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复发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肝癌复发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与再次手术组,各30例。介入治疗组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再次手术组行传统肝叶局限性切除或非规则肝叶切除术,随访观察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4周时甲胎蛋白(AF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P <0.01);介入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67%,再次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1年、3年生存率:介入治疗组分别为46.67%、16.67%,再次手术组分别为63.33%、3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复发与再次手术治疗效果相近,3年内生存率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糖尿病(DM)对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B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TACE术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HCC患者151例,其中HCC合并DM患者(17例)作为病例组,HCC未合并DM患者(13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BCLC分期B期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因素。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AFP)、肿瘤直径之和、门静脉高压发生率、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以性别、年龄、是否合并DM、ALT、Child-Pugh分级、AFP、肿瘤直径之和、是否门静脉高压、是否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作为自变量,以TACE术后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DM、ALT、Child-Pugh分级、AFP、肿瘤直径之和、是否门静脉高压、是否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与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DM、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之和、是否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是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7%,2年生存率为20%,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病例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44%,2年生存率为7%,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经Log-rank检验及Breslow检验,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6,P=0.001;χ2=10.430,P=0.001)。结论 DM是影响BCLC分期B期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行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手术安全性.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共142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n=65)与中青年组(n=77),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①中青年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55±l0.56)min和(45.81±11.85)mL,老年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5.22±11.62) min和(42.01±12.33)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99±2.61)d,明显少于老年组患者[(10.85±2.5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青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5/65),而老年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69%(9/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老年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6.15%,中青年组术后复发率为6.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甲状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肝内早期或晚期复发患者的生存率及再切除后 的生存率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年3 月-2009 年8 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乙肝相关肝癌患 者35 例,所有患者已行肝癌根治术,术后随访发现肝内复发行再切除术。其中,早期复发17 例;晚期复发18 例。 比较早期与晚期复发患者首次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再切除术后的生存率。结果 晚期复发患者首次切除术后 的生存率优于早期复发患者(P <0.05),而两组复发再切除后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早期与晚期复发再切除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肝癌手术中的规则性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国  刘剑勇 《广西医学》2010,32(6):659-662
目的对比肝细胞肝癌手术中的规则性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的手术效果。方法术后经病理证实肝细胞肝癌患者56例,其中规则性肝切除22例,非规则性肝切除34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1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规则性肝切除组的小肝癌5年生存率为80.0%高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组的14.3%(P〈0.05),非规则性肝切除组的大肝癌5年总生存率为45.0%高于规则性肝切除组的5.9%(P〈0.05)。结论两种方法近期生存率相当,远期生存率小肝癌规则性肝切除好于非规则性肝切除,而大肝癌则是非规则性肝切除好于规则性肝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央区肝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中央型肝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79例。观察组患者选择切除肝中叶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选择切除半肝的手术方法,随访3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1、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的生存率为96.2%,对照组的生存率为87.3%,术后3年,观察组的生存率为92.4%,对照组的生存率为81.0%,观察组1、3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采用切除肝中叶的手术方法治疗中央区肝癌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较低,且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间歇性与区域性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大肝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10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1例。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并根据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间歇组(n=29)和区域组(n=32)。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间歇组(P<0.05);两组术前、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区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间歇组,白蛋白水平高于间歇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肝癌腹腔镜根治术中,间歇性与区域性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均具有较好效果,而后者较前者更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肝功能损伤,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行根治性肾脏输尿管切除术+膀胱袖状切除术的UTUC患者226例,其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均完整。采用PSM均衡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匹配前后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及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26例患者UTUC术后发生膀胱复发47例(20.8%),病死61例(27.0%)。匹配前,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术前有无肾积水、是否膀胱灌注化疗、肿瘤位置、肿瘤数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检查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5例膀胱复发患者与83例未复发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前、后,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对预后未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55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年龄≥65岁),根据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值分为GNRI正常组(GNRI>98)和GNRI异常组(GNRI≤98),其中老年肝癌患者85例(GNRI正常组n=70,GNRI异常组n=15),老年食管鳞癌患者90例(GNRI正常组n=70,GNRI异常组n=20),老年胃癌患者80例(GNRI正常组n=60,GNRI异常组n=20),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率,评估营养风险指数对老年癌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结果 肝癌手术后2个月内,统计并发症患者共计23例(27.06%),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清蛋白含量以及GNRI是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GNRI正常组(n=15)第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85%、68.57%、57.14%,显著优于GNRI异常组(n=70)(73.33%、53.33%、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手术后2个月内,统计并发症患者共计29例(32.22%),BMI、FVE1.0%以及GNRI是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GNRI正常组(n=70)第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71%、71.43%、55.71%显著高于GNRI异常组(n=20)(75.00%、55.0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手术后2个月内,统计并发症患者共计16例(20.00%),BMI、心律失常以及GNRI是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GNRI正常组(n=60),第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33%、70.00%、58.33%,显著高于GNRI异常组(n=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GNRI水平与老年消化道癌症患者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以有效预测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孙羽  邱堃 《海南医学》2014,(18):2743-2744
