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13-2314
目的:探讨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脑室感染的易患因素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脑室感染13例,发生率为10.83%,均采用脑室内万古霉素灌洗并持续引流治疗及全身合理应用抗生素,收到了良好效果。结论:万古霉素脑室内灌洗持续引流是治疗脑室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术后脑室感染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35例的临床治疗,35例确诊脑室感染后采取静脉+鞘内+脑室等多途径抗生素应用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治愈32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8.6%。结论:静脉十鞘内+脑室等多途径抗生素应用治疗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脑室炎的易发因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后脑室炎20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明确诊断后,经全身用药加用双侧脑室置管抗生素脑室内灌洗持续引流治疗,治愈13例,死亡6例,放弃者1例.结论:严格无菌操作是减少手术后脑室感染的基础,及时明确诊断、全身大剂量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脑室抗生素双管持续引流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神经外科术后并发脑室炎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脑室炎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后脑室炎23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明确诊断后,经全身用药加用双侧脑室置管抗生素脑室内灌洗持续引流治疗,治愈17例,死亡6例,放弃者1例.结论 严格无菌操作是减少手术后脑室感染的基础,全身大剂量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脑室双管持续冲洗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颅内感染较为多见,本组治疗颅内感染23例,不论是原发性感染,还是医源性感染,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行脑脊液置换极为重要。目前虽然开展脑脊液置换方法较多,但脑室系统冲洗治疗颅内感染报道甚少,本组自1989年始采用上述方式治疗颅内感染,疗效显著,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脑室出血外引流术后并发感染和脑积水,在治疗上较为棘手,且预后不良。文中分析脑室出血外引流术后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 5例患者均有2次以上手术史,1例为1次开颅术和1次脑室外引流术,另4例均有3次脑室外引流手术史,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4例患者经脑室和腰大池引流、抗炎支持等治疗后感染控制,出现脑积水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均有好转,另1例感染未能控制死亡。结论反复多次脑室外引流是感染的原因之一,正确使用抗生素、充分的外引流和营养支持是十分关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行脑室外引流术后严重脑室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8例脑外伤后行脑室外引流术后严重脑室炎患者,行双侧侧脑室穿刺,一侧用敏感抗生素慢速滴注冲洗,另一侧置管引流治疗,并且给予亚低温和高氧液及全身支持对症等治疗。结果治疗14d后各患者体温和脑脊液均恢复正常,伤后半年随访,根据GOS预后评分,持续植物状态1例,中残3例,恢复良好4例。结论脑外伤后行脑室外引流术后严重脑室炎患者采用敏感抗生素冲洗侧脑室、亚低温、高氧液及全身支持对症等治疗,可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外科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脑积水患者VPS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除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外, 12例拔除分流管,其中8例行脑室外引流术,4例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射稀释的抗生素;另6例未拔除分流管,分流泵内注入抗生素.18例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VPS术后颅内感染重在预防,分流泵内注入稀释的抗生素是控制分流术后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侧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鞘内注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75例(治疗组),将其治疗效果与以前单侧引流75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治疗的75例病人的脑室通畅时间,意识转清时间,脑脊液转清时间与单侧引流组对比,时间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双侧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鞘内注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王立江  狄树亭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7):408-408,418
目的 :探讨脑室穿刺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方法、疗效及转归。 方法 :本组 2 0例脑室内出血患者 ,采用单侧或双侧脑室额角穿刺脑脊液外引流 ,配合脑室内注射尿激酶 ,必要时行脑脊液置换或椎管内注药治疗。 结果 :采用Greab氏分级方法 :评分在 1~ 4分 6例患者出院时ADL分级为Ⅰ~Ⅱ级 ;4~ 8分 11例患者出院时ADL分级为Ⅱ~Ⅴ级 ;8~ 12分 3例患者中 1例出院时ADL分级为Ⅴ级 ,2例患者死亡。结论 :脑室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 ,创伤小 ,应激反应少 ,对治疗原发病、减轻脑水肿、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重型全脑室铸型出血的患者采用幕上幕下联合开颅治疗,观察其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重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26例,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13例患者。治疗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幕上幕下联合开颅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脑干及丘脑下部的压迫改善情况,脑室循环梗阻解除情况、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幕上幕下联合开颅治疗重型全脑室铸型出血,临床效果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CT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37例。