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MMP-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两步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MMP-1、MMP-2、uPA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MMP-1、MMP-2、uPA的表达明显高于口腔癌旁正常组织(P<0.05)。中低分化鳞癌中MMP-1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鳞癌(P<0.05),高分化鳞癌中MMP-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高分化鳞癌与中低分化鳞癌中MMP-2、uP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高分化鳞癌与中低分化鳞癌中MMP-2、uPA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P>0.05)。MMP-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T分期、生长部位无明显的相关性,与生长方式、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是0.363、0.375、0.479、0.506);MMP-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生长方式、生长部位、病理分级无明显的相关性,与T分期、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是0.300、0.552、0.626);uP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生长部位、病理分级无明显的相关性,与T分期、生长方式、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是0.292、0.279、0.525、0.524)。结论:MMP-1、MMP-2、uP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指标。MMP-1是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VEGF、MMP-9、TIMP-2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钱忠义  普苹  杨湛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141-1144,1148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中VEGF、MMP-9和TIMP-2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VEGF、MMP-9和TIMP-2在50例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与其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加(P〈0.05)。MMP-9的表达率与其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分期越高,MMP-9的表达越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MP-9的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加(P〈0.05)。TIMP-2的阳性表达率与T分类、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有关。随着T分类、临床分期的增高,TIMP-2的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TIMP-2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VEGF、MMP-9的高表达和TIMP-2的低表达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MMP-9的高表达和TIMP-2的低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分期和疾病进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MMP-2在口腔癌生长前沿区与中央区细胞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并分别与颈淋巴结转移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口腔癌原发灶均有MMP-2表达,在口腔癌生长前沿区细胞的表达明显强于中央区(P<0·01),呈条带状分布;口腔癌前沿区细胞MMP-2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而中央区MMP-2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口腔癌生长前沿区细胞MMP-2 表达明显强于中央区,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MP-9基因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MP-9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2例口腔癌,20例癌转移淋巴结,22例癌前病变组织及21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MMP-9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转移淋巴结、口腔癌、癌前病变及正常组织中MMP-9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3.81%,22.73%,9.52%。结论:MMP-9的过度表达与口腔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口腔癌中骨桥蛋白及相关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相关基因在口腔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PN、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58例口腔癌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中的表达。结果在10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OPN、NF-κB p65和MMP-9均无阳性表达。在32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组中OPN、NF-κB p65和MMP-9的表达率依次为40.6%、34.4%和37.5%,在26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组中其阳性率依次为69.2%、65.4%和84.6%,其阳性表达率在有转移的口腔癌组中高于无转移的口腔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OPN和NF-κB p65的表达与NF-κB p65和MMP-9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1=0.57,r2=0.52,P〈0.05)。结论 OPN可能通过活化NF-κB,上调转移相关分子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口腔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口腔正常粘膜,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中CD68及VEGF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巨噬细胞计数与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P〈0.01);VEGF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巨噬细胞计数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巨噬细胞计数与VEGF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439,P〈0.01)。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TAMS和VEGF表达均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关,且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波形蛋白\E-钙粘蛋白在口腔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MP-14在口腔癌患者预后及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83例有随访资料的口腔癌患者标本和20例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14及EMT标记物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合随访患者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MP-14表达在口腔癌中较正常组织升高,有特别显著性差异(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中低分化及T3-T4期患者中高表达,有特别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Vimentin上调,E-cadherin下调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MMP-14的高表达,提示口腔癌患者生存率低预后较差,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机制可能通过对EMT的调控,从而促进口腔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癌中肿瘤出芽与VEGF-C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通过HE染色观察57例口腔癌,参照Ueno标准判断肿瘤出芽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VEGF-C表达,分析肿瘤出芽、VEGF-C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57例口腔癌的肿瘤出芽率为63.16%,肿瘤出芽预测口腔癌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为91.67%;VEGF-C在口腔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2.63%,二者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P<0.05)。肿瘤出芽与VEGF-C的表达符合率为68.42%。结论:肿瘤出芽可作为口腔癌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它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及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计算口腔癌中的LV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LVD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发病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LYVE-1染色显示,癌内LVD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LYVE-1染色和D2-40染色均显示癌内LVD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17)。LVD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T分期及浸润方式均无关。结论对于口腔癌来说,癌内淋巴管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1,MM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和MMP-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相比,口腔鳞状细胞癌中E-cadherin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MMP-1表达呈上升趋势(E-cadherin:543.34±103.52,260.44±67.93;MMP-1:145.64±31.53,789.96±103.42;分别是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P< 0.05)。E-cadherin和MMP-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和复发无关。E-cadherin和MMP-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79)。结论 E-adherin表达的降低及MMP-1表达的增加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利的临床预后和存活率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陈钟  董孟华  邓锋 《口腔医学研究》2013,(11):1051-1053,1056