目的 分析老年和中青年患者行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7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56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老年组(n=59)和中青年组(n=97),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5.25%vs 12.37%)和复发率(5.09%vs 5.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与中青年患者无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老年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刘荆 《黑龙江医学》2014,38(4):387-388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肝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输血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及胆碱酯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显著高于观察组(8.00%)(P<0.01).结论 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瑛华 《广东医学》1998,19(7):531-532
探讨老年原发肝癌临床特点及各科治疗远期疗效。方法:对53例老年患者与47例非老年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老年组中明例接受介入治疗,8例手术治疗,另刀例未接受任何治疗,非老年组中36例接受介入治疗,9例手术治疗。结果:老年组患者与非老年组患者的肿瘤类型、大小、临床分期及肝功能均相近。老年组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且合并症多;3年随访存活率为22.6%,非老年组为19.1%,两组比较P>0.05;老年组手术治疗3年存活率为62.5%,高于非手术组的15.6%(P<0.05),与非老年组手术治疗3年存活率(66.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肝癌不典型居多;只要病人许可,仍以手术切除首选,对不能手术老年患者可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疗法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的疗效观察。方法我科2000年6月~2005年8月共收治69例老年尿毒症患者(老年组),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在此基础上加强个体化透析,加强营养物质的摄人、防治并发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与既往收治的58例行单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的1、3、5年生存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尿毒症患者1年、3年及5年存活率与非老年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尿毒症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早期充分透析,加强个体化透析,加强营养物质的摄人、防治并发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可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透析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吴凯  杨晓辉  王建平 《重庆医学》2014,(25):3365-3367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患者肝癌术后肝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接受手术切除的80例肝癌患者,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29例)与老年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并根据术中是否进行肝门阻断、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肿瘤大小、乙肝抗原、甲胎蛋白(AFP)水平、糖尿病、术前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所有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术后的 ALT水平。结果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手术前与术后1、3、7、10 d肝功能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阻断、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肿瘤大小对老年患者术后肝功能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阻断(β=1.628,OR=5.094)是老年患者肝癌术后肝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门阻断是老年患者肝癌术后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缩短阻断的时间及阻断的范围以减少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年龄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治性切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80岁,其中≥60岁(老年组)58例,<60岁(非老年组)192例.利用倾向值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方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肝癌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PSM法匹配后,老年组(53例)与非老年组(85例)患者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5%和90.6%、73.2%和61.2%、52.9%和4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是影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并未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老年患者可获得与年轻患者类似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对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微波消融术(经皮或开腹/腹腔镜)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例46例作为观察组,行手术切除(开腹 / 腹腔镜)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仅发生胸腔积液1例,并发症发生率2.2%;对照组发生胸腔积液3例、肺炎2例、切口感染1例、严重肝功能衰竭致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1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929,P=0.026)。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检测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存活,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5%(43/46)及95.7%(4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2.6%(38/46)及87.0%(40/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72)。结论: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相当,微波消融技术创伤及操作侵袭更小,更利于术后恢复和预后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因素,探讨快速康复在不同手术方式肝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6年4~12月133例肝癌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肝硬化将患者分为肝硬化组(84例)和非肝硬化组(4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0例)和开腹组(63例)。比较分析不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非肝硬化组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4.29%)、Clavien I级发生率(6.12%)和术后住院时间〔(5.43±1.26) d〕均低于肝硬化组〔分别为29.76% 、21.43%、(6.46±2.17)d,P均<0.05〕,但两组术后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14%(12/70)〕和住院时间〔(5.27±1.28) d〕低于开腹组肝癌患者分别为〔31.75%(20/63)〕和〔(6.98±2.1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腹腔镜组中的肝硬化肝癌患者(11.43%)和非肝硬化肝癌患者(5.71%)与开腹组中的肝硬化肝癌患者(26.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平均住院费用〔(4.61±1.26)万元〕高于开腹组〔(3.86±0.98)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可以促进术后快速康复,但住院费用高;而肝癌合并肝硬化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了术后住院时间,但未显著增加患者术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曹博  朱晓萍  江琴 《浙江医学》2018,40(12):1331-1334,134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为老年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女性乳腺癌患者739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02例和非老年组(<65岁)637例。比较老年和非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家族史、首发症状、肿瘤大小、TNM分期、脉管侵犯、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Ki-67、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状态、行新辅助化疗比例、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和靶向治疗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合并系统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术后更多予内分泌治疗,较少予以辅助化疗及放疗,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3.5个月,复发25例,死亡10例。老年组和非老年组3年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85.8%和93.9%,老年组3年DFS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3年总生存期(OS)分别为96.3%和97.6%,两组3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与非老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未见明显差异,但老年患者多选择乳房单纯切除术及内分泌治疗,较少予以辅助化疗及放疗,预后差别待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胃癌患者行微创根治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行微创根治术的282例胃癌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高龄组78例,年龄大于等于70岁;非高龄组204例,年龄低于70岁.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高龄组患者ASA评分差于非高龄组(P<0.001),且合并糖尿病(P=0.024)、高血压(P<0.001)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各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高龄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总并发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高龄组术后内科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6%(χ2=11.771,P=0.001).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分别为2.56%和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根治术并未增加老年患者的手术相关风险,但由于其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5例(腹腔镜组),另择同期直肠癌开腹手术患者45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术后1h血气分析、肿瘤根治程度相关因素、并发症及短期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下床活动早(P<0.05或0.01),手术时间则较长(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TME完成数、切除淋巴结个数、肿瘤距下切缘距离、术后切缘侵犯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腹腔镜组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1h血气分析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尽管老年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但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