM-1)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2例正常对照,17例肺癌患手术前后IL-8,IL-18,TNFα,sVCAM-1在血清和癌旁肺组织,癌组织中的含量。结果:肺癌患手术前后血清中的IL-8,IL-18,TNFα,sVCAM-1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有显差异(P值均<0.01),术后与术前两组比较术后TNFα含量有明显下降(P<0.05),其余3项指标有一定下降但无显差异,癌肿块中IL-8,IL-18,TNFα,sVCAM-1含量比癌旁组织中的含量4项指标均显增高(P<0.01,P<0.05),结论:测定血清中的IL-8,IL-18,TNFα,sVCAM-1对肺癌的诊断及判断预后,鉴别良,恶性肿瘤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6,IL-8和TNF-α的表达对枪弹伤伤口愈合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颌面枪弹伤后伤口局部IL-6,IL-8和TNF-α表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动态观察。结果:枪弹伤后IL-6,IL-8和TNF-α表达的组织细胞定位基本相同,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伤后3种因子在伤口局部迅速高表达,其前3d的表达水平较高,且近,远伤区有明显的不同,远伤区呈单峰,近伤区呈双峰,结论:IL-6,IL-8和TNF-α在伤后软组织中的高表达对创伤炎症反应影响较大,是调控伤后早期炎症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时它们通过对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炎细胞的作用,对创伤组织愈合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血清中IL-6,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TNF-α。结果:肝硬变组IL-6,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与肝硬变Child-Pugh分级严重程度相一致。肝硬变合并腹腔感染者IL-6,TNF-α较非感染者显著升高(P<0.001)。结论:IL-6,TNF-α水平的测定,可作为判断肝硬变肝功能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腹腔感染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肺癌患者血清白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宏思  黄卫彤 《广西医学》2001,23(4):769-770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肺癌者的关系。方法:以放免法分别测定76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水平,并以32例健康者作对照组,结果:肺癌组血清IL-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001),且其水平的降低与病情密切相关,而TNF-α水平则较这对照组明显升高,肿瘤越到晚期,其水平升高越显著(P<0.00001)。结论:肺癌患者血清IL-2水平降低,而TNF-α水平升高,提示IL-2和TNF-α水平的检测中作为判断肺癌者及其病情变化与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预测肾移植效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26例肾移植患者进行TNF-α和IL-10基因型检测。结果: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TNF-α为高分泌基因型的患者显著高于低分泌基因型者(P<0.01),IL-10为高分泌基因型的患者显著高于低分泌基因型者(P<0.05),TNF-α与IL-10均为高分泌基因型的患者比所有其他基因型组合者高(P<0.01),TNF-α与IL-10均为低分泌基因型患者比所有其他基因型组合者低(P<0.05),结论:常规检测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对于预测移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水平与病毒复制及临床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行了平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IL-1,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明显高于HBV-DNA或HBeAg阴性患者,且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相关。结论:sICAM-1和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及携HBV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IL -6和TNF-α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的不同时间IL-6和TNF-α的变化,探索细胞因子在肾脏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肾脏I-R损伤模型,分别在缺血和再灌注1、4和24h时取血和肾组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缺血组及再灌注4h(R4h)和24h(R24h)组IL-6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再灌注1h组与对照组相当,但显著高于缺血组(P<0.01)。IL-6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肾组织和血液中呈直线正相关(P<0.05)。肾组织中TNF-α含量在缺血和再灌注1h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TNF-α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肾脏I-R时肾组织和血液中IL-6含量随时间的推迟而降低,而肾组织中TNF-α含量在早期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NO水平。方法:分别收集2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用试剂盒分别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NO水平。结果: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NO水平显著升高。结果:TNF-α,IL-1β在NO在宿主抗卫氏并殖吸虫的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系列(IL-1、IL-4、IL-10及TNFα)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新风胶囊组,雷公藤多苷片(TPT)组和甲氨喋呤TX)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完全佐剂并分别向除正常组以外的其余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05ml致炎,观察各组血清中各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新风胶囊治疗组,TPT治疗组及MTX治疗组治疗后大鼠的关节炎指数(AI)显降低(P<0.05或P<0.01),新风胶囊治疗组给药后体质量增加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TPT治疗组及MTX治疗组给药前后体质量增加值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新风胶囊治疗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治疗组的IL-1,TNFα显降低,IL-4,IL-10显升高(P<0.01),并与其余两治疗组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新风胶囊与MTX,TPT一样能降低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AI,而在增加大鼠体质量方面优于TPT和MTX,新风胶囊可能通过下调致炎因子(IL-1,TNFα),上调抗炎因子(IL-4,IL-10),抑制致炎效应,增强抗炎效应,从而达到降低AI,消除肿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低温体外循环(CPB)对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观察术前注射甲泼尼龙5mg/kg是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对CPB后的肺功能产生保护作用。方法健康家犬15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不进行CPB,作为非体外对照组;B组麻醉后注射10mL生理盐水,常规全麻和中度低温CPB,主动脉阻断90min,停CPB后继续维持至主动脉开放90min;C组麻醉后静脉给予甲泼尼龙5mg/kg,其余处理同B组。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B、C组分别在手术前、主动脉开放前、开放后30min和90min 4个时间点采动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手术结束时,A、B、C3组均取完整左肺,进行机械通气和离体灌注,测量对液体的过滤系数。结果(1)主动脉开放30min和90min时,C组的肺血管阻力(PVR)较B组低(P〈0.05),而氧合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2)主动脉开放后B、C两组MMP-9的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其中C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计算液体过滤系数,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P〈0.01),C组与B组相比Kf较小(P〈0.05);(4)主动脉开放后的MMP-9最高值与Kf值呈正相关,与主动脉开放30min和90min时的氧合指数呈负相关。