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二五"规划行将收官之际,国家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升到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位置。"双新"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群除了要继续担负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责任外,以城市群引领和优化重组区域经济格局也将成为其重要职责。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空间发展阶段梳理、现状及趋势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双新"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同格局的总体思路与变革方向,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的城市群空间载体,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流动空间”及“全球城市区域”等理论概念的指引下,运用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各县市单元以企业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趋势的认知.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关系呈现出不断强化的网络化特征.在演变进程中,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跨省域近域都市圈也已形成且不断发育;而南京、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其各自省域范围内的中心功能和核心功能腹地亦很显见.在省会以下层面的地级城市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专业化节点的功能特征,其本级城市和直接腹地空间则受到了多个强中心的辐射而同时融入了不同都市圈;总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力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的网络化格局日趋显著.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义、趋势和取向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三大核心观点:①区域联盟发展决定了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前景;②全球化的世界中各个城市的世界地位取决于城市区域的发展基础;③只有通过区域和谐联动才有单个城市的科学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和等级结构与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定量解读,特别是对长三角城市群边界、重心、结构的20年演变分析,得出"长三角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都体现出一种行政区经济影响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的基本判断:继而展开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事件性统计分析,并指出2010上海世博会应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最后提出从行政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是长三角发展的破题之作,也是区域未来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核心诉求,联盟、创新与转型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成长为Global Region 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学评估与优化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对于探索新时代区域发展范式、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其它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研究应用人群活动、企业关联等新数据与区域空间组织规律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搭建从理论研究到关键网络解析技术的评估体系,构建应用导向的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框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学评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集成。一方面,重点聚焦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和量化方法,提炼形成基于长三角又超越长三角、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区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与空间优化方法,使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发展相匹配、相适应。最终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个层次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研究,积极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内"路、带、圈、群"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已成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抓手。文章从长三角地区建设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出发,梳理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指出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小镇定位不准、追风复制、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认为长三角特色小镇建设应主动做到创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束缚,通过精准定位、"互联网+MAS"模式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以品牌建设提升本体发展质量,从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地位,也是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形式。本文以分别位于我国东、中、西部的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地区和成渝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从中心-外围的圈层关系视角,运用数量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考察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研究发现:城市群地区的要素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指向和交通指向,外向扩散表现出沿"核心都市区中心市-核心都市区外围县-城市群次圈层-城市群外围地区"的空间梯度扩散规律,且人口扩散滞后于经济扩散。进一步考察了初始规模、投资强度、经济发展、通达性以及市场分割对沿海和内陆城市密集地区空间聚散的不同影响作用,以期揭示和解释这类地区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并为城市群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规划提供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2008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总结和交流规划实践经验,探讨长三角地区统筹规划、促进发展、服务全国的新途径,近日,由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协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长三角城市群统筹发展规划学术沙龙》在沪举办。国家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上海及江浙两省部分城市政府部门、规划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交流会由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毛佳主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斯佳做"聚焦长三角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主题发言。与会者围绕主题发言中提出的如何把长三角城市群培育成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如何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如何积极推进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支撑能力;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与会者的发言精粹摘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 《城乡建设》2004,(3):34-35
“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功能建设 长期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都是作为孤立的市域行政中心城市进行建设的,没能主动大胆地按"长三角"城市群次级极核城市的区域城市化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的综合功能提升,在城市功能发展上引发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垚  朱美琳  王勇  李萌  孟晓东 《规划师》2022,38(3):61-67
文章基于"统计数据+大数据"的多源数据,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构建城市群碳中和潜力评价体系,测度长三角城市群碳中和潜力指数,分析碳中和潜力空间格局与聚类特征,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碳中和潜力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层级呈现明显的空间一致性,并且存在明显的省域空间差异;空间聚类表现为城镇化主导、产...  相似文献   

11.
