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两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7年间诊断肝内胆管癌(ICC)并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65例ICC病人资料。结果 共纳入265例病人,男性175例,女性90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56.5岁。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全部病人1、2、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0%、29%、20%,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1.9个月;1、2、3年总存活率分别为 77%、47%、36%,总中位生存时间22.8个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无瘤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史、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肿瘤周边子灶、淋巴结是否清扫;病人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淋巴结是否清扫。分组对比经倾向评分匹配(PSM)后,淋巴结清扫组及未清扫组各77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组68%、47%、36% vs.未清扫组31%、13%、6%(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组22.2个月 vs.未清扫组9.2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组91%、75%、56% vs.未清扫组71%、30%、21%(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组46.8个月vs.未清扫组17.0个月。剔除清扫组淋巴结阳性病人,比较清扫组中淋巴结病理学诊断阴性与未清扫病人生存情况,PSM后:清扫淋巴结阴性组及未清扫组各50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77%、60%、52% vs.未清扫组32%、22%、15%(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38.1个月vs.未清扫组9.0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94%、82%、74% vs.未清扫组68%、40%、28%,(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54.0个月vs.未清扫组18.9个月。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术前CA19-9高水平是影响病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淋巴结清扫可改善ICC病人预后。术前无法明确淋巴结转移,但评估肿瘤可行根治性切除的ICC病人,伴随术前CA19-9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时,术中应积极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的180例I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均行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分析所有入组患者术后1年、2年、3年肿瘤复发率、总体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因素包括谷丙转氨酸转移酶(ALT)、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等。结果本次调查的180例ICC患者,术后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57.78%、66.67%、75.00%,生存率分别为76.67%、54.44%、27.78%;单因素分析显示ALT、AFP、CA199、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肝切除程度、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ICC患者术后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T、CA199升高及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手术切除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0.008、0.017、0.004、0.028)。结论 ICC患者术后易受ALT、CA199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影响而预后不良,应在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准确诊断评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外科治疗的70例胃的GIST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行完全切除术63例,其中扩大切除术20例,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24例,肿瘤局部切除19例;行不完全切除7例。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2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72.1%和61.9%。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5),后者无一例生存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二者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却有显著性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大小和性质、核分裂数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胃的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肿瘤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治性切除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HC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6例接受根治切除术辅助TACE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50例行单纯根治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CA19-9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及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血管癌栓形成、CA199浓度等因素与PHC患者术后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CA199浓度是影响根治切除术辅助TACE治疗PHC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根治切除术联合TACE治疗PHC,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提高术后远期生存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CA199浓度是影响根治切除术辅助TACE治疗PHC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胃癌浸润食管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食管病例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和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1994年8月至2004年2月外科治疗693例胃癌患者发生食管侵犯6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各站淋巴结转移率;比较经上腹部正中切口和经左侧胸腹联合切口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析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各种因素。结果全组根治性切除率85.7%,联合脏器切除25例(39.7%)。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3.0%,其中腹腔内转移率为73.0%;胸腔内转移率为12.7%。经上腹部正中切口手术者35例,左侧胸腹联合切口手术者28例;前者5年累计生存率为18%,后者为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脏器切除组5年累计生存率16%。Logistic分析:年龄、组织学分类,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胸腔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胃癌侵犯食管应在腹腔淋巴结彻底清扫基础上清扫胸腔和膈肌上、下淋巴结;选择左侧胸腹联合切口可以提高根治率和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常见的肝脏胆道系统肿瘤。临床上40%~50%的ICC患者临床确诊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ICC患者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主要记录患者的死亡、生存情况及患者1、2、3年存活率;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访截止2019年10月30日。结果:全组67例患者,其男41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4±9.9)岁,肿瘤直径2.9~9.4 cm,平均直径(4.1±2.1)cm,病灶数目(1.2±0.4)个。在36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失访,术后1年40例患者生存(59.70%),术后2年24例患者生存(35.82%),术后3年12例患者生存(17.91%);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采用Log-rank秩检验发现:病灶最大径、病灶数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CA19-9、TNM分期与IC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病灶多发(OR=1.729)、血管浸润(OR=2.085)、淋巴结转移(OR=1.816)、远处转移(OR=1.902)、低分化(OR=1.560)、CA19-9≥37 U/mL(OR=1.71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C患者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不理想,病灶多发、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低分化、CA19-9≥37 U/mL是影响ICC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相关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可以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该疾病起病较为隐匿、多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率较低,根治性切除仍是其可能获得痊愈的唯一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已多发转移、剩余肝储备不足、患者一般情况不能耐受手术等原因,其根治性切除率较低。因此,本研究探讨阳性淋巴结个数与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ICC手术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为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2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150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阳性淋巴结个数(N0:无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N2: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患者术后生存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 (CA19-9)水平、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切缘状态、淋巴结阳性个数与ICC患者术后生存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状态(P=0.003)、术前CA19-9水平(P=0.008)、阳性淋巴结个数(P<0.001)是影响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150例ICC患者术后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D2根治术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问行胃下部癌D2/D2+根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腺癌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共379例,依据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将患者分为清扫组与未清扫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 379例患者中清扫组100例(26.4%),清扫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9例(9.0%).