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肖瑶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79-179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止血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56例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8例,观察组经肾造瘘管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对照组经肾造瘘管注入生理盐水,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T0:回病房即时、T1:术后1 h、T2:术后6 h)尿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在T0的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时间段,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血,去甲肾上腺素可发挥较好的止血效果,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4年2月该院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53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导致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该组53例患者中41例经止血药物应用、夹闭肾造瘘管、肾造瘘管牵引等方法治疗出血得到有效控制;10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无效,给予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出血血管治疗,出血停止,2例大出血死亡,经治疗出血停止的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2年肾功能正常。结论术后出血是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旦处理不当会引发严重后果,应用止血药物、夹闭肾造瘘管、肾造瘘管牵引、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出血血管治疗对术后出血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生物蛋白胶在微创经皮肾镜术后迟发性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生物蛋白胶(BFG)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后迟发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例病例,1例为MPCNL术后第7天拔肾造瘘管时出血,另1例MPCNL术后第5天下床活动后出血,均经其它保守治疗无效后,向肾盂内注入BFG(例1经输尿管导管,例2经肾造瘘管腔)。结果例1于灌注BFG15min后输尿管导管引流液开始变淡,6h后彻底变清;膀胱内尿液于12h后变清。例2于灌注BFG30min后尿色逐渐变淡,10h后尿液变清。两例均于术后1个月取出双J管,复查经静脉尿管造影(IVU)和Scr正常。结论BFG在肾内局部应用对MPCNL术迟发性出血具有止血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经皮肾穿刺建立F16-20通道、输尿管硬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6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1例因穿刺后出血留置肾造瘘管,夹闭后观察均无明显出血,1周后碎石取石成功;2例患者术中穿刺后流出浑浊尿液,肾造瘘引流2周后碎石取石成功;1例术后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痊愈;其他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顺利碎石取石.3例手术当天发热超过38.5℃,无胸膜损伤、气胸、腹腔脏器损伤、术中大出血、术后迟发性大出血、造瘘管滑脱以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单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B超引导下穿刺建立微创经皮肾单通道,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10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成功建立经皮肾单通道及碎石,手术时间20~180 min,平均70 min。1例患者术后第5天继发出血,经更换肾造瘘管及应用止血药后出血停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92例排净结石,6例术后1周经肾造瘘管行二期碎石取石术,7例1个月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而治愈,一次结石清除率为87.6%(92/105)。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微创单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方法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曹水原  曾隆桂  陈振业 《吉林医学》2014,(13):2895-2896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并发大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96例患者,其中并发大出血9例,7例采用夹管或气囊导管牵拉等保守治疗后有效,1例采用开放手术处理,1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结果:术中出血6例,其中3例行夹管或气囊导管牵拉等处理后出血停止,继续行碎石取石术,2例放置肾造瘘管并夹管后二期再行碎石取石术,1例采用中转开放手术行取石术及结扎止血有效。术后出血3例,其中1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其余2例采用保守治疗有效。所有并发大出血病例中须行输血治疗3例。结论:对于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应作好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并发大出血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出血不止患者尽快行介入栓塞止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碎石清石术治疗ESWL后输尿管上段石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采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治疗ESWL术后输尿管上段石街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统计手术时间、结石清石率、肾造瘘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62 min,一期结石清除率100%(46/46),肾造瘘管平均留置时间4 d,平均住院时间6 d,术中出血量20~100 ml,平均30 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碎石清石术治疗ESWL术后输尿管上段石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106例行mPC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住院天数13 d,106例患者中93例成功Ⅰ期取净结石(87.7%)。13例行Ⅱ期手术,其中2例系因通道建立后出血较多,视野不清,予留置造瘘管7~10 d后Ⅱ期取石。11例有结石残留,其中6例经原通道、2例新建立通道再次行mPCNL取净结石,3例行ESWL。平均尿液转清时间2.5 d,肾造瘘管留置时间4~11 d,平均7.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mPCNL上尿路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结石清除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术中配合与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87例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手术配合经验。结果87例患者83例成功取石,结石清除率95.4%。结论术中密切配合,做好肾造瘘管及输尿管内支架管的护理及知识宣教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6月我院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的5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1例患者造影剂过敏改为开放手术;1例合并有糖尿病,穿刺后出血,视野不清,留置肾造瘘管,夹闭后观察无明显出血,1周后碎石取石成功;1例患者术后拔除肾造瘘管后,造瘘口漏尿,2个月后愈合;1例患者因反复穿刺形成肾周血肿,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他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顺利碎石取石。2例手术当天发热38.9℃,没有发生胸膜损伤、气胸,腹腔脏器损伤,术中大出血,术后迟发性大出血,造瘘管滑脱,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最佳方法,并发症较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两种封管液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雪萍 《河北医学》2010,16(7):861-863
