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小城镇有自己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的来说,小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小城镇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即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剩余,出现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情况下,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小城镇具有一定阶段性。处于形成阶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建设既是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力很强的结合部,有利于乡镇企业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本文着重从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措施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城镇是农村经济的中心点和启动器 ,作为农村地区的经济中心它具有促进城乡商品交换的市场功能 ,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扩散的传播功能 ,农村经济和乡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的集聚功能以及城乡经济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功能。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 ,有利于更合理地布局生产要素 ,引导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连结城乡、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有一定区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还具有组织生产、商品流通、交流信息、技术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信贷及提供其它服务等多种经济职能。今天,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分析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作用,探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已是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城镇开始逐步进入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和腹地逐步拓展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转型阶段。然而在推进小城镇改革过程中,小城镇发展存在发展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脱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镇功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新问题。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产城融合培育产业区的分析,提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建议,从而促进小城镇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而小城镇建设则是推动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青海,是西部的一个农牧业大省,地域辽阔,农牧民人口多,所以县城、建制镇、独立工矿区等小城镇就成为农村牧区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和服务的中心,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搞好这些小城镇的建设,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对带动农牧民投资和增加消费需求,调整和优化农牧区产业结构等都有重要意义。 根据青海省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央关於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  相似文献   

7.
广告的产生和发展是阶级社会里产业分工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广告与古代社会发展及商业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 ,历史悠久。它是推销商品不可缺少的工具 ,积极推动了当时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相似文献   

8.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 21 世纪初期的宏伟目标,小城镇建设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何将湖南由农业大省变为经济强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小城镇建设中,不仅要注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促进农村工业集中,积极发展第四类产业,促进农村人口集中,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资金来源建设小城镇。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实现的。工农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经济中最基本的商品关系。正确制定和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对于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市场和物价,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可以促进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可以极大地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是为了不断为人民提供日益丰富的消费品和高质量的服务,促进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形式的发展、变化。同时,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反过来亦促进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消费从根本上来说是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既然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继续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我们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工具,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因为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要求,任何企业都必  相似文献   

13.
试析北宋东京的肉类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类消费属生存资料消费范围里面食物结构中的副食类,是较高层次的生活消费品,它的消费状况反映了与之相关的畜牧业、养殖业、贩运业、饮食业等的发展,同时反过来又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在原始社会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没有这个东西,只是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分离,这次分工以后,出现了商品交换;随后又出现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这时,“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59页)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它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在那里,“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120页)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产品是商品,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一切都商品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成金钱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三个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支撑现状及其影响,认为由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从而使大城市的“城市病”和中小城镇的“空城”现象日益严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强城镇聚集效应,以及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 ,由于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湖北农村中处水陆交通要冲的原小商品集散地 ,变成了商品交换达一定规模的集镇。这些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是大型市镇繁荣的基础。在这些集镇中还有一些是以某种商品交换为主的专业集镇 ,它们的出现对于加强湖北各地以及湖北与外地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浙江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浙江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总结其基本经验,探讨90年代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对策。为制定浙江农村发展长远规划和促进农村第三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小城镇化战略的六大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之所以选择了主要靠发展农村小城镇来推进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战略 ,甚至以农村小城镇化代替农村城市化 ,是由于人们在对城市和城市化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偏差并对农村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作了过高的估计。概括起来有 6个误区 :认为农村小城镇是城市 ;认为只有靠发展农村小城镇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认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 ;认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应依托农村小城镇 ;认为农民渴望进入农村小城镇创业和生活 ;认为“城市病”限制了大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批发商业是商品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商业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由于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地区不断扩大,物物交换逐渐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正如马克思所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马思选集第二卷第102页)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要求有大规模的商品交换,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就更加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随着商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持续走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消费升级相对缓慢,是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问题。其制约因素主要是城镇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增收难度大、消费观念陈旧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应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水平提升,加快服务业发展以及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