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根据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单砂层的厚度、砂地比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和浅湖泥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研究区河口坝发育较少,前缘席状砂分布宽阔,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从下向上,湖平面下降,各砂层砂岩的厚度、粒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形成了进积式地层序列。且从下向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范围扩大,席状砂体形状由下部的东西向条带状向上转化为大面积席状,判定其物源早期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凹陷中心早期条带状砂层及晚期片状大型透镜体砂层为有利砂体。  相似文献   

2.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完成了南堡1-1区东一段储层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划分。通过总结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间的接触关系,分析了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1区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厚度5. 2~11. 5 m,宽度最大可达400 m;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剖面上存在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3种接触关系,以分离式为主;平面上存在分离式、相变式、对接式、切割式4种接触关系,以切割式为主;在空间上可组合成12种基本接触类型,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分离+切割、叠加+切割、叠加+对接、切叠+切割等;湖泊水体周期性变化、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通量比值(A/S)、动态地貌形态变化等因素共同形成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剖面下切能力有限而平面频繁改道交切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第七砂层组是东濮凹陷杜寨地区深部的主要储层,该砂层组发育于Es0^3亚段T-R旋回层序I的顶部,属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砂坝沉积,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依据T-R旋回层序的地质研究结果,应用速度、振幅、频率和相位等多项地震参数综合预测砂体分布,结果表明水下分流延少体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于PS12-PS5-PS4井区,具有明显的河道特征。预测的砂体分布与沉积相的平面展布以  相似文献   

4.
辽中凹陷X油田东营组为一套砂岩相对发育的正常三角洲沉积。以岩心、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心相和测井相研究,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为油田主要砂体成因类型;探讨了砂体成因类型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成因砂体。根据对主体区东二下段Ⅱ油组主力含油层段进行挖潜目标的研究,建议调整井部署在离物源相对较近的、以河口坝沉积为主的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堡子湾地区延长组长6储集砂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寻找鄂尔多斯盆地堡子湾地区的有利储层,对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储集砂体展布特征及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3-长61沉积时期砂体的厚度、分布范围、横向稳定性及连续性逐渐变好,即长61沉积时期三角洲前缘砂体相对发育,为有利储层的发育层位;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叠置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组合6种沉积成因类型砂体.在此基础上,根据油藏分布和富集主控因素,结合测井资料,进行了有利区带预测,马家山地区及姬塬-堡子湾-带为I级有利勘探区;冯地坑一史家湾及耿76-耿143井一带为Ⅱ级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6.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AS油田沿河湾地区特低渗透储层识别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及筛选含油有利区工作,提出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信息,使其曲线形态、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对高渗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确认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骨架砂体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通过该区长6特低渗透储层段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测井曲线和岩性、孔隙度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起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在该区长6目的层段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及其沉积能量信息,划分出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分布,预测和筛选出不同类型相对高渗高产含油有利区.克服了单一测井参数不能准确表征特低渗透储层中单渗砂层能量厚度的问题,特别是有效避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划分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含油有利区,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和重点层位及井区.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鄂尔多斯盆地堡子湾地区的有利储昙,对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储集砂体展布特征及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3-长61沉积时期砂体的厚度、分布范围、横向稳定性及连续性逐渐变好,即长6.沉积时期三角洲前缘砂体相对发育,为有利储层的发育层位;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叠置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组合6种沉积成因类型砂体。在此基础上,根据油藏分布和富集主控因素,结合测井资料.进行了有利区带预测,马家山地区及姬塬-堡子湾一带为Ⅰ级有利勘探区;冯地坑-史家湾及耿76-耿143井一带为Ⅱ级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8.
针对渤海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储层沉积横向变化快、储层分布预测难等问题,通过沉积相分析、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开展沙二段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的研究,并对微古地貌对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目的层为缓坡带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期缓坡古地貌的地势形态与物源匹配较好,近端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远端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近端微凸起对三角洲前缘扇体的沉积起分流作用,微凸起范围内发育分流间湾泥岩,周边低势区为沉积砂体的输导通道,是有利砂体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9.
吴起地区长8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区内长8段油藏具有储量规模大、储层渗透率低、砂体变化快、油层连续性差、单井产量较低等特征,为实现水平井规模效益开采,在水下分流河道带砂体内储层构型要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构型要素电测响应模式,重点开展了水下分流河道带单砂体构型解剖研究,分析了储层构型、砂体展布特征,提出了区内长8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带和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带的沉积模式,建立了一套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解剖方法,为研究区水平井部署和水平段轨迹优化调整及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堡凹陷X油田东一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砂体空间展布认识程度较低。综合应用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地理环境,建立研究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层次划分体系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单一砂体界面识别标志,纵向上主要依据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含砾砂岩层,侧向上通过砂体顶面高程差异、厚度差异及曲线形态差异等;(2)根据砂体接触关系,总结出侧向叠置式、垂向叠置式、分离式及水平搭接式4种砂体空间结构类型;(3)对砂体半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平面上多呈交织条带状,局部呈斑块状,砂体组合样式以侧向叠置为主,占比63.6%。根据研究成果开展优化注水、产液结构调整,有效指导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11.
储层内部结构表征是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的沉积界面可分为5个等级:五级界面是限定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为分布稳定的泥岩,呈近水平产状;四级界面是复合砂体内部单一河道间的沉积界面,为泥质薄夹层或岩性突变面,在相同单一河道中以近水平产状连续分布,在不同单一河道间分布不连续;三级界面是单一河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界面上下岩相一致,分布范围局限在单一河道砂体内部,也为近水平产状;二级和一级界面分别为岩心规模的层系组或交错层系界面。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由单一河道垂向叠置和侧向拼合而成,综合利用分流间湾、河道边缘、砂体顶面高程差异、砂体规模差异等特征可识别出单一河道的侧向边界,单一河道的同期不同体现象是水下分流河道最重要的储层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2.
当砂岩为单层砂体或多层砂体以不同的方式叠置时,其储层物性及含气性有较大差别。基于砂岩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进行砂体组合类型的划分与评价。以测井资料及岩心描述为基础,将砂体组合划分为两大类、16种不同的类型。建立了砂体组合的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并对各种砂体组合类型的物性及含气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厚度较大的单砂体物性及含气性一般优于复合砂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的物性及含气性较好。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心滩砂体物性中等-较差,向下到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物性变好,且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物性最好。榆林地区山2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最好,分流河道单砂体及其叠置砂体物性较好。横穿沉积体系.由河道中心至河道侧翼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13.
姬塬油田A区长6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西部,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长622、长631、长632三套含油砂体,单期砂体厚度薄(5~10 m),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砂体(油层)在纵向上、横向上连续性较差,且层间隔夹层多,属于长6超Ⅲ类油藏。2018年在该区开展小井距超前注水定向井试验,油藏整体开发效果差。2020年开始采用大斜度五点法注水开发,储层改造方式采用水力喷砂环空加砂体积压裂和全可溶桥塞体积压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应用多套加密井网构成的高密度开发井资料(平均井网密度275口/km~2),首次开展了基于密井网的大型浅水湖盆河流三角洲分流河道单砂体原型地质模型研究。通过从一维井孔、二维平面到三维地质体不同维度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精细表征,实现了水下分流河道井间砂体边界准确刻画;细划出4种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成因类型,建立起平面网格步长20 m×20 m,纵向网格精细到0.1 m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量化了不同类型分流河道单砂体几何参数及不同岩性分布概率等单砂体内部构型参数。基于密井网的储层原型地质模型,深化了对浅水三角洲不同类型分流河道单砂体规模、井控程度以及剩余油潜力分布特征的认识,量化的模型参数对提高稀井网区储层预测与建模精度,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调整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BZ19-4油田单井产量和油藏采收率,开展了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储层构型剖析以及水平井完井方式研究。利用地震、岩心和测录井资料,在构型模式指导下,以垂向分期为重点,分层次对研究区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进行构型表征;依据构型特征,建立起水平井轨迹与填积层的配置关系模式,结合窄厚条带状砂体特点,进而优化完井方式。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可分为复合水道、单一水道和河道内部填积体3个构型层次;复合水道可靠地震资料识别,其宽度为400~1 100 m,厚度为10~40 m;单一水道层次通过组合模式分析及边界识别,得出其宽度为250~350 m,厚度为2~9 m;单一水道内部构型单元通过岩电特征研究及模式认知识别出填积体和填积层2个构型单元。采用水平井深穿透射孔方式完井能有效沟通浅水三角洲填积层上部与下伏的厚储层,为油井增加产量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子洲气田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洲气田上古生界是多套含气层段叠合发育区,山西组山2段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的储集砂体,石盒子组盒8段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砂体展布比较稳定,是子洲气田的主力气层。但各储层都表现出较强低孔、低渗和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必须进行压裂改造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气井的产能。通过多次的开发实践,子洲气田已形成了一套加砂压裂综合工艺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子洲气田低压气藏压裂工艺的研究优化及配套技术的完善,能够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提高气田的经济综合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喇8-182井区三类油层聚驱为例,研究了砂体沉积类型、储层参数、微构造等地质因素对聚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为骨架的砂体动用程度最高,以非主体席状砂为骨架的砂体动用程度最低;受储层参数影响,单层砂体厚度越大,渗透率越大,聚驱动用程度越高;受微构造类型影响,正向和斜面微构造类型油层的聚驱效果明显优于负向微构造。  相似文献   