对其CT、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了分析。CT脑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较好辅助检查手段。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并非均有凶险的临床征象,也不完全是致命的,本组住院死亡率为24%。预后与原发血肿量、中线移位情况、破入脑室部位及发病初期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颅脑降温仪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02年1月~2003年4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颅脑降温仪治疗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与26例采用传统冰袋降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颅脑降温仪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体温下降情况、颅内压控制、昏迷时间、病死率、并发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颅脑降温仪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地缩短昏迷时间、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病络"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病机,中医神经信息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利用脑功能成像、神经电生理学等西医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可视性依据的研究。脏腑功能失常使脑部络脉病变引起脑神功能改变,在机体未出现形质异常阶段可能是"病脑气络"阶段。中医神经信息学以肝气郁结证为切入点,为"病脑气络"病机找到了客观可视性的证据,为进一步探索疾病的早期干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病例报告 ]采用单纯血肿穿刺引流、单纯一侧或双侧侧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穿刺加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 5 1例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 ,术后用尿激酶及腰椎穿刺放脑脊液 .治疗结果 ,显著进步 33例 (6 4% ) ,进步 7例 (14% ) ,无明显进步或恶化 4例 (8% ) ,死亡 7例 (14% ) ,总有效率为 78% .[讨论 ]微创钻颅血肿穿刺、脑室穿刺溶血引流结合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方法简单、实用、疗效确切 .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观察了侧脑室内注射纳洛酮(NLX)对家兔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影响。结果表明NLX对刺激减压神经引起的降压反射及夹闭颈总动脉引起的升压反射均起加强作用,本实验还是观察到NLX对吗啡减弱降压反应的翻转作用,NLX是吗啡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故本实验证明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对压力感受性反射均起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医学的认知,脑具有感觉、思维、记忆、调控躯体及内脏活动等功能,为人体神机之主。然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提出"心主神明",现学界多认为其为哲学模式思维推演下的结果。本团队通过梳理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位置、组织特征以及主司神明的功能已有清晰的认识,而部分篇章之所以将神归属于心,是源于古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气血的充盈及通畅与否对脑功能影响较大,基于解剖学心主血脉的认识,即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血是否通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将神配属于心,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的理论基础。客观阐释"心主神明"的临床内涵,对于治疗"神"的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的中医辩证分型与CT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中医辩证分型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求正确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根据中医临床辩证分型,将急性脑梗塞分为中经络证和中脏腑证,总结出18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辩证分型与CT表现的规律。结果中经络证以腔隙性脑梗塞为主,中脏腑以大面积梗塞为主,两证的CT表现存在显著差异(χ2=68.23,p<0.005)。结论急性脑梗塞中医辩证分型与CT表现有密切相关性,对脑梗塞患者及时行CT检查有利于正确诊断和辩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与脑梗塞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病灶特征及鉴别方法。方法:分析临床确诊的MS228例及脑梗塞162例的脑部MRI病灶的大小、数量、分布和形态。结果:在MS长轴5~15mm的病灶为多,在脑梗塞25mm以上的病灶占多数。MS与脑梗塞组,有4个以上病灶的例数分别为91%、87%,两组无差异。卵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光滑、高信号强度均匀一致病灶,与侧脑室相连接病灶,长轴与侧脑室壁相垂直病灶、胼底体病灶,脑干及小脑病灶等项目,在MS远多于脑梗塞组。然而,长轴平行于侧脑室病灶、主要分布于大脑灰质的病灶(占全病灶面积为50%以上),在脑梗塞多于MS,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4个以上长轴5~15mm的多发性小灶性病灶,边缘清晰、光滑、信号均匀一致病灶,与侧脑室壁相垂直病灶,卵圆形病灶,胼底体、脑干、小脑病灶为MS的MRI病灶特征;长轴平行于侧脑室的病灶及主要分布于大脑灰质的病灶为脑梗塞MRI病灶特征。  相似文献   

20.
侧脑室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特点。方法:收治侧脑室脑膜瘤22例,女性13例,男性9例,占同期脑膜瘤的0.74%,其中2例为巨大型(瘤质量418,421g)。结果:全部行显微手术全切除,无死亡,预后好。结论:应用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脑膜瘤,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