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力  李奇  唐银丽  田京 《广东医学》2007,28(8):1228-1230
目的 探讨以增强型纤维蛋白胶(FG)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①通过在FG中引入抑肽酶和氨甲环酸,构建细胞标准FG支架复合物和细胞增强FG支架复合物.②将6月龄新西兰兔32只(体重2~2.5 kg)分成A组13只、B组13只、C组6只.复合物体外培养后植入动物模型体内,按缺损内分别植入细胞标准FG复合物和细胞增强FG复合物作为A,B组,C组为空白对照.术后第6,12和18 周取材(n=8),对新生软骨进行大体、光镜观察及组织学评分.结果 A组术后18周,软骨细胞分化良好,表面较平整,但软骨细胞修复层较薄,未形成典型的束状排列.B组术后18周,修复软骨与正常软骨厚度一致,细胞排列进一步趋于规则,富含阿利欣蓝染色阳性基质.C组术后6,12,18 周缺损区均主要由纤维瘢痕充填.细胞增强FG支架组新生软骨组织在组织学特性上与正常软骨组织相似,组织学评分优于标准组,两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纤维蛋白胶中加入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可显著地减缓纤维蛋白胶的降解速度,使FG降解速度与软骨细胞基质形成速度同步,提高了软骨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骨形态形成蛋白用于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探讨应用方法,观察修复效果。方法:在51只成年兔股骨的髌髁关节面上制造5mm×10mm的骨软骨缺损,深3~5mm。缺损内分别填充骨形态形成蛋白和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物(BMP/FS)、BMP、FS,植入物均用自体游离骨膜覆盖。术后2、4、8、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BMP/FS组,8周时软骨下骨再生已完成,12周表层新生软骨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组。结论:骨膜覆盖固定BMP/FS,是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壳聚糖/磷酸甘油(C/GP)复合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3个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双下肢髁关节面上共制作3个直径3mm、深3mm的全层软骨缺损,自左到右为:C/GP复合自体MSCs组(A组),C/GP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处死6只,应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评估缺损软骨的修复情况。结果A组术后12周,组织切片显示新生组织中可见大量类透明软骨细胞出现,修复组织和周围软骨整合良好。A组各个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C/GP复合自体MSCs可促进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注射性壳聚糖/磷酸甘油(C/GP)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将54只3个月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下肢髁关节面上制作2个直径 3 mm、深3 mm的全层软骨缺损, 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18只.术后1周,A组注入壳聚糖/磷酸甘油(C/GP)复合自体MSCs混悬液1 mL;B组注入C/GP混合液1 mL;C组注入生理盐水1 mL,3组分别术后4、8、12周各处死大耳白兔6只,应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Wakitani评分评估各组大耳白兔缺损软骨的修复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修复区与正常组织难以区别,B组修复区与正常组织接近但仍可区分;C组缺损明显,可见肉芽组织部分充填缺损.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12周组织切片显示新生组织中见细胞体积较大,数量较多,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相近;B组术后12周见短小卷曲的胶原纤维和软骨陷窝样组织;C组术后12周见纤维组织颠充部分缺损.组织学评分:A组4、8、12周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1);B组4、12周组织学评分低于C组(P<0.01).结论 可注射性C/GP复合自体MSCs提高了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Zhou GD  Wang XY  Miao CL  Liu TY  Zhu L  Liu DL  Cui L  Liu W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1):925-931
目的 探讨猪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复合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IA)支架修复关节软骨与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杂交猪18只,抽取股骨骨髓,体外培养、扩增BMSC并分别经地塞米松诱导(A组)或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联合诱导(B组),以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软骨分化表型。其中有2只猪部分BMSC经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标记。诱导后的细胞分别接种到PGA/PLA支架,体外培养1周后植入猪自体股骨下端非负重面软骨及骨复合缺损处,单纯支架植入(C组)及空白不处理(D组)作为对照。上述动物分别于3(6只)、6(10只)个月时取材,进行大体观察、修复结果分级、组织学检查、葡糖氨基聚糖(GAG)含量测定及生物力学测定。含GFP标记细胞的2只猪7个月时取材,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植入细胞的分布。结果 诱导后BMSC均能表达软骨特征性的Ⅱ型胶原与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两组细胞均与支架材料黏附良好。术后大体观察与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缺损以不完全修复为主,多数缺损软骨修复不良,而骨缺损基本修复,组织学主要为纤维性软骨及松质骨;B组缺损以完全修复为主,组织学表现为透明软骨及松质骨,少部分标本修复组织中含有纤维性软骨;两对照组缺损主要由纤维性组织修复或无明显新生组织,软骨与骨缺损均明显存在。3个月时,A、B组软骨修复组织弹性模量分别达到正常关节软骨的30.37%及43.82%,6个月时达到正常的62.69%及80.27%。6个月时,A组软骨修复组织GAG含量达到正常的78.03%,B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含GFP标记细胞的修复标本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新生的软骨陷窝及松质骨小梁内均含有荧光标记的细胞。结论BMSC在关节缺损内可分别向软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分化,同时修复软骨与骨复合缺损,恢复关节正常结构;TGFβ1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可促进BMSC向软骨细胞分化,改善其修复关节缺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移位后,骨折端不同程度复位对损伤关节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将所有动物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9只,制成一型胫骨平台骨折移位模型,然后进行不同程度复位。以胫骨平台全层关节软骨厚度为标准,A组完全复位,B组3/4复位,C组1/2复位,D组全层错位。并将复位骨折块行直径1.0mm克氏针内固定,最后以克氏针纵行贯穿膝关节,代替石膏外固定。制动膝关节4周。于术后4周,8周,12周于每组中随机选择3只进行大体观察,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及修复组织厚度,X光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组织学光镜观察和组织学电镜观察。结果:A组与B组软骨修复效果较满意,A组12周更接近正常软骨。结论: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不同程度复位与关节软骨的修复有关,精确复位对软骨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其复位标准至少应在1/2复位以上,若能达到3/4复位以上修复更佳。  相似文献   

7.
