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根据油田开发需求,在喇嘛甸油田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引入了成因单砂体的概念并提出了基本研究思路.将成因单砂体作为储层描述的基本单位,结合建筑结构和沉积微相资料,将河流相成因单砂体分为河道滞留沉积砂体、边滩沉积砂体(曲流河)、心滩沉积砂体(辫状河)、天然堤砂体、决口扇砂体、决口水道砂体、河漫滩砂体、废弃河道砂体等8种成因类型.围绕河流相各类成因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岩相及测井相特征,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总体原则控制下,提出了如追溯对比法、流动特征一致性劈分法、“揭被子式”解剖等系列河流相成因单砂体解剖方法;根据地貌环境特征、主要控制因素、沉积方式类型、岩性特征、砂体剖面分布特征及测井相特征,制定了成因单砂体剖面电性特征图版;按河流相沉积体系制定了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平面相带模式图版.河流相成因单砂体解剖技术大大提高了研究区块精细油藏描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对河流类型进行沉积学分析,将河道体系分为单河道和多河道(或复合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和辫状河为单河道体系,而网状河和其他分支河归于多河道体系,单河道一般由细粒漫岸沉积所限定。在曲流河沉积相中,河道内除了河道深泓充填沉积和厚的点坝外,还可能出现反向点坝。在一个向上变细的曲流河层序中,主要由河槽充填沉积、沙坝沉积复合体和上部的漫岸细粒沉积组成。辫状河砂体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大型底形纵横分布,河道内的砂体至少可以划分为河心坝和河心滩2个砂体微相和多个非骨架相。网状河可以由辫状河、曲流河和顺直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或者说组成网状河的单河道可以是底负载河道、混合负载河道和悬移负载河道。末端扇、曲流河扇、辫状河扇乃至某些陆上三角洲体系等都可以纳入分支河体系,实际上在这种分支河体系中,河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河道类型已经由限定性河道转化为非限定性河道。可见分支河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跨越了不同的体系界限。由于不同河道砂体差别较大,河流沉积微相的精确表征还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 14 井区盒 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 14 井区盒 8 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 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 3 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 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对河流类型进行沉积学分析,将河道体系分为单河道和多河道(或复合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和辫状河为单河道体系,而网状河和其他分支河归于多河道体系,单河道一般由细粒漫岸沉积所限定。在曲流河沉积相中,河道内除了河道深泓充填沉积和厚的点坝外,还可能出现反向点坝。在一个向上变细的曲流河层序中,主要由河槽充填沉积、沙坝沉积复合体和上部的漫岸细粒沉积组成。辫状河砂体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大型底形纵横分布,河道内的砂体至少可以划分为河心坝和河心滩2个砂体微相和多个非骨架相。网状河可以由辫状河、曲流河和顺直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或者说组成网状河的单河道可以是底负载河道、混合负载河道和悬移负载河道。末端扇、曲流河扇、辫状河扇乃至某些陆上三角洲体系等都可以纳入分支河体系,实际上在这种分支河体系中,河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河道类型已经由限定性河道转化为非限定性河道。可见分支河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跨越了不同的体系界限。由于不同河道砂体差别较大,河流沉积微相的精确表征还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其连通模式.曲流河点砂坝内部一般由30~200个侧积体构成,单个侧积体厚度为1~3m,砂体上部4/5的厚度是不连通的,只有下部1/5的厚度是连通的;辫状河砂体内部呈冲刷充填结构,单个河道单元厚度为2~5m,由于河道快速频繁的摆动使多个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相互对接,形成了广泛连通的厚砂体.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动态特征的分析认为,辫状河砂体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均优于曲流河.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照片、分析化验资料、岩性岩相及组合特征、测井相应特征等分析,对澳洲F油田早二叠系T砂岩与P砂岩进行划分地层单元,确定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单井沉积学分析,总结辫状河-曲流河叠置体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并探讨这种叠加模式对于古气候、古构造和沉积物供给的指示意义。这种辫状河-曲流河叠置体的识别和认识对于陆相盆地河流相砂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特高含水后期,河道砂体内部夹层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5口小井距密闭取心检查井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预测分析方法,对曲流河河道、辫状河河道、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夹层进行了定量描述,对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部位及稳定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河道—曲流河河道—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的岩性呈泥砾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的变化趋势,夹层厚度呈明显变薄趋势;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厚度较小,厚度小于5 cm的夹层占总夹层数的65.5%;夹层的分布部位和倾角差异大,层内薄夹层多,测井资料无法识别的夹层占总夹层数的69.6%;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的稳定性较好,曲流河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稳定性最差.