清扫组与未清扫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十二指肠浸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清扫组的5年生存率(46.0%)明显高于未清扫组(36.5%,x2=4.45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539)、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x2 =4.452)、肿瘤最大径(x2=7.100)、十二指肠浸润(x2=9.106)、浸润深度(x2=7.428)、淋巴结转移(x2=45.046)、TNM分期(x2=57.008)与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 =0.500,95% CI:0.343 ~0.730)、肿瘤最大径(HR=0.545,95% CI:0.339~0.876)、十二指肠浸润(HR =5.821,95%CI:2.326~14.572)、肿瘤浸润深度(T4:HR=2.087,95% CI:1.283 ~3.394)是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TNMⅡ~Ⅲ期进展期胃下部癌患者行D2+第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建立有效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7.41±10.35)岁,年龄范围29~81岁。观察指标:(1)患者随访的结果,术后生存情况;(2)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常规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CA19-9、上腹部B超、CT或MRI检查。随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即为手术日期到随访截止日期,或因肿瘤复发及转移致死亡的日期。随访截至2019年8月1日。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将16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模型组(n=112)及验证组(n=48),模型组用于生存列线图的建立,验证组用于其预测能力的评估,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对ICC患者术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60例ICC术后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0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60例,生存时间20个月(2~11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3%、30.0%、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类型、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卫星灶及切缘状态是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HR=1.78,1.97,2.91,1.89,3.06,2.86,2.07,1.94,2.24,1.95,2.68,2.00,95%CI:1.12~2.85,1.22~3.16,1.85~4.56,1.26~2.85,1.38~6.82,1.31~6.25,1.37~3.14,1.07~3.51,1.24~4.06,1.26~3.01,1.28~5.60,1.11~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2.37,2.06,5.52,5.72,95%CI:1.39~4.38,1.44~3.91,1.25~3.40,1.24~24.49,2.31~14.17,P<0.05)。列线图的建立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组的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为0.71(95%CI:0.64~0.79),验证组C-index值为0.71(95%CI:0.61~0.81)。结论基于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细胞类型等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淋巴结转移(LNM)作为影响ICC患者手术预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多数指南建议在ICC根治性切除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LND)。然而,关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的范围及其对患者预后的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故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所存在的争议及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具有显著的局部播散和淋巴道转移的特性.治愈ICC的惟一选择是根治性手术,应行规则性肝切除或扩大肝切除;是否常规清扫淋巴结以及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目前研究较多,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姑息性切除仍然可以改善部分病人的预后.再次手术对于术后"超过一年"的部分肝内复发病人也有较好的疗效.肝移植仅适用于高度选择的早期病人或者谨慎的临床试验,并建议联合术后放化疗等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Sixty-thre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pancreatoduodenectomy for carcinoma of the ampulla of Vater were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tumor extent and prognosis. The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was 3%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s 3 and 5 years after surgery were 55% and 46%, respectively. pTNM stage did not reflect prognosis after resection in patients at stages 2 and 3, while pancreatic invasion and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learly reflected prognosis after resection. Of the 26 patients who had no pancreatic invasion,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seen in only 19%, whereas of the 37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invasion, 62% exhibited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se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0.001). Pancreatic invasion appeared to be an indirect indicator of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 conclude that, to improv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invasion, extended resection including extended lymphadenectomy, is a preferable addition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肝内胆管癌(ICC)是否常规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LND)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究LND对ICC根治术后复发模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165例ICC并行LND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检查指标、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CT、MRI或PET-CT)和手术记录,分析术前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以及LND对ICC术后不同复发模式的影响。 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IC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1.0%,特异度为58.9%,准确性为59.4%。124例cN0并行LND患者中,清扫个数≥6组阳性淋巴结比例占60.8%(31/51),显著高于清扫个数<6组的27.4%(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01);随访期间,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3个月(1~49.5个月),清扫个数≥6组和清扫个数<6组分别复发26、40例,清扫个数≥6组患者的局部淋巴结复发率更低,两组复发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 结论术前影像学诊断ICC淋巴结转移价值有限,应常规进行区域LND,清扫数量6个以上有助于改善淋巴结分期和减少cN0患者根治术后局部淋巴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行根治性切除(R0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8年8月行R0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237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一致性指数(C-index)、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及校准曲线用于评价COX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237例IC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93个月(95%CI=14.31~26.21),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45.0%及35.6%。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谷氨酰转移酶(GGT) >53 U/L(P=0.001)、CA125>17.4 U/ml(P<0.001)、淋巴结转移(P=0.039)、肿瘤分化不良(P<0.001)是ICC患者行R0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删除概率P>0.1的标准,纳入癌胚抗原(CEA)(P=0.092)后的预后模型C-index为0.74(95%CI=0.68~0.78),不同随访时间点对应的AUC值均在0.8左右,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结论GGT、CEA、CA125、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分化程度可作为ICC患者R0切除术后临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Surgical resection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long-term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The benefit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ICC an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extent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on survival.  相似文献   

17.