李强  孙正义  王栓科  刘文忠  张钦 《医学争鸣》2004,25(15):1375-137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复合脱钙骨基质(deminerized bone matrix, DBM)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MSCs取自4~6 mo龄2.5~3.5 kg的青紫兰兔,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于DBM支架上体外培养,再移植于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处.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青紫兰兔36只,随机分成A, B, C 3个处理组各12只,A处理组(MSCs/DBM)双侧股骨髁间窝软骨缺损处植入DBM吸附体外分离培养的自体MSCs复合物;B处理组(DBM)单纯植入DBM;C处理组(对照)不作任何植入. 分别于术后4, 8和12 wk各处死4只兔子,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计分标准进行评分,数据输入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的评分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MSCs复合DBM所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样修复;而单纯DBM移植组和对照组为纤维性修复. 对术后12 wk大体及组织学形态进行评分. 按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显示,SMCs/DBM组明显优于DBM植入组和对照组(P<0.05);DBM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软骨组织工程的原理,以DBM为支架材料的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复合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用兔作为实验动物造成双侧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rhBMP2/PVP组、bFGF/PVP组、rhBMP2/bFGF/PVP组、PVP组)进行缺损修复,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8周rhBMP2/bFGF/PVP组软骨缺损已基本修复,12周时软骨修复更加光滑、完整。其余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不如rhBMP2/bFGF/PVP组。结论BMP具有诱导形成软骨的活性,与bFGF的复合物能增强软骨细胞增生,较单独应用BMP效果好,是生物学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9.
兔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 用中国白兔 2 0只 ,在股髁骨关节面制造 6mm× 8mm全层软骨缺损 ,实施自体游离骨膜移植术。术后 13个月取材做组织学及电镜观察 ,并进行评估。结果  (1)骨膜移植组优势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 ,对照组为纤维组织。 (2 )修复组织厚度 :骨膜移植组与毗邻软骨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为缺损状。 (3)修复组织覆盖缺损的面积 :骨膜移植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远期效果良好 ,能长期适应关节的生理运动和功能负重  相似文献   

10.
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制猪耳廓的脱细胞软骨基质(Extr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 ECM)复合自体软骨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5mm的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股骨下端滑车处直径为5mm、深4mm的软骨缺损。实验组(A组):用自制ECM复合自体培养的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实验组(B组):单纯自制ECM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于4、8、12、24周后分别与空白对照组(C组)相比较,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学检查、胶原含量的测定,观察EcM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结果第12、24周时,A组修复效果最好,修复组织填充于软骨缺损处,与正常组织连接紧密,分界较为平滑;B组修复效果次之;C组最差,各阶段缺损少量的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多为纤维组织。结论自制的ECM与自体软骨细胞复合具有较强的软骨生成能力,可作为异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1.
