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产业碳排放是区域主要碳排放源。为了解不同产业碳排放的特征,为企业碳核查及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撑,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1年的产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产业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郑州市产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产业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613.87万t增长到2011年的2 010.52万t,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率为11.6%,其中制造业(特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是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郑州市产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产业碳排放强度为1.95 t/万元,2011年下降到1.31 t/万元,下降率为18.74%;部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呈增加趋势,如塑料品制造业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的增加了约4倍。3郑州市产业碳减排潜力巨大。2050年,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量为5 072.26万t,比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量减少了814.14万t,碳减排比例约为13.83%。4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基准情景下的。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于2038年达到峰值(5 324.14万t),基准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于2046年达到峰值(5 914.37万t)。5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郑州市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制造业,改善能源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行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结论可为郑州市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2014—2016年湖南7个大型上市企业碳排放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2014—2025年7个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设定3种情景对企业未来碳排放量进行情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5年,保持原有发展方式不变,WK、JZT、HL、H、XD企业的碳排放量将呈上升的趋势,而ZL、BD企业的碳排放量将呈下降的趋势。不同行业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大小各不相同,企业总资产对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的碳排放影响较大;企业人数对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发电力业的影响较大;人均营业额对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影响较大;碳排放强度对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的影响较大。2014—2025年,在节能情景下,7个企业碳排放与BAU相比减少了2.0%到12.3%不等;在低碳情景下,7个企业碳排放与BAU相比减少了4.0%到29.0%不等。  相似文献   

3.
根据唐山市2005—201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唐山市能源消费数据,测算出2005—2019年唐山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并分析其碳源、碳汇、净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通过LMDI模型进行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结果表明:2005—2019年间唐山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上不断增加,部分年份碳排放量较前年有所下降;唐山市的人均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期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唐山市碳排放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是经济效应,其次是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效应,负向驱动因素是技术效应。最后,通过对唐山市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分析,对唐山市未来的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1996—2012年的产业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数据源,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别对4个时间段(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0—2012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分别从产业结构、碳密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强度、人口效应等影响因子与碳脱钩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福建4个省份在2010—2012年均呈现出强脱钩状态,其脱钩指数ε分别为-0.150 3,-1.373 8,-0.214 0和-0.006 0,其他时间段多数省份ε在0~0.8之间,呈弱脱钩状态;2)2001—2005年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其平均增速达75.3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78%,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省,为140.53%;3)2006—2010年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减少了58 034.94万t,其中山东贡献最大,减少了10 259.76万t;4)3个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反映了碳排放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将带来碳排放的减少,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5.
在测算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0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中部六省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人口规模、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作为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对中部地区六个省份分别研究这3个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利用Vensim-PLE软件对湖南省的能源消耗碳排放进行了模型构建与仿真研究。通过设置5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17—2030年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以探究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对未来湖南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将继续保持逐年增长的演变趋势,到2030年,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将达到14 174.4×10~4t,约为2017年的1.47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增加有着重要的影响,降低煤炭能源消耗和调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能够有效减少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在初始自然增长、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调控调整5种情景方案下,到2030年时,碳排放量较2017年分别上升47.3%,57.7%,40.4%,27.7%,21.9%。从5种情景方案模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峰值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于2029年达到峰值,综合调控调整方案于2027年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7.