贲门癌手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手术中合理的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77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比较淋巴结的不同清扫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组77例贲门癌患者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共计57例(74.0%),可进行检索的淋巴结转移率:N1 64.9%,N2 14.3%,N3 10.4%;(2)T1及肿瘤最大径小于2.0cm时未检测到淋巴结转移,T2N(+)1/5,T3N(+)68.2%,T4N(+)80.8%;(3)N1主要集中在No.1、3、2组,N2主要集中在No.7、8、10、9组,N3分别为No.5组6.5%、No.6组1.3%、No.16组1.3%、No.107~110组2.6%;(4)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者的5年生存率:D1为22.7%,92为31.3%,D2为36.5%,D2、D3与D1术后生存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D2以上淋巴结廓清术。可满足根治性要求,有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应用于cN0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cN0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踪剂组(76例)和常规组(77例),其中踪剂组接受术中注射纳米碳示踪剂并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常规组接受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采用SPSS 21.0进行临床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及淋巴结清扫数量等计量资料用( ±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复发率采用χ2检验;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淋巴结检出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踪剂组人均清扫淋巴结数量为(9.3±2.3)枚、淋巴结检出阳性率95.1%,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踪剂组在术后1 d、3 d、术后3个月血钙和PTH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踪剂组甲状旁腺受损情况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在喉返神经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踪剂组复发率(15.8%)明显低于常规组(29.9%), P<0.05。两组组内复发与未复发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24个月总生存率为91.5%,不同淋巴结清扫数量与生存预后无相关性。体重指数、淋巴结平均直径、医师经验是纳米碳示踪剂检出淋巴结清扫数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纳米碳示踪剂能够明显增加cN0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同时对预防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化疗与术后化疗对行手术切除晚期胃癌病人的预后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行胃切除手术治疗的Ⅳ期胃癌病人资料。其中,行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化疗228例(术后化疗组,A 组),行术前化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49例(围手术期化疗组,B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选取8个协变量进行1∶1匹配 (性别、年龄、肿瘤生物学分类、化疗完成度、术后病理的肿瘤浸润深度分期、淋巴结转移分期、淋巴结清扫范围、胃切除范围),最终49例A组病人和49例B组病人成功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行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进行独立生存危险因素的分析。 结果 匹配前,两组病人的肿瘤生物学分类(P<0.001)、化疗周期(P<0.001)、肿瘤浸润深度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分期(P=0.049)、淋巴结清扫范围(P=0.001)、胃切除范围(P=0.001)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匹配之后,仅有化疗完成度(P<0.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化疗完成度优于A组。匹配之后,A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6个月(95%CI 10.36~21.64),与B组MST 29个月(95%CI 17.24~40.7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生物学分类、化疗周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淋巴结清扫情况等四个因素可影响行手术切除晚期胃癌病人的生存预后,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提示,化疗周期≤2次,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范围不足D2等3个因素为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化疗与手术的先后次序(围手术期化疗相比术后化疗)并不影响病人生存预后(HR 0.986,95%CI 0.539~1.806,P=0.964)。 结论 相比术后化疗,围手术期化疗并不是改善行手术切除晚期胃癌病人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但能够使病人有更好的化疗耐受性和依从性,从而使其生存显著优于术后开始化疗的病人。这可为后续晚期胃癌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胆囊癌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8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15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0.1(5.0~100.4)个月,术后1、2、3年总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1.1%、60.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100 μmol/L、肿瘤大小>5 cm、胆囊颈部肿瘤、非腺癌、肿瘤低分化、侵犯肝脏、侵犯神经、切缘阳性、浸润深度达T4期、N分期为N2期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达T4期、N分期为N2期为影响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浸润深度达T4期、N分期为N2期是导致胆囊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晚期胆囊癌术前需充分评估,谨慎手术;扩大淋巴结清扫可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N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