辫状河河道砂体剩余油主要受沉积韵律影响,曲流河河道砂体中的剩余油主要受侧积夹层控制,低弯曲分流河道发育水平稳定层理,削弱了油层内部流体因重力作用而导致的水淹程度差异,砂体内部水淹程度相对均匀,有利于驱油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取心井岩心的精细观察和描述,在戴南组一段和三垛组一段共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根据电测曲线、录井以及岩相组合的特点,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认为戴南组一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三垛组一段属于河流沉积体系,其中下亚段为辫状河,上亚段为曲流河。戴南组一段沉积期,曲塘次凹北部断阶带以及曲塘次凹南-东斜坡带、海北次凹南-西斜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格架。三垛组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辫状河河道和洪泛平原亚相沉积,河道内心滩砂体发育;上亚段沉积期演变为曲流河河道、堤岸和泛滥平原亚相沉积,河道凸岸一侧发育边滩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以及辫状河心滩、曲流河边滩砂体物性较好,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濮城油田东区开发层系主力油层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显示,2油组的1~10小层和3油组的1~4小层为曲流河沉积。3油组的5~8小层为辫状河沉积,9~11小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成因环境分析表明,曲流河砂体由点砂坝、废弃河道砂体、冲积扇和天然堤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叠置和交错形成。辫状河砂体有河道砂、心滩坝、河漫滩、三角洲前缘砂体有河口坝、远砂坝、滑塌水道沉积及前源席状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可划分出6个沉积层序和2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Ⅰ~Ⅳ,上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Ⅴ~Ⅵ。在6个沉积层序中,发育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并识别出湿地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滨湖、浅湖等沉积环境。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发育有南、北两个物源区,层序I,北物源充足,形成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Ⅱ~Ⅲ,湖盆扩张,北物源总体退却,形成了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层序Ⅳ~Ⅴ,受南物源控制形成小型曲流河三角洲;至层序Ⅵ,盆地急剧萎缩消亡,形成广布的曲流河沉积。昌吉凹陷及斜坡区的含煤地层,尤以层序Ⅲ湖侵泥岩最具生烃潜力,彩南及斜坡区层序Ⅲ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为主要储层,三台及北三台地区油气储层主要为层序Ⅱ,Ⅲ,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层序Ⅵ曲流河道砂坝。  相似文献   

12.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相储层的控藏作用。结果表明:①馆陶组作为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由早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晚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构成。②馆陶组发育网状河、辫状河和曲流河3种河流相类型,受不同体系域的影响,三者在纵向上不断演化,导致储层垂向相变以及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不同河流相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油藏特征,早期发育的网状河储层侧向上相互切割拼接,垂向上存在稳定的泥岩夹层,导致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连通性较差,形成岩性-构造油藏;中期发育的辫状河储层在侧向和垂向上往复切割、相互叠置,侧向与垂向连通性均较好,形成构造-层状油藏;晚期发育的曲流河储层受大套泥岩隔层阻隔,侧向及垂向连通性均较差,形成孤立的岩性油藏。以上认识可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下部发育特征明显、类型丰富的河道沉积,综合三维地震资料、岩心、测井、古生物、黏土矿物分析等地质资料,对河道特征进行定量研究,讨论了河道类型的演变规律、控制因素及其油气成藏意义。基于平面形态、发育规模、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分析,将明下段河道划分为5种类型:大型高弯度曲流河道、小型低弯度曲流河道、微型曲流河道、网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构造沉降速率和古气候变化是河道类型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构造沉降加速,河道由大型曲流河依次转化为小型曲流河、网状河。距今约8.5 Ma的东亚季风增强事件导致降雨量增加、物源供给增强,随着快速湖侵,研究区由网状河沉积环境转化为浅水三角洲,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河道间席状砂为主体的大型连片砂体。在该认识指导下,渤海油田首次在新近系发现大型连片砂体岩性圈闭,并成功发现垦利6-1亿吨级油田,开创了"大砂体岩性勘探"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召30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研究该区的储集砂体构型可为井距优化提供依据。为此,基于对该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层序界面、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等的综合研究成果,建立了该区盒8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此等时地层格架内开展了储集砂体的构型分析。结论认为:1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格架内的砂体构型揭示了不同类型河流砂体的叠加样式及分布规律,辫状河砂体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上升初期,砂体切割和相互叠置程度高,砂体连通性好;而曲流河砂体则发育于基准面下降期,砂体多呈叠加—独立型,砂体连通性差。