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医病邪兼化学说内容,结合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提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中医病邪兼化的观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都是病邪兼化的形式,中医药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正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病邪兼化观点的佐证。在细菌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内生之邪也对细菌耐药产生了重要影响,致病细菌与外来以及内生之风、热、湿、寒、痰、瘀、毒、寒、燥等邪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致病菌变成一个兼有风、寒、痰、瘀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邪气性质的超级大细菌。因此,治疗时,不能应用单一的清热、散寒、温里、祛湿、化瘀等治则治法,应结合病邪特点、发病部位等,因势利导,或清热、解毒、化痰、活血并行,或清热、祛湿、化瘀等多种治法兼施,使病邪分消,消弭于无形。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肺炎是各种胸部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多个环节均与"伏气温病"之感邪、邪伏、发病相类似。本文从病因病机、邪伏机制与治则治法角度探讨了运用"伏气"学说指导放射性肺炎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周仲瑛教授在辨治急难病症时提出了"伏毒"学说,认为"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邪毒潜藏人体某个部位,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征。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急难重症,反复发作,迁延难治。本病精亏为本,邪伏体内,外因引动伏邪,引起发作,符合"伏毒"的发病机制,其毒具有特异性。根据"伏毒"理论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鼻鼽"辨证范围。中医伏毒理论隶属伏邪范畴,伏毒的病因病机和致病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有其相似性,且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因为风、湿、热等毒邪内伏人体,若机体禀赋不足,每因易感新邪而引动体内"伏毒",使伏毒外发累及四肢百骸而发病。本文以伏毒理论为出发点,从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和治则治法3个方面阐述伏毒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闫若庸  阎超 《中医研究》2008,21(11):55-57
慢性荨麻疹为常见病、多发病,易取近效而难除其根。白长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正虚体质是发病基础,风邪伏络乃致病因素,创造性地提出邪伏浮络致病学说及顺势疗法为治疗本病大法,并将其分为邪伏卫分、邪伏营分、邪伏血分3个证型,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周仲瑛教授"伏毒"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伏毒是指毒邪具有潜藏人体、待时而发的病理特质,感邪之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遇感而发,且发病迟早不一,一旦发病,既可表现为发病急骤,亦可见迁延难愈。伏毒除了具有隐伏的病理因素、致病特点外,尚具有特异、可变、交叉、夹杂、非典型等六种特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感冒与肺卫密切相关,病机有虚实两端,其中肾阳虚型虚体感冒者,由于体内肾阳亏虚,肺卫功能不足,外来寒邪易于伏藏于机体,此即"肾虚邪伏"。机体在邪伏期间并无不适,待各种原因损伤正气后,外邪引动机体内伏之邪而发病,表现出各种不适症状,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机制与"肾虚邪伏"的病理特点的对。本文从"肾虚邪伏"角度,进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阳虚型虚体感冒有效性的探讨,为临床辨证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阳虚型虚体感冒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辨燥邪     
自《内经》将燥邪发病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同时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之后,后世医家便由此从多角度讨论燥邪.笔者借《内经》理论简单归纳燥邪发病特点:分类上有外燥、内燥之分,在病理机制上基本遵循外燥的同气相求以度内燥的伏、溃、发、传理论.  相似文献   

9.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伏气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被称为"伏气"或"伏邪",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或营血分证为主,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气深入研究与阐发,促进了温病学不断发展与成熟,因此,伏气学说在温病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11.
介绍司廷林教授从伏暑论治季节性鼻炎经验.季节性鼻炎是指每年同一时间发生的变态反应性鼻炎,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发病特点.伏暑是夏季感受暑邪内伏,至秋冬为当令时邪引发的一种伏气温病.司廷林认为季节性鼻炎的发病主要特点是感邪未发,内伏机体、体虚邪伏,时令诱发,其治疗主张虚实并用,寒温并用,既重视体质的虚弱,又重视邪气的乖张;既重视时令之气的温宣,又重视伏暑的清泄.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以伏邪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从致病因素、邪伏部位、发病途径及治疗四个方面探讨带状疱疹的发病及治疗。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为伏湿、伏热之邪;其邪伏于少阴肾经;或因正气亏损,或因“新感引动”、季节更替,循少阳经外出而发病。与少阴相争,表现为神经节的炎症;与少阳相争,表现为皮肤的炎症。治疗上早期应以清肝泻火、解毒利湿为主,兼顾解表,并勿忘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3.
邪伏膜原理论为明代医家吴又可在《黄帝内经》关于"膜原"的相关论述中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成的一套成熟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肺癌的发病基础、发病类型、病因病机、治疗与邪伏膜原理论的相关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将以肺与膜原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邪伏膜原理论与肺癌的关系,为临床从中医药角度辨治肺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宫颈HPV感染在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且临床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长期宫颈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呈正相关性。根据中医学伏邪理论,提出"邪伏子门"这一新的概念,认为宫颈HPV感染即等同于"病毒邪气伏于子门",简称"邪伏子门"。根据HPV正虚邪实的发病机制,及其隐匿、潜伏、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等致病特点,认为可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运用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对其进行论治,进一步防治宫颈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文礼 《中医研究》2010,23(5):63-65
孔光一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他从事温病学理论研究与临床诊疗六十余年,擅长治疗肺系疾病及发热性疾病。对于发热性疾病,孔老强调伏邪致病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体质、病邪属性、邪伏部位、邪正盛衰、治疗情况等影响伏邪发病的因素,及伏而后发、诱因引动、反复发作等伏邪发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1]。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叫"伏气"或"伏邪",待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  相似文献   

17.
壮健 《新中医》2012,(6):1-3
从中医学伏邪理论的角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下呼吸道细菌定植这一特殊的病理状态,认为细菌定植是在COPD患者正虚痰阻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伏邪理论中的"遗邪内伏",其致病具有易伤正气、蓄积发病和易为外邪引发的特点,扶正固本、化痰泄浊是改善这一病理状态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伏气温病"范畴。古人对温病伏邪伏藏时间未有精准记载,现代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在潜伏3至7天后发病,且少部分人在感染后没有出现症状。发病患者的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期可分别归为温病发病类型中"伏而后发的邪气伏藏阶段"和"伏而未发阶段",属于"有病无症"。基于"内外合邪"发病观,这类群体存在的原因包括"感邪轻微","正气充盛,驱邪外出","正气不足,正邪难以交争","余邪未尽,正虚邪恋"。"有病无症"者不仅是行走的传染源,还有病情恶化、复发与留有后遗症的可能,和普通感染者无异,临床上应仔细识别,正确治疗。无症可辨亦能辨病辨体,应以"既病防变"为理念,结合三因制宜,尽早介入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机存在差异。发病前阶段,病机涉及内伤积损和发病诱因,前者是发病基础而后者是促发因素;急性期阶段,病机涉及脑脉闭阻后发生的三个病理过程,即脑髓失养、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它们共同参与了脑髓的损伤;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阶段,病机包括脑髓空虚和内邪伏藏,脑髓损伤则肢痿言蹇,新旧内邪伏藏构成复中风和呆病的发病基础。分段认识中风病机对预防、急救、康复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