天麻素对氯化钾诱导的培养神经细胞释放谷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考察天麻素对由氯化钾诱导的神经细胞释放谷氨酸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 (HPLC)测定人神经母细胞瘤SH SY5Y细胞系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结果 当细胞外液中有钙离子时 ,随着氯化钾浓度的增加 (10~ 30mmol/L) ,释放到培养液中的谷氨酸的含量也相应增加 ;当培养液中去除钙离子时 ,细胞外液中谷氨酸的浓度不随氯化钾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含钙培养液中加入 4mg/ml的天麻素 ,再加入 10~ 5 0mmol/L氯化钾 ,未见细胞外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增高。结论 氯化钾诱导的SH SY5Y细胞谷氨酸的释放增多与细胞外液钙离子内流有关 ;天麻素可以颉颃由氯化钾诱导的神经细胞谷氨酸释放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睾丸的糖原浸润(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的发生机理。方法 21例患者睾丸活检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 睾丸生精障碍以中晚期最著,支持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糖原浸润,严重者形成糖原池。支持细胞有时水肿,崩溃,并可见再生现象。结论 鉴于支持细胞在睾丸组织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其糖原浸润反映有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存在,后者可能是不育症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大剂量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AH)的效果。方法:使用大剂量IFNα,每天600万U,连续投药3周,以后每周3次间断投药21周,共计24周,治疗CAH5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CVRNA与ALT的变化,以此作为IFN疗效的判定指标。结果:IFN治疗CAH有效率为68%,停药6个月后有34%复发。结论:IFN的疗效与CAH的基因亚型有关(Ⅲ型疗效显著,Ⅱ型较差),与IFN的剂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微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糖尿病大鼠微血管病变的影响以及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腹腔注射四氧嘧啶200mg/kg),APS组(造模成功后用APS治疗),优降糖组(造模成功后用优降糖治疗)。治疗两周时测一次血糖,四周后,测血糖;颈动脉取血测定血清胰素水平,NO和MDA含量。应用形态定量的方法比较各组的心肌病理变化。结果:腹腔注射alloxan(200mg/kg)后的SD大鼠血糖浓度显升高,血清NO,MDA,胰岛素水平明显改变。APS治疗四周后,血糖浓度明显下降,与优降糖治疗组无明显差异,血清NO较未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MDA较未治疗组明显减少(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糖尿病大鼠的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基底膜增厚,微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率显减低,这些改变都可被APS改善.结论:APS有降低血糖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这可能与APS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影响NO的产生以及促进胰岛B细胞的损伤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牛至浸膏对肠道运动及解热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牛至浸膏对小鼠有显的镇痛作用,能松弛肠道平滑肌,减缓大黄的泻下作用,抑制离体兔甩平滑肌的活动,对抗乙酰胆碱,组胺对肠的收缩作用,对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有解热作用,能抑制二甲苯等引起的鼠耳肿胀,抗炎作用显。  相似文献   

16.
地尔硫卓对失血性休克犬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Diltiazem,Dil)对失血性休克犬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动脉放血,使血压降低至533~667kPa(40~50mmHg),维持90min后回输血液进行复苏。在休克30min时,分别给动物输注盐水和(或)Dil。结果:Dil能明显提高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降低肾脏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保护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结论:Dil对失血性休克犬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鼻内窥镜的入路及观察定位和手术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67侧正中矢状切的头部标本,观测各鼻甲、鼻道及中鼻道外侧壁结构的形态和大小,并测量前鼻棘至各解剖部位的距离。结果鼻腔外侧壁的形态呈梯形,其上、下径为4.92±0.44cm,在鼻腔底部的前、后径为4.57±0.26cm。中鼻道前端较宽大,12%(8/67)的半月裂孔狭窄。鼻咽顶壁的高度位于中鼻甲下缘的平面上。结论半月裂孔的大小随钩突或筛泡的形态而改变,老年人鼻腔及鼻道因粘膜萎缩而变宽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三尖杉酯碱对人眼球后成纤维细胞 (HROF) )增殖的影响 ,采用体外培养人眼球后成纤维细胞 ,用 MTT比色法测定人眼球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程度 ,并观察高三尖杉酯碱对 HROFb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 :MTT比色法能精确反映 HROFb的增殖程度 ,所测光吸收值与细胞数目成正相关 (r=0 .996 ,P<0 .0 0 1 )。高三尖杉酯碱可抑制 HROFb的增殖 ,细胞抑制率与高三尖杉酯碱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r=0 .6 932 ,P<0 .0 0 1 )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时大鼠肺内内皮素的分布和变化,以及其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确定ET-1在肺内的分布,用放免法测定ET-1浓度.结果:ET-1阳性反应部位主要位于内皮细胞,而在内皮与平滑肌连接处浓度更高.缺氧2小时,ET-1浓度无明显变化,缺氧24小时后,ET-1水平呈升高趋势,并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维持在较高水平.缺氧3周大鼠血浆ET-1浓度与平均肺动脉压呈正相关,与动脉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匀浆中ET-1水平也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慢性缺氧可引起大鼠血浆和肺组织匀浆中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低氧直接刺激了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皮素的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20.
熊胆粉对豚鼠肝脂肪变性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熊但粉对高指饮食豚产肝脂肪变性的预防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80只豚鼠随机分4组,为空白组、高脂组、熊胆粉组、熊去氧但酸(UDCA)组,分别检测胆汁生化和肝脏病理。结果 熊胆粉能降低胆汁胆固醇深度,提高胆汁胆汁酸浓度,缓解肝脂肪变性。结论 熊胆粉能有效缓解高脂高热量饮食引起的肝脂肪变性,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