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肠外营养(TPN)对肠瘘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分2组,对照组30例为普通饮食的健康志愿者,肠瘘TPN组30例为行TPN支持1~3个月。测定其肝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临床常用血凝指标,以及患者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结果TPN组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常用血凝四项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TPN组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PN组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长期TPN可导致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有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2.
全肠外营养对患者血小板和血凝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肠外营养(TPN)对患者血小板和血凝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分3组,对照组15例为普通饮食的健康志愿者,短期TPN组15例为行TPN支持5~7 d的重症非感染患者,长期TPN组15例为行TPN支持1~3个月的重症非感染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选择素阳性表达的血小板百分数(Ps%),同时测定肝功能指标(ALT、AST)、血小板计数(PLT)、临床常用血凝指标(PT、APTT、Fib、TT)。结果短期TPN组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常用血凝四项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长期TPN组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相关分析提示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与TPN使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临床常用血凝4项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TPN可导致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且血小板活化程度与TPN使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葛华  李巍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084-108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选择素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改变及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阳性表达情况,对比观察治疗前后P-选择素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可作为选择药物治疗的一项可靠指标,奥扎格雷钠可减少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检测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PGN患者经皮肾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根据肾组织中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及硬化程度分为3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及20名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结果PGN患者各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7,P〈0.01)。其中Ⅱ组表达阳性率较Ⅰ组增高(q=6.49,P〈0.01),Ⅱ组也较Ⅲ组增高(q=5.19,P〈0.01)。结论P.选择素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检测PGN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为临床抗黏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选择素(CD62P)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改变及其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后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治疗前后测P-选择素作对比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后测外周血P-选择素与健康对照组作对比。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奥扎格雷钠组(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可以做为选择药物治疗的一项可靠指标。奥扎格雷钠具有减少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血小板膜糖蛋白V(sGPV)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50例冠心病患者的sGPV和sPs(可溶性P-选择水平素),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关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sGPV:SA、UA、AMI冠心病三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冠心病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s:uA组、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AMI组与SA组以及uA组与AMI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GPV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化初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分别测定、70例ACS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的P-选择素、CRP和cTnⅠ水平。随诊1个月,终点为心脏事件。同时测定18例健康成人的P-选择素作对照。结果 ACS组的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70例ACS患者中P-选择素升高27例。CPR升高23例,cTnⅠ升高38例。随诊期共发生心脏事件14例,各因子增高组的心脏事件率均较正常组高(均为P〈0.05)。其与ACS预后关系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5.74、6.83和3.94(均为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是37%、34%和28%。这三种因子的联合试验时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是42.9%。结论 P-选择素与ACS发生有关;P-选择素、CRP和cTcⅠ分别与ACS短期预后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测定80例ACS患者[其中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45例]和同期5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并进行比较: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检测。结果:VAMI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0.4)%、(5.7±0.3)%、(67±10)%,UA组相应为(5.6±0.3)%、(5.5±0.4)%、(55±10)%,对照纽相应为(2.6±0.3)%、(3.3±0.2)%、(46±8)%。AMI组和UA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为P〈0.01),而AMI组上述3项指标的水平均较UA组高(P〈0.05~0.01)。结论:ACS患者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正常人高,对上述3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ACS类型的筛选,早期发现AMI,以便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TEG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疗效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阿司匹林抵抗疗效的监测作用。方法对57名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光学法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血、尿11-脱氢血栓素B2(11-dehydro thromboxane B2 ,11-DH-TXB2)浓度及P-选择素(P-seletin)表达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EG血小板图在阿司匹林抵抗组(aspirin resistance,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pirinsemi—responders,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e,AS)间两两比较中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血、尿11-DH-TXB2含量,P-选择素表达率在AR组和ASR组明显升高(P均〈0.05)。