结论(1)低温CPB导致MMP-9大量释放,使肺血管通透性升高,导致肺损伤,肺的氧合功能下降;(2)术前注射甲泼尼龙能减少MMP-9的释放,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对CPB后的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瘦素浓度与体外循环(CPB)手术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中低温体外循环手术22例,于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开始30min、开放主动脉、体外循环开始后6、12、18、24h抽取颈内静脉或体外循环血液,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浓度、血清瘦素浓度,计算各时间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分析它与血清瘦素浓度的关系。结果:CPB过程中、CPB术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降低;血清瘦素浓度在CPB过程中明显降低,CPB术后逐渐恢复;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清瘦素浓度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相关性,CPB术后血清瘦素浓度与胰岛素抵抗系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CPB术后血瘦素浓度改变与体外循环胰岛素抵抗正相关,CPB术中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血瘦素浓度的改变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中细胞因子水平,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方法 11例体外循环(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术前,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后5min,主动脉开放后10min、1h、2h、4h、24h测定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结果IL-6、IL-8、IL-10水平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在主动脉开放后2h左右达到高峰(P<0.01)。之后逐渐下降,到主动脉开放后24h已显著下降。TNF水平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在主动脉开放后24h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P<0.01)。结论CPB下二尖瓣置换术中既有促炎因子水平的升高,又有抗炎因子的激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PMN、CD11b、IL-8、IL-10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30例患室间隔缺损(VSD)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体外循环(CPB)期间吸入体积分数为4×10-5NO直至关胸。在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1、3、5、10 min分别取右上肺静脉血和右心房血用于PMN、CD11b、IL-8、IL-10的测定。结果:体外循环期间IL-8、IL-10逐渐上升且变化趋势一致,IL-8和CD11b呈明显正相关(r=0.960,P=0.04)。主动脉开放后IL-8和IL-10呈正相关(r=0.965,P=0.035)。NO组与对照组相比,PMN、CD11b、IL-8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增高(P<0.01)。结论:NO能有效抑制体外循环期间炎性因子的激活,抑制白细胞聚集,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活性,具有防护体外循环期间重要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预充乌司他丁对CPB心脏病患者血浆cTnI、CK、CK-MB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5万U/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分别在CPB前(T1)、开放升主动脉时(T2)、开放升主动脉30min(T3)、术毕12h(T4)、术毕24h(T5)、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在T3、T4、T5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乌司他丁可明显减少CPB术后的释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以及联合应用常规和改良超滤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并对联合超滤作用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抽取儿童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超滤组,对照组10例,超滤组9例,常规进行CPB心脏直视手术。超滤组在主动脉开放后开始常规超滤,CPB结束时进行改良超滤。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或超滤前、CPB结束或超滤后、术后24h抽血检测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变化及超滤的影响。结果:对照组血IL-6、IL-8、ICAM-1、VCAM-1均在CPB结束时达到高峰,显著超过CPB前水平(P<0.01)。使用联合超滤能够明显降低血浆IL-6、IL-8及ICAM-1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在超滤结束时明显降低(P<0.05,P<0.01,P<0.05)。而对VCAM-1影响较小,在CPB结束时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低温体外循环可以引起术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增多,联合应用常规及改良超滤不仅能减轻CPB术后组织水肿,提高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同时能降低术后血浆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平衡超滤法及1,6-二磷酸果糖(FDP)对CPB中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心瓣膜置换术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平衡超滤(BUF)组及BUF+FDP组。在CPB开始、CPB30nim、CPB结束和术后2h抽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各类炎性介质的浓度随转流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P〈0.01);BUF组各时点各炎症介质的浓度的增高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BUF+FDP组个时点炎性介质的浓度变化不明显,CPB结束、术后2h炎性介质的浓度与BUF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0.01)。结论:平衡超滤法能降低CPB时体内炎性反应,在等量回输的林格氏液中加入FDP能进一步减少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全流量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可存活全流量的大鼠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方法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异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后,经口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进行尾动脉、腹壁尾侧浅动静脉和右侧颈外静脉血管穿刺置管等外科准备。经颈外静脉置入的多孔套管为静脉引流通道,以经尾动脉置入套管为CPB动脉灌注管道,血液经过特制膜氧合器进行氧合建立CPB并进行90 min CPB灌注。实验动物均进行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等基本生理指标监测,并在CPB前、CPB后60 min以及CPB后1周测定细胞因子(IL-6和IL-10)以了解CPB所致的大鼠全身炎症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了不输血全流量大鼠CPB模型,所有实验动物全部存活至7天以上。受试动物IL-6和IL-10在CPB后显著升高,一周后回降到术前正常水平。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全流量大鼠CPB模型,CPB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这为研究CPB并发症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提供可靠经济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犬体外循环(CPB)中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PDTC组(n=6),建立CPB模型。PDTC组于CPB前静脉注射PDTC30mg/kg,对照组于CPB前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前、阻断30min、阻断60min、开放30min和开放60min时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L)-lβ、IL-8、游离血红蛋白(F-HB)、丙二醛(MDA)、红细胞三磷酸腺苷(E-ATP)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水平。结果阻断后各时间点对照组的血浆IL-lβ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CPB前(P<0·01),PDTC组开放后血浆IL-lβ和IL-8水平显著高于CPB前(P<0·05,P<0·01);两组血浆MDA和F-HB水平均显著高于CPB前(P<0·01);两组E-ATP和E-SOD水平均显著低于CPB前(P<0·01)。PDTC组CPB后E-ATP水平和E-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IL-lβ、IL-8、MDA含量和F-HB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DTC通过减轻CPB期间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性反应对红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