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L4椎体前滑脱的距离与邻近椎小关节的有关数据,观察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L4滑脱(滑脱组)和80例有腰部疼痛但无L4滑脱(对照组)的患者行64层CT扫描,对比分析邻近椎小关节结构及形态特点。测量邻近椎小关节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的角度、间隙,对获得的数据进行2组间t检验。结果:以L4为中心,分为上下关节;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右、左关节。2组椎小关节角度、间隙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邻近椎小关节间隙逐渐变窄,冠状位、横断位角度逐渐变大,矢状位角度逐渐变小,L4椎体前滑脱的距离增大,且容易前滑脱。L4前滑脱距离≥4.33mm,对邻近椎小关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伤椎万向螺钉固定与跨伤椎单向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经伤椎组(52例)和跨伤椎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矢状位后凸Cobb' s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术前2组矢状位后凸Cobb' s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后凸Cobb' s角度,术前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经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矢状位后凸Cobb' s角度,与术后3 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跨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矢状位后凸Cobb' s角度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维持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方面,经伤椎固定优于跨伤椎固定。  相似文献   

3.
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01~2004-04,对腰腿疼患者临床和常规CT检查考虑有椎间孔狭窄时,使用螺旋CT旁矢状位二维重建,诊断并手术腰椎间孔狭窄症15例。结果15例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均显示有L4~5或L5~S1椎间孔狭窄,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8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间孔,1例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4例后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并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上移。水平狭窄型7例,垂直狭窄型8例。Ⅱ度狭窄6例,Ⅲ度狭窄9例。结论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可以弥补常规横断CT扫描的不足,对椎间孔显示清晰直观,对手术减压有定位指导意义,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CT面神经管MPR双斜位成像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CT各向同性容积数据,实现面神经管的MPR双斜位成像。方法:对50侧正常颞骨行多层CT横断位扫描,利用双斜位MPR技术,先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与面神经管鼓室段长轴平行,然后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再次调整参考线方向与面神经管乳突段长轴方向平行,重组出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计算面神经管成像成功率,并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比较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有无差异。结果: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需要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32.85°±6.76°,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14.15°±9.02°;在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上,面神经管表现为“ㄟ”形,由前向后同时显示出膝状神经节、鼓室段、后膝部和乳突段;面神经管双斜位成像成功率为100%,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大于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结论:多层CT双斜位MPR是显示面神经管的新方法,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断,对全面、直观地观察面神经管行程、管径、毗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胸骨骨折患者的MSCT资料,均对胸骨进行横断面MPR、矢状位MPR和冠状位曲面MPR (CPR)成像,比较不同方位MPR图像对不同类型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胸骨骨折中,矢状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横断面MPR (58.3%)和冠状位CPR (83.3%)图像的检出率(P =0.000).对胸骨横断骨折,尤其是无错位的横断骨折,矢状位MPR图像明显优于横断面MPR和冠状位CPR图像(P =0.000).而对错位性骨折、斜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三种方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胸骨骨折,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避免对无错位横断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在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53个脊柱)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行64层螺旋CT横断位容积扫描,多平面重建横断、矢状、冠状切面的二维图像及三维的MIP成像,分析比较各图像显示骨折详细情况的能力.结果 横断切面图像显示椎体纵、横形多处或单处骨折49个(92.5%),骨折片向后突入椎管,椎管狭窄34个(64.2%);矢状切面图像显示脊柱后突畸形28例(62.2%);矢状切面图像及冠状切面图像显示椎体前后部高度压缩37个(69.8%),椎体上终板或(和)下终板局部骨折塌陷19个(35.8%).