PAgT,TEG血小板图,血、尿11-脱氢血栓素B2及P-选择素这些方法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0.4,P均〈0.01)。与PAgT,血尿11-DH—TXB:这几种临床常用检测方法相比,TEG血小板图对AR检出的灵敏度(81.48%)和特异性(85.71%)更高,与P-选择素的一致性更高(K=0.822,P〈0.001)。结论TEG血小板图检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指导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ELISA方法测定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血清水平。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与恢复期、对照组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1);大面积梗死组(A组)、中等面积梗死组(B组)比小面积梗死组(C组)3种检测指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价值的标志物。可作为脑卒中发病进程和病情轻重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45例SAP患者随机分成EN组(22例)和TPN组(全胃肠外营养,23例).EN组患者采取早期EN+TPN治疗,并逐渐减少PN的用量,直至停止TPN; TPN组患者采取TPN治疗.观察2组患者全身炎性介质反应指标、APACHEⅡ评分、营养指标的变化,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2组患者通过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逐渐上升,治疗后10d上升幅度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14天EN组的上升幅度较TPN组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CRP、白细胞计数、APACHEⅡ评分、腹胀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感染及病死率均低于TPN组,血小板计数高于TPN组(均P<0.05).结论 早期EN治疗可显著提高SAP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K-4500血细胞分析仪、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530例临产孕妇和140例健康妇女进行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中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平均体积、凝血酶时间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观察组)、正常待产孕妇(对照组)各64例,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百分活动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采用Shapiro-Wilk检验2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结果2组PT、PT百分活动度、INR、FIB、TT、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疴前期孕妇凝血功能除出现异常高凝外,还可能合并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分析 D-二聚体(D-D)、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 HDCP 患者作为 HDCP 组,选取足月妊娠待产健康孕妇60例作为妊晚组,选取健康育龄非孕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 D-D 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HDCP 组的 D-D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 PT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 HDCP 组(P <0.05);妊晚组的 APTT 水平显著低于 HDCP 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FIB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的 PLT 水平和 PCT 水平均显著高于 HDCP 组和妊晚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MPV 水平和 PDW 水平均显著高于妊晚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随着 HDCP 患者病情程度的加重,其 D-D 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P 均小于0.05)。结论HDCP 患者机体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和非妊娠妇女,血栓形成的趋势和危险性较高,且 D-D 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联合应用 D-D 水平、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 HDCP 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尤其是血小板指标的病理性变化和功能水平以及其检测对各类型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96例肝病患者,依据病理机制及病程分为3组,再同期抽取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各项临床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的4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PT、TT、APTT明显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损害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急性血小板分离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的效率和效果,对PRP质量进行了分析。20例ASAⅡ—Ⅲ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进行全血采集和血小板分离。分别测定分离前(T1)的全血,分离后(T2)的PRP和回输前(T3)的PRP中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内pH、血浆乳酸(IA)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细菌培养结果、血小板CD62p和PAC-1阳性率以及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结果表明:与全血相比,分离后的PRP中的血小板计数为(783±184)×10^9/L,MPV、PDW和pH值显著降低(P〈0.01),LA、LDH浓度及CD62p和PAc-1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回输前PRP血小板计数为(765±167)×10^9/L,MPV、PDw和pH值与T1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LDH浓度、CD62p和PAC-1阳性率与T1和T2比较显著增高(P〈0.05或P〈0.01);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各阶段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可在术前高效分离心脏手术患者的血小板,而且不引起血小板活化;PRP在术中振荡保存后有部分血小板出现活化,但血小板整体活化功能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使用雅培CD-1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疾病组中,再生障碍性贫血PLT计数降低(P〈0.01),MPV降低(P〈0.01),PDW无变化;而急性白血病PLT计数降低(P〈0.01),MPV降低(P〈0.01);PDW升高(P〈0.0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中,PLT计数减少(P〈0.01),MPV升高(P〈0.05),PDW升高(P〈0.01)。结论PLT、MPV、PDW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9例心绞痛(AP)]及5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四项参数: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及血小板活化(CD62p)进行测定,分析其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结果】三组间PCT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PLT明显要低于对照组(P〈0.01),而PDW、MPV、PAG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的PDW、MPV、PAGM相对AP组明显偏高(P〈0.05),PLT明显降低(P〈0.05)。CD62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的CD62p阳性表达明显高于AP组(P〈0.05),Pearson,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CD62p与PAGM、MPV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r=0.602、0.487,P〈0.05)。【结论】临床上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冠心痛患者的诊治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