目的:对比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与口腔正常黏膜中P120-连环蛋白(P120-catenin,P120^ctn)和E一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观察P120^ctn和E—cad的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6例OSCC标本4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20^ctn和E—cad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P120^ctn和E—cad的正常表达率显著低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正常表达(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P120^ctn及E-cad的正常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0.05)。OSCC组织中P120ctn异常表达组的E—cad正常表达率显著低于P120^ctn正常表达组(P〈0.05),P120^ctn与E—cad高度相关(P〈0.01)。结论:P120^ctn和E—cad在OSCC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且随组织病理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c-fo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在OSCC、癌旁组织和正常口腔上皮中的表达,探讨其与OS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c-fos表达在胞核内,MMP13表达在胞浆中,二者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7.3%及63.3%。c-fos和MMP13在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2%、69.2%(P(0.05)和78.3%、50%(P(0.05)。结论:c-fos表达与OS-CC病理分级相关,但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MMP13表达与OSCC病理分级和颈淋巴结转移均相关。  相似文献   

13.
p7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p7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了解p73在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白斑病理标本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31例,另取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p73的表达。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病变组织中p73的表达率分别为65%和90.3%,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20%),且随组织恶性程度增高呈明显上升趋势,正常黏膜上皮组、白斑组与鳞状细胞癌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73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口腔白斑癌变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石蜡包埋组织芯片为材料,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辽宁省人民医院2003年1-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存档石蜡包埋组织蜡块103例及3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EGFR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 EGFR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2.7%和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31.1%和0;OSCC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OSCC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均无相关性(P&gt;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lt;0.05)。结论EGFR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O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和蛋白明胶酶谱法对40例口腔鳞癌(OSCC)癌组织、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及血浆中(MMP-2)的表达和含量进行研究,并与口腔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CC癌组织、正常口腔黏膜中均表达MMP-2,而OSCC癌组织中MMP-2表达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相比呈过量表达,MMP-2表达升高和活性增加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关,但与口腔鳞癌颈淋韦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MMP-2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erbB-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的石蜡包埋组织蜡块60例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蜡块3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erbB-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C—erbB-2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28.3%、0;OSCC中C—erbB-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OSCC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相关(χ^2=10.808、17.100、4.627,χ^2=8.840、20.044、5.102,均P〈0.05)。结论C—erbB-2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以将其作为判断OSCC的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巨噬细胞在口腔鳞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浸润情况,探讨其在口腔鳞癌中的功能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CD68和CD34在42例口腔鳞癌、15例淋巴结转移灶和10例口腔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CD68在口腔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原发灶(P〈0.01)。同时CD34在肿瘤原发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灶和正常组织(P〈0.01),而淋巴结转移灶和正常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巨噬细胞在口腔鳞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浸润情况并不一致,在淋巴结转移灶中,巨噬细胞的功能可能与原发灶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CXCR4、P-Akt的表达与分布,了解CXCR4、P-Akt与OSCC恶性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实验组30例OSCC组织标本和对照组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中的CXCR4、P-Akt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仪对表达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CXCR4、P-Akt在OSCC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且CXCR4、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OSCC分化程度高的癌组织CXCR4、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分化程度低的癌组织(P〈0.05),CXCR4、P-Akt蛋白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XCR4、P-Akt在OSCC组织中的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OSCC的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聚体基因(FHIT)和hMSH2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40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FHIT和hMSH2的表达情况。资料的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完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HIT和hMSH2的阳性表达率(46.4%,55.1%)低于正常口腔粘膜组织(77.5%,80.0%),有显著差异。结论FHIT和hMSH2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从而了解Hpa在OSCC血管生成、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口腔白斑15例,OSCC标本4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a的表达,用CD31抗体进行血管内皮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结果:在口腔白斑组织中Hpa蛋白、Hpa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均<0.05),并显著低于它们在OSCC中的表达(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Hpa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均<0.05)。Hpa蛋白、Hpa mRNA阳性表达的OSCC组织中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均<0.05)。结论:Hpa在OSCC中呈高表达,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OS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