目的:比较两种封管液对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用0.9%生理盐水作封管液,对照组用肝素钠盐水(含肝素钠10U/mL)作封管液。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留置管的阻塞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及渗透压,符合生理要求,可代替肝素盐水封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应用于鼻内镜手术超前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对照组。帕瑞昔布钠组在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 mL);而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 mL。分别在麻醉苏醒拔除气管导管后0.5、2、6、24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0.5 h及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2 h和6 h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瑞昔布钠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缓解鼻内镜术后2~6 h疼痛程度,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帕瑞昔布钠单次静脉注射行超前镇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天然蜂王浆(Royal jelly,RJ)对兔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36只雌性家兔和6只雄性家兔分为7组(n=6):⑴3个RJ干预组家兔先分别静脉注射0.3,0.5,0.7 mL的0.9%氯化钠溶液,10 min后再分别给予等体积的1%RJ溶液;⑵切断神经组家兔先切断主动脉神经和窦神经,然后静脉注射0.5 mL的0.9%氯化钠溶液,10 min后再注射0.5 mL的1%RJ溶液;⑶2个侧脑室注射组家兔分别侧脑室注射0.1 mL的0.9%氯化钠和1%RJ溶液;⑷6只雄性家兔为雄性对照组,给药方法同切断神经组。所有家兔均采用气管插管法记录实验开始后50 min的呼吸波变化,采用组内前后对照分析比较。结果: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RJ溶液后家兔呼吸即加深加快,于2 min时恢复至对照水平,但6 min后呼吸又开始加深加快,持续时间长达30 min以上,此变化呈剂量依赖性;侧脑室注射RJ溶液后呼吸变得深快,持续时间长达30 min以上;此变化以雌性兔更为明显。结论:一定剂量的RJ可以兴奋兔呼吸运动,其机制可能与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或外周和中枢的化学感受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适宜配伍浓度。方法用10、20、25、30、35、40 m L双黄连注射液,分别与20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观察其在4 h内的微粒、p H值及紫外吸收的变化。结果 30 m L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3 h以内,25 m L及以下注射液配伍后4 h以内,微粒符合药典规定;p H值及紫外吸收无明显变化;35 m L及以上配伍液微粒不符合药典规定。结论 25 m L及以下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在4 h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光 《当代医学》2014,(19):150-151
探讨头孢他啶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肺脓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鹤煤总医院38例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采用头孢他啶2.0 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q 12 h;克林霉素粉针0.9 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 12 h。对照组16例,采用头孢他啶2.0 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q 12 h;0.2%甲硝唑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 12 h。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80%。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平均8d、平均住院天数26d、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正常的平均时间18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头孢他啶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肺脓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阿魏酸钠与几种临床常用液体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和用药环境,将阿魏酸钠分别与5%、10%葡萄糖、0.9%氯化钠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配伍,定为第一组,同时配制初始浓度分别为0.2、0.4、1.2、2 mg/ml的0.9%氯化钠溶液,定为第二组,于不同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观察配伍液外观变化并测定pH值.[结果]在温度为25℃,照度为800 Lux条件下,配伍后8小时内,第一组配伍液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第二组配伍液中,初始浓度为0.2 mg/ml和2mg/ml的样品溶液,8h测得含量分别为96.3%和99.2%.[结论]阿魏酸钠在临床使用时,与四种临床常用液体配伍后,8小时内稳定,同时在临床用药允许的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稳定性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佐辛对股骨颈骨折手术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5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前10rain,观察组静脉注射地佐辛5mg(1mL),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溶液1mL,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在体位摆放时观察组VAS评分、MAP、HR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地佐辛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片对肾脏移植术后服用西罗莫司出现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接受西罗莫司治疗的肾移植病人214例中,68例病人肾脏移植术后服用西罗莫司出现蛋白尿(>1.5 g/24 h),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1 000 mg+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月1次;观察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40~60 mg/d;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收集尿液标本,测定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U)及24 h蛋白尿等,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病人各尿液指标均显著降低(P < 0.01),且观察组尿α1-MG、β2-MG、24 h蛋白尿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血肌酐、尿素氮、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间比较血肌酐、尿素氮、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对肾脏移植术后服用西罗莫司出现蛋白尿的治疗效果确切,能改善肾移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对视网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对视网膜的影响。方法:16只健康清洁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不夹闭;缺血组(I组):分离SMA并夹闭1h,再灌注2h。两组动物均下腔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10ml/(kg·h),再灌注2h后下腔静脉取血,测定血清肌酐(Cr)。处死大鼠后摘除双眼球,左眼剥离视网膜,制作组织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右眼做病理标本,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同时取距回盲部20cm一段小肠病理切片。结朵:与c组相比,I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血清Cr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光镜下病理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I组小肠黏膜上皮下间隙扩张,伴黏膜上皮层与固有层中度分离,且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绒毛顶端破损。视网膜内层明显水肿,神经节细胞分散,排列不规则;外核层分解、破坏。结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再灌注损伤引起过激的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pinocath导管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分娩镇痛术后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将Spinocath导管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分娩镇痛产妇5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内径27G、外径22GSpinocath导管)29例,分娩结束后拔除导管;B组(内径29G、外径24GSpinocath导管)29例。分娩结束后从Spinocath导管向蛛网膜下腔注入无保存液的0.9%氯化钠溶液3~4mL再拔管。观察两组孕妇分娩镇痛后头痛的发生率。产后头痛的产妇除常规处理外,应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结果A组出现产后头痛17例(58.6%);B组出现产后头痛1例(3.4%)。A、B两组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的产妇经治疗1~3d均痊愈,随访无并发症。结论采用外径较小的Spinocath导管实施分娩镇痛及蛛网膜下腔充填无保存液的0.9%氯化钠溶液再拔管能预防头痛的发生: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分娩镇痛术后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