2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格架内的砂体构型定量刻画了不同类型河流单河道和河道带的砂体规模,曲流河单河道砂体最小宽度仅11.42m,最大宽度达145.22m,平均宽度为42.7m;河道带最小宽度仅87.04m,最大宽度达1 135.58m,平均宽度为330.68m;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最小宽度仅46.40m,最大宽度达494.89m,平均宽度为208.36m;河道带最小宽度仅109.76m,最大宽度达8 807.3m,平均宽度为2 244.12m。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模式,在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区岩心及测井资料的详细描述,在河流成因岩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并且通过对馆陶组地层垂向沉积微相、河道堆叠样式和河道宽厚比等的变化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类型的河流,并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河型转换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准面变化、物源供给及古气候3个因素控制着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过程。受到基准面的逐渐升高、物源供给能力的减弱及古气候环境变的干热等因素的影响,馆陶组沉积逐渐由辫状河体系向曲流河转换,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河型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开展春光探区沉积相研究,确定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等4种沉积体系。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结合春光探区各层系古地貌特征研究,认为古地貌控制了各层系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春光探区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了各层系有利沉积相带。结合春光探区油气成藏特征,最终确定了新近系沙湾组一段的冲积扇沟谷砂体、沙湾组河道砂体侧缘尖灭带、古近系滩坝砂体和白垩系扇三角洲地层超覆/剥蚀带是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7.
河流相沉积中的准层序——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在详细分析了曲流河、辫状河沉积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中初步建立了3种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其中,在曲流河沉积中发育2种准层序模式,其一为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表现为与河道水体逐渐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下河道(滞留沉积)-边滩-水面之上的天然堤、泛滥平原的相序组合;其二为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交替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辫状河准层序大多表现为粒级向上变细、与河道水体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面之下河道(滞留沉积)-心滩-水面之上的漫滩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而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不发育。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是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也是与湖(海)盆准层序边界湖泛面或者海泛面在陆上所相对应的界面,但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更与海相沉积中海侵滞留沉积物而非暗色泥岩的准层序界面特征相近似。在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或决口河道沉积中,准层序界面为暴露过泥岩与上部洪水期的暗色泥岩间的界面。在建立了河流相准层序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四川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地层,进行了准层序在垂向相序叠加样式与时空演化关系的分析,并探讨了河流相准层序中非均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新近系沙湾组有大型缓斜坡沉积背景,具有良好勘探前景。以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沉积层序及油气藏分析,明确了沙湾组一段沉积特征:基准面上升早期,辫状河砂体连片发育,其侧翼方向与冲积扇切割接触;上升晚期泛滥平原分隔冲积扇及曲流河体系;下降旋回冲积扇与辫状河重新大面积发育,垂向上表现出退积、洪泛泥岩及进积的旋回特征。进一步总结得到大型斜坡区冲积-河流体系相关的岩性油气藏发育条件:①基准面旋回变化造成沉积分异是岩性圈闭发育的物质基础:上升早期形成规模型冲积扇辫流砂坝岩性圈闭,上升晚期形成曲流砂坝岩性圈闭;②基准面上升晚期洪泛 泥岩层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顶板条件;③不整合面及其相关渗透层是辫流砂坝岩性油气藏形成的疏导条件,断裂与渗透性辫状河砂体合理配置是曲流砂坝岩性油气藏形成的疏导条件。在基准面上升旋回中,冲积扇辫流砂坝及曲流砂坝岩性圈闭与顶板和疏导条件合理匹配,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砂岩含量的变化及钻井、测井特征、地震反射等标志,总结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相标志。指出,三工河组沉积时期砂体沉积微相的发育与分布主要受北东和北西方向物源体系的控制;由于不同沉积时期基准面与A/S比值的动态变化、物源体系特征及古地貌形态等的差异,导致了研究区东、西部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特征的差异;垂向上,沉积作用经历了由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一曲流河三角洲一湖相的变化,其中三工河组中、晚期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和水下分支水道砂体是最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