共44处脊柱附件骨折,横断切面明确诊断39处,矢状切面显示35处,冠状切面显示33处.MIP成像直观显示所有骨折脊柱的空间结构及椎体间的旋转脱位6个(11.3%).结论 多层螺旋CT的MPR及MIP成像技术相互补充,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RI对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的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的MRI资料;在MRI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上评价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直接征象及伴随征象;对冠状位"裂隙征"、矢状位"幽灵征"及横断位"裂隙征"的发生率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冠状位"裂隙征"15例,矢状位"幽灵征"14例,横断位"裂隙征"4例;冠状位"裂隙征"与矢状位"幽灵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冠状位"裂隙征"与横断位"裂隙征"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幽灵征"与横断位"裂隙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征象中外侧半月板突出5例(5/16);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处软骨下骨水肿3例(3/16);胫骨外侧关节软骨损伤4例(4/16);合并外侧半月板其他节段撕裂4例(4/16);合并前交叉韧带撕裂6例(6/16),后交叉韧带撕裂1例(1/16),板股韧带缺失7例(7/16),其中外侧半月板突出5例中,4例板股韧带缺失或显示不清;合并胫骨平台骨折6例。结论: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评价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特征,使之与腰椎峡部裂引起的真性滑脱鉴别。方法对80例无腰椎外伤史和腰椎椎弓峡部裂史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CT扫描范围从滑脱椎体椎弓开始至下位椎体上缘,所扫层面与椎间盘平行。结果 CT扫描有以下特征: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②椎骨和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腰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腰椎骨质疏松,椎小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下囊变、碎裂、关节间隙变窄或不对称和关节囊钙化;滑脱腰椎椎弓完整,椎体及附件整体向前(后)移位,向前滑脱时,滑脱椎体下关节突向前移位,其前缘几乎与下位椎体上椎小关节突前缘相平或超出下位椎体上椎小关节突前缘,关节方向向矢状方向转化。③椎管、椎间孔和侧隐窝狭窄。④终板双重轮廓。结论腰椎退变性滑脱有其CT特征,能与腰椎峡部裂引起的真性滑脱鉴别。  相似文献   

9.
毛毳  李永华  张建平  刘国红  常艳艳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6):1030+1034-1030,1034
患者女,38岁。车祸外伤来院就诊。查体:左侧颈部皮肤擦伤,颈部、头部活动略受限。颈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显示部分半椎体及多发阻滞椎畸形。CT冠状面、矢状面及三维重建显示:寰椎前结节未见骨性融合,正中见间隙存在,后弓部分缺如(图1,2)。C2至C5椎间隙部分消失,C6左侧、T1右侧半椎体,C7上下终板倾斜。诊断:①C1前弓正中  相似文献   

10.
正常成人胰腺钩突的CT观察与测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和测量正常成人CT胰腺钩突,确定钩突的正常范围.方法观察200例正常成人胰腺钩突CT表现,测量胰腺钩突横断面最大面积以及与同层主动脉横断面面积之比,钩突右缘至椎体右缘矢状切线间距离,及肠系膜上动脉及上静脉断面中心连线与冠状面夹角.结果胰腺钩突最大横断面积在371±71mm2,与同层主动脉面积比为1.6±0.4GA9551,钩突右缘至椎体右缘矢状切线间距为21.4±5.6mm.肠系膜上动脉、静脉中心连线与冠状面夹角平均为16±8°.结论正常成人钩突最大横断面积小于500mm2,与主动脉横断面面积之比小于3GA9551,钩突右缘至椎体右缘间距小于30mm,肠系膜上动静脉中心连线与冠状面夹角小于33°.  相似文献   

11.
脉冲电磁场对去势大鼠腰椎局部细胞因子及骨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对去势大鼠腰椎局部细胞因子及骨组织学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Wistar雌性大白鼠共18只,随机分为A组(双侧卵巢切除+脉冲电磁场治疗组),B组(双侧卵巢切除组),C组(伪去势组),每组6只。A组于术后3d置脉冲电磁场治疗,每天1次,1h/次,共治疗3个月,电磁场频率为2Hz。3个月后处死所有大鼠,取大鼠的全部腰椎和股骨,腰椎匀浆后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股骨固定,脱钙,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学变化。结果:B组大鼠腰椎TNF—α含量显著高于A、C组(P〈0.01)。B组IL-6含量与A、C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A组同C组比较TNF-α和IL-6含量无统计学差异。骨组织学观察:B组股骨与A、C组比较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骨小梁分布稀疏,骨小梁粗细不均,见断裂现象。A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去势大鼠腰椎TNF-α和IL-6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去势后股骨骨小梁明显变细,数量减少,分布稀疏。脉冲电磁场能明显降低去势大鼠腰椎TNF—α和IL-6的含量和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频电针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频电针组、针刀封闭组及传统电针组,于疗程后1周对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腰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中频电针组、针刀封闭组两组疗效、疗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传统电针组(P〈0.05),但两组之间疗效接近,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频电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接近针刀封闭治疗疗效,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群  付华成  邵蓉芳  曹阳  邵岚   《放射学实践》2012,27(7):782-784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的正常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和利用髋关节标准冠状面图像)的差异。