18.
针对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单砂体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和岩性圈闭预测困难等问题,利用8 口井的岩心资料、226 个岩心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和386 口井的测井资料等,研究了储层单砂体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扶余油层的储层单砂体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多支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其控制的河口坝砂体呈密集的窄带状分布特征;垂向上,储层单砂体分布受控于沉积物供给量与垂向沉积演化特征,呈现“南北分异”和“垂向分段”特征。平面多支、垂向多层的分流河道砂体的相互叠置,造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储层砂体分布复杂多变的特征。扶余油层不同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叠置式、切叠式、迁移式和孤立式等4 种类型。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之间多为突变接触关系;多期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常呈“堆砌”叠置关系。以上认识可为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圈闭预测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砂体特征与储集层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库车坳陷目前已在侏罗系至第三系发现丰富的天然气 ,因此认识下侏罗统沉积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对该区天然气勘探极为重要。通过露头调查、取样测试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 ,该区下侏罗统自下而上为辫状三角洲、湖泊三角洲和较深湖沉积组合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 ,其次为河口坝。分析该期沉积砂体的时空叠置模式 ,按砂体成因可以划分为 9类砂体 ,其中辫状河道砂体 ,辫状分流河道砂体 ,类曲流河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砂体类型 ;按层序结构分有 5种砂体 ,而据砂体的形态可分为积木式和迷宫式 2种类型。砂体特征对储集层性质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粒径大小上 ,较粗粒级砂岩的储集层性质明显变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对该坳陷的储集层性质进行了评价 ,提出克 依构造带西段为致密储集层或裂缝性致密储集层分布区 ;东段为优质储集层分布区 ,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这一认识已被钻探结果所证实。图 5表 2参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