设定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情景方案,并以此探求碳排放增长演化规律。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原理与方法,统筹考虑经济、能源、土地利用、人口等因素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构建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SD模型,并设定趋势发展等7种情景方案进行动态仿真模拟。按照趋势发展情景,2017—203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将由7 648.8万t增长至11 217.8万t,年均增长率为3.33%;比较其余6种政策情景,基于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优化的情景,到目标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比趋势发展情景分别减少了206.4万t和517.5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7%和2.89%;在综合调控情景中,目标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较趋势发展情景减少了560.6万t,减排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西省2000~2014年碳排放量情况建立了LMDI分解模型,并构建了修正后的STRIPAT模型对山西省碳排量与各因素进行拟合,得出不同情景下碳排放量峰值及达峰时间.同时建立GM(1,1)预测模型,进一步验证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87×10~8 t.其中,经济规模效应和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对碳排放增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产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增加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根据STIRPAT模型的情景分析,预测山西省未来碳排放量峰值在6×10~8~10×10~8 t之间.在不同情景下,山西省未来有75%的概率可以完成2030年之前达峰值的目标.此外,GM(1,1)预测模型也进一步证明了结果的有效性.鉴于此,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碳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从三次产业消耗的三类一次能源角度、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0-2013年产业结构、人均GDP及能源强度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综合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然而第一产业人均GDP和第三产业人均GDP与河南省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只有第二产业人均GDP是推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减少第二产业比例及降低第二产业能源强度对于碳排 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镇用地的扩展受到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以2009—2015年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滇中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因素综合影响模型,定量分析了各驱动因素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影响路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总效应,进而揭示了驱动因素对城镇用地扩展的综合影响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产值、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GDP对滇中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总效应分别为0.83、0.62、0.55和0.46,是滇中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主要驱动因素;总人口主要通过影响第二产业产值、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间接影响城镇用地扩展,影响路径分别为0.32、0.15和0.52,并且总人口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用地扩展的直接影响(0.63)最大,而第二产业产值对城镇用地扩展的间接影响(0.83)最大.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大量能源消费的生产方式、不惜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节制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作为工业、建筑、交通的载体,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需要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发展低碳城市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动力.首先采用IPCC能源转换模型对南京市碳排量进行测算,选取南京的人口数量、GDP、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ESCD)和能源强度作为对比数列,以南京CO2排放总量作为参考数列,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并排序.结果显示,南京市碳排放量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SD、人口数量、城市化率、ECSD、能源强度、人均GDP、GDP,这与南京工业生产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城市碳排放量贡献占总排量一半以上的分析结果相吻合.最后详细分析各指标对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正确求取湖南省城市绿色发展中的碳排放门槛值,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门槛回归方法,根据城市发展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选取反映城市开放程度的城市人口、城乡人均收入水平、进出口总值等14个基本变量及与其相应的2008—2015年数据,进行面板门槛或双重面板门槛回归分析,确定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对碳排放存在的门槛值。结果表明,当城市人口密度达7 818人/km2时,城市面积扩展与碳排放呈反向变化关系;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 018元/年时,城市人口增加可降低碳排放;当工业产业总值占总GDP的比例小于0.45时,增加外贸进出口可降低碳排放;企业科技流动人员大于6 673人/年时,城市人口增加可降低碳排放;当外商投资企业数大于93家时,FDI对碳排放降低的作用明显;FDI占总GDP比例大于30.39%时,外商直接投资占总GDP比例加大可降低碳排放;当城市绿地面积大于4.01 km2或城市绿地占城市面积的比例达3.35%时,城市人口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能源消费正逐步由生物质能源向电力转变。因此, 从农村视角识别影响农村用电碳排放的潜在驱动因素, 是我国推进农村低碳发展、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基于人口、富裕度和技术的随机影响回归模型(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 结合岭回归, 分析2005~2018年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城市化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收入水平以及住房条件等因素都与广东省农村用电产生的碳排放呈正相关。其中,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的最关键因素。此外, 农业经济发展与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也呈弱脱钩关系。最后, 针对如何减少广东省农村用电碳排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等5个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值为基础数据,运用脱钩模型计算,从节能、减排等比较分析这5个省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联动情况。研究发现:在节能方面,辽宁、湖北比其他3省好,多数阶段处于弱脱钩、强脱钩状态;在减排方面,5省基本都较差,处于扩张连续状态。各省碳排放量大小与各省自身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能源生产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排放量,产业结构与优势产业类型对地区碳排放量有较大影响,运用先进技术节能减排能够明显的减轻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计量方法对西南5省(市、区)2000—2012年间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南5省(市、区)2000—2012年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多数省区碳排放强度空间属于LH型,表明多数省份碳排放强度较弱,但碳排放强度较强的部分省份依然存在。碳排放强度较强多数是因为能源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分别从这3个方面对减弱该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居民低碳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安市居民低碳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市场调查的方式得出了数据,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清楚低碳内涵的人较少、日常生活中坚持低碳生活的人有限、水电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浪费、一次性塑料袋使用过于频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情况不理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如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和健全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地方法律和法规、打造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倡导全新的低碳消费方式等建议,希望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载体。将工业园区内五大类用地作为研究低碳规划的对象,分别建立公式计算各类用地的碳排放量,再综合得出工业园区碳排放计量分析系统,对低碳工业园区规划进行测度控制,从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合理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用地结构、促进工业园区产业链的形成、提高绿地碳汇等方面,提出减少工业园区碳排放的建设目标,建立低碳工业园区规划的评价指标及碳排放计量分析系统框架,探究实现工业园区低碳规划的方法和路径,为建设低碳工业园区提供规划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