方法:筛选行骨盆或下腹CT检查而无任何髋部症状的101例成人的202个髋关节的容积CT数据进行MPR后处理,其中男性髋112个、女性髋90个。选取平行于股骨颈斜正中矢状面和标准冠状面MPR图像,通过Digmizer V3.1软件分别进行股骨头、颈的直径测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利用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12~2.17,平均值为1.78±0.14;男性平均值为1.77±0.14,女性平均值为1.80±0.1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05);右侧平均值为1.81±0.12,左侧为1.75±0.15。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07~1.83,平均值为1.46±0.10;男性平均值为1.45±0.12,女性平均值为1.48±0.09;右侧平均值为1.46±0.11,左侧为1.46±0.10,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05)。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的202个股骨头颈直径比的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102,P<0.001)。结论: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较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凹陷程度,可为诊断凸轮型撞击综合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爱琴  郑文龙  许崇永  严志汉  代敏  余清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08-13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评判腰椎形态和骨组织细微结构改变、测量腰椎指数及松质骨CT值这3种方法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诊断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例行腰椎MSCT扫描,分别行形态和骨组织细微结构改变评判、腰椎指数测量、松质骨CT值测量等方法评判,将评判和测量结果采用x...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量国人脊柱胸腰段(T11~L4)椎体高度、矢状径、横径,为设计胸腰椎椎体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正常人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18~60岁(平均30.6±10.5岁),无腰椎病变者行CT扫描,分别测量胸腰椎椎体高度及椎体上、中、下矢状径和横径。结果胸腰椎椎体高度从T11~L4逐渐增高,中央高度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比较,以中央高度最小,其范围为20.45~25.55mm(女:19.77~25.30mm),前缘高度为21.24~27.41mm(女:20.84~26.22mm),后缘高度为22.60~26.76mm(女:21.68~26.14mm);正中矢状径、横径从T11~L4逐渐增大,椎体中部的矢状径和横径与椎体上、下的矢状径和横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腰部最小,其范围分别为28.56~33.36mm(女:27.63~31.42mm)、32.71~46.57mm(女:31.68~44.83mm)。椎体上矢状径和横径范围分别为30.67~37.71mm(女:29.23~36.51mm)、36.85~51.81mm(女:34.31~48.89mm)。椎体下矢状径和横径范围分别为32.24~39.31mm(女:31.14~37.99mm)、38.97~52.94mm(女:37.88~50.80mm)。总体观椎体上下呈向中间凹陷,腰部凹陷的类圆柱体。结论设计胸腰椎单椎体内固定器械时应考虑到各椎体高度及矢状径、横径的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06~2011-06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0例,采用PVP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每个椎体平均注射骨水泥4.4 mL。骨水泥椎间盘在术中渗漏1例,术后无下肢神经损伤和血管栓塞症状发生。椎体前方腹腔渗漏1例,术后无特殊不适症状。36例患者术后第2 d即可在腰围保护下离床轻微活动,其它3~5 d陆续可离床活动。术前VAS平均得分(8.6±1.3),术后平均为(2.1±1.0),减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无腰背痛加重或椎体高度丢失等情况发生,X线检查椎体内骨水泥无外漏,分布均匀。结论: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反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情,减少被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男性腰椎的QCT骨密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的价值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16例老年男性进行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检查时通过L_(1~5)椎体中心和腰椎体模中心行轴位扫描。然后对各椎体及体模图像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由腰椎骨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处理,得出个体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及T-Score值、Z-Score值,再将其结果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经分析得出诊断结论。诊断标准参照WHO的标准及国内推荐的标准执行。结果:516例中骨密度正常者24例,占4.7%;骨密度降低者109例,占21.1%;骨质疏松症者318例,占61.6%;严重骨质疏松症者65例,占12.6%。结论: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可较早地反映出老年男性体内骨矿含量的变化,对早期发现和确诊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QCT检查中,需高度重视测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了我院2003年5月-2008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41例。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53%(37%-82%),Cobb角平均29.6°(17°-39°),均在伤后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6-29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2%(87%-96%),术后Cobb角平均为5.6°(3°-10°),植骨均愈合、椎体脱位纠正,复位良好。结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