批发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配送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布局对城市商业空间和货运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城市内批发业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域,并进一步探索分行业的批发业态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网点圈层分布呈现城市批发业活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特征,批发网点主要布局在距市中心5~10km的圈层范围内;②批发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状态,内环以内集聚中心呈现出"一带两点"的分布格局,且核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外围地区;③批发网点符合局域Getis-Ord Gi~*统计特征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其中九龙镇和石桥铺街道是显著性热点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④各批发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食品饮料类批发业数量多且布局分散,纺织服装和文化体育类批发业主要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城区商业中心地区或靠近城区的商品集散地,建材化工和机械设备类批发业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1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重庆主城赖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本文以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维系中心区持续繁荣为出发点,针对主城各中心区的相同或不同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模式、道路基础设施、交通需求管理、智能交通技术、交通参与者六个方面提出了交通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陕西城镇发展的空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西部开发为陕西城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发展.立足陕西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和发展条件,认为陕西城镇空间布局应以核心城市为龙头,形成多样的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都市区空间借助强大的中心、依托交通走廊、形成外围"簇群状组群"的扩展形态。该文用"簇群式"来解释都市区空间结构的这一新发展,提出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概念,并追溯其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5.
澳门半岛的城市建设既受制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也受到不同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手法的影响,以致形成今日独特的“拼贴”式的街网结构和城市形态。伴随着城市的扩张是澳门半岛中心的迁移,新中心形成的同时老中心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本文应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澳门半岛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点。研究通过对比19世纪以来至今四个历时期澳门半岛的城市变化,揭示了不断变化的空间结构与城市中心迁移的关系,并探讨了城市局部与整体的空间关系对历史上形成的各级中心的兴衰与功能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更新的行政中心选址——以佛山市三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中心搬迁能引导城市拓展,缓解旧城压力,但若不能与区域开发时机和城市经济实力相协调,就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给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佛山市三水区总体规划对行政中心选址的两个方案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开发成本与收益、交通联系、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为目标导向的方案一,即选择在江北建设行政中心.  相似文献   

17.
周素红  邓丽芳 《城市规划》2017,(12):17-25,81
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构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及需求的公平性问题。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研究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关系,发现低收入人群存在明显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现象,考虑在家因素的全天活动地主要集聚在老城中心区和新中心区外围,而排除在家的家外活动空间则与居住地关系密切,且活动范围较小。同时,低收入人群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围绕传统老城中心住区、传统工人新村、城中村和保障性住区等几类居住空间形成了低收入人群时空集聚区。影响低收入人群活动时空集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个人能力、时空可达性等。此外,不同低收入人群面临不同类型的时空排斥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分别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缓解人 车冲突和构建宜步行空间备受关注。文章选 取陆家嘴金融区作为案例,通过小陆家嘴的 空间发展梳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现状调 研,指出中心区空间存在空间格局机动化,主 轴切割城市空间,以及公共空间节点与步行 系统脱离等问题。同时采用图解和空间句法 等方法,对比研究TOD模式、巴黎德方斯、 维也纳多瑙新城、伦敦金丝雀码头等一组基 于公交化和步行化理念开发的城市中心区, 提出优化中心区步行空间的主要内容在于构 建宜步行的交通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对步行 者的支持和塑造能激发城市生活的公共空 间。基于此,提出包括立体化交通策略、站厅 核策略、可见即可达的步行空间主节点策略 等适用于当代城市中心区空间重塑的措施, 为后续中心区建设和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及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武汉市主城区589个控规管理单元为样本,运用RSGIS的技术方法识别热岛空间格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热岛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由中心向外围存在规律性起伏,呈现"双U"型结构;高温区团块集中、沿主干路分布,低温区在大尺度水体周边集中分布;热岛空间格局受"大江大湖"的生态格局以及大规模集中工业用地的显著影响,并与公共中心体系相关。为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空间布局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特大城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深化,市级中心与区级中心的职能、空间逐步分异,这是城市中心体系构筑的重要基础,也是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尤其在消费服务网络化冲击下的现代社会,中心体系日益呈现出等级扁平化和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区级中心的科学布局也成为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从区级中心的空间选址机制入手,剖析其片区内可达性、服务均衡性和空间叠合性特征,进而提出空间板块的模式,据此可建立基于空间板块模式的城市区级中心空间布局理想图式。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为样本案例,通过实践探索理论方法的应用及完善。城市中心体系、交通结构的改变以及城区河湖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区级中心板块模式进一步拓展和变形,以适应不同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