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不同风险程度鉴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4例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总结其CT和MRI表现特征与病理恶性分级间的关系。结果:54例GISTs 35例发生于胃(65%)、小肠13例(24%)、贲门和直肠各1例、其余4例来源与腹腔或腹膜后;43例肿瘤呈类圆形或分叶状,11例呈不规则形;肿瘤最大径5 cm 25例,5~10 cm 19例,10 cm 10例。本组病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96%。结论:CT和MRI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8例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资料,并给予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CT表现及病理情况,分析CT检验的临床价值。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胃肠道、肠系膜及网膜。出现为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肿瘤,伴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并有胃肠道起搏细胞Cajal细胞的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差异较大,形态学、遗传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的关系。方法此项研究对象为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经过手术、病理等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共计50例,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评估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等和病理危险程度分级关系。结果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部18例,胃肠道外5例,肠道27例;病理分级中低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8例,重度危险35例。不同危险程度肿瘤出现的位置和强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生长方式、形态、转移情况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有特性,和病理危险程度分级密不可分,对治疗、确定预后等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18例病例均是通过内镜或手术取活检,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GIST。结果其中密度均匀者7例;所有肿瘤瘤体内均未见钙化影;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者4例,14例呈不均匀强化,5例伴有囊性变。结论 MSCT是诊断GIST的重要的方法,并可通过增强扫描了解内部血供情况,对术前指导GIST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MRI技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价值。方法选择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CT检查,观察组行MRI检查,比较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胃肠道间质瘤病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胃肠道间质瘤疾病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证实结果的符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MRI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对其CT表现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为肿瘤单发,1例为食管,6例为胃,11例为小肠,5例为结肠,4例为肠系膜,1例来源不明;2例患者为肿瘤多发,1例为回结肠系膜与食管,1例为网膜与回结肠系膜,对其横结肠造成累及;2例存在钙化;肿瘤内低密度区不存在强化的情况;16例患者肿瘤边界较为清晰,14例患者肿瘤边界全部或部分不清;肿瘤大标本实质部分切面为鱼肉状、灰白色,质脆,可见坏死囊性变、出血等;临床病理诊断,20例为恶性,6例为潜在恶性,4例为阳性。结论 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应用,其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并通过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手术及联合伊马替尼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诊断结果,总结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胃肠道肿瘤生长部位最为多见的是胃部16例,其余空回肠4例,直肠4例,十二指肠5例,结肠6例。但经内窥镜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误诊14例,其中1例空回肠,2例直肠,2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7例胃部。本组患者经CT检查显示,最为特征性的表现为胃肠道壁不同程度增厚,或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内外胃肠腔分别突出,又或者同时突出。在14例误诊患者中,证实为恶性肿瘤直接侵犯结肠肝曲或者胃部的患者2例,在CT检查下也表现为密度混杂,边界模糊不清,强化并可观察到囊变、坏死。结论:CT扫描诊断胃肠道肿瘤也存在一定的误诊情况,在进行CT检查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误诊率尽可能降低至最低,必要时应联合其他辅助手段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探讨多排螺旋CT在进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活动中的实际效果以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发现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多排螺旋CT平扫,并对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出现肿瘤的患者大都表现为单发,其中12例发生在胃部、3例发生在食道、3例发生在小肠、2例发生在十二指肠、3例发生在2结肠,其余的5例发生在患者胃肠道之外。患者的CT平扫表现为腔内外密度稍低的软组织肿块,其边界较为清晰,形状为圆形、类圆形。良性的GIST密度和强化相对均匀,恶性者密度以及强化则不够均匀。对于患者CT征象包括肿块的大小、位置、密度、形状以及强化程度与病症的恶性或者良性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的数据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能够更加清晰地对肿块数量、大小、位置、边缘、形状、强化特点以及内部密度进行显示,对于提升患者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以及检出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活动中对其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CT检查与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对比患者CT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计算CT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同时,总结患者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扫描检出单发性子宫肌瘤12例(24.00%)、多发性子宫肌瘤38例(76.00%)、肌壁间肌瘤45个(59.21%)、浆膜下肌瘤18个(23.68%)、黏膜下肌瘤12个(15.79%)、子宫颈肌瘤2个(2.63%)。在多发和单发子宫肌瘤方面,CT与手术病理诊断完全相符,但CT诊断中有2个子宫肌瘤直径≤1 cm漏诊,CT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44%(76/78)。影像学特征:CT扫描可见患者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弥漫性增大为主,呈分叶状;瘤体边缘光滑完整,低于或等于子宫肌层密度,肌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低密度假包膜。结论子宫肌瘤的CT影像学特征显著,CT检查对各类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子宫肌瘤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胸部CT体检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对其胸部CT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28例,腺癌23例,多发性腺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单纯癌1例;CT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4%,患者有典型CT表现。结论胸部螺旋CT检查可看到清晰的乳腺癌形态学特征,增强扫描可见典型的强化特征,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及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108例胃间质瘤患者有关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腹胀、腹痛、腹部包块及血便等都是临床胃间质瘤患者的主要表现,术中发现患者肿瘤部位主要分布,14例患者位于贲门(占12.96%)、52例患者位于胃底(占48.15%)、27例患者位于胃体(占25%)、15例患者位于幽门(占13.89%)。在内镜下患者肿瘤都采用剥除或实施切除手术,术后经免疫组化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确诊。患者危险程度为极低的有29例患者(占26.85%)、低危的有31例患者(占28.70%)、中危的有22例患者(占20.37%)、高危的有26例患者(占24.08%)。结论胃间质瘤患者在临床中不具有特异性表现,主要采取手术方法对肿瘤切除的治疗方法,伊马替尼能够使高危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手术病理检查。统计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肝血管瘤患者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结果: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经临床病理检查为肝血管瘤患者共40例,其他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5例,其他49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84/102);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6例,其他50例,诊断准确率为84.31(86/10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9.03%;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80.6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在动脉期检出病灶30例,其中14例病灶均匀强化,1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表现不规则形或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强CT联合~(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计算机层析成像~(18)F-2-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评估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分期和静脉癌栓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68例RCCC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18)F-FDG PET/CT、增强CT及增强CT联合~(18)F-FDG PET/CT(简称联合检查)进行检查,记录并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静脉癌栓的检出率及原发肿瘤TNM分期的评估结果。结果联合检查对RCCC合并静脉癌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增强CT和~(18)F-FDG PET/CT检查(P<0.05)。三种检查方式对肿瘤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联合检查>~(18)F-FDG PET/CT>增强CT,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检查与~(18)F-FDG PET/CT对T0—T1分期的诊断准确率>90.00%,对T2—T4分期的诊断准确率<90%。三种检查方式对肿瘤NM分期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联合检查>~(18)F-FDG PET/CT>增强CT,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增强CT联合~(18)F-FDG PET/CT能够显著提高对RCCC转移情况、肿瘤分期及静脉癌栓分级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消化道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予以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7月本医院治疗的10例消化道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病理大体巨检结果 :直径均值4cm,不具有包膜,周界较清楚4例,周界欠清楚6例。累及黏膜表面和浆膜下层2例,累及黏膜下层和肌层之内2例,累及肌层6例。肿瘤切面实性,质地较韧。镜检结果 :瘤细胞为长梭形,小束状,大多编织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 :vimentin及S-100阳性(+),1例少数瘤细胞CD34(+),5例PAS及Masson(-)。结论消化道神经鞘瘤存在一定临床病理特征,需依据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MRI和CT诊断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主要分析了2015年3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且病理证实的22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MRI和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颈静脉孔12例偏心性增大、10例均匀性增大,颈静脉孔2例呈不规则形增大、7例呈圆形增大、13例呈椭圆形增大;经CT显示16例骨质吸收性破坏、6例浸润性破坏;CT检出的10例神经鞘瘤,MRI检查有9例。结论对于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来说,应用MRI和CT进行诊断各有优势,联合诊断快了互补缺点,进而提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张顺 《医药前沿》2022,(6):61-63
目的:探讨CT与上消化道造影在胃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经本院收治高度疑似胃部肿瘤患者150例,均实施CT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124例患有胃部肿瘤,26例非胃部肿瘤,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123例检出患有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0年7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5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T增强延时扫描。分析CT影像表现并比较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结果 53例患者CT增强延时扫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其中原发性肝癌23例,肝脏转移性肿瘤15例,肝血管瘤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诊断准确率96.36%,与病理诊断准确率(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肝脏肿瘤,其安全性好,诊断准确率高,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诊断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确诊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确诊前给予CT对病情进行诊断,将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T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的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患者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46例,肾上腺无功能瘤7例,无功能嗜络细胞瘤4例及转移率3例。所有患者均完成CT检查,最终确诊58例,诊断符合率为96.67%,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CT诊断的方法,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进行诊断,可以确切地了解病变形态、边界清晰度、发病部位等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2013年已确诊的212例GIST和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GIST患者以低度危险和高度危险为主,EGIST患者以高度危险为主。CD117检测阳性率为99.06%,DOG-1阳性率为97.17%,联合检测CD117、DOG-1共同阳性率为96.23%。结论 GIST较EGIST多见,EGIST恶性程度更高,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