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针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得气针感与不同组织结构(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关系的相关研究,认为得气针感是穴区多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产物,主要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而医者手下的得气感,即滞针感可能是运针过程中引起的穴区肌肉收缩所致。通过系统梳理,提出了基于不同穴区组织结构及其脑功能响应系统探讨不同运针手法在产生得气针感中的作用的研究新思路,以期为阐明得气针感的科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经穴皮肤下电阻抗的变化探索不同针刺手法对穴位特异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受试者,应用单穴电特性数据分析系统,以绝缘针为探针,分别采用针刺留针、针刺补法、针刺泻法3种手法,留针20min,通过实时动态检测足三里穴皮肤下电阻抗的方法,观察不同针刺手法对针刺手法前、中、后的影响。结果:(1)针刺手法操作过程中经穴皮下电阻抗变化情况:行针刺泻法过程中经穴皮肤下电阻抗显著高于行针刺补法(P0.05),行针刺补法显著高于留针法(P0.05),即R针刺泻法R针刺补法R留针法;(2)3种不同针刺手法操作前后比较:留针法、针刺补法、针刺泻法手法后均可以显著降低经穴皮肤下电阻抗(均P0.01),电阻抗值分别下降约11.44、11.15、11.12kΩ。结论:针刺手法可以对穴位皮肤下电阻抗值产生显著性改变,而且与针刺手法的种类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刺激左右"天枢"穴的全层、毛发层、皮肤层、肌肉层、腹壁层和腹膜下组织层是否产生不同的结肠肠内压效应。方法:SD大鼠分成全层针刺组、刷毛组、皮肤层针刺组、肌肉针刺组、腹膜针刺组、腹膜下组织针刺组,每组8只。对各组大鼠双侧"天枢"穴分别进行不同深度干预,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系统记录大鼠近端结肠在干预前、中、后各1min的近端结肠肠内压。结果:与刺激前比较,针刺"天枢"穴区全层组织可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刷毛可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P0.05),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层、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可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刷毛组对近端结肠的肠内压升高作用在针后1 min即消失,恢复至针前水平,而各针刺组对近端结肠肠内压的抑制效应在针后1min大多未恢复至针前水平,与同侧刷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针刺左、右侧"天枢"穴区对近端结肠的肠内压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天枢"穴区每一层组织都参与了对近端结肠肠内压的调节,各组大鼠左、右侧针刺对近端结肠的肠内压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5只正常实验大鼠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灌流后取下"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制成20μm厚组织切片,经CGR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用鬼笔环肽和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进行组织化学复染,再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以及DAPI标记的细胞核在这3个穴区的分布情况。结果:在"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组织中看到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主要集中在血管样结构周围,其数量和长度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01)。微细血管样结构在这3个穴区的分布也有依次减少的趋势。结论: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是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成分,其数量从肢体远端穴区到近端穴区依次减少。这一形态学结果提示针刺肢体远端的穴位可能获得更强的针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高频肌骨超声技术实时动态观察针刺人体足三里穴"得气"的过程,对针刺"得气"时针体所触及的经穴局部组织结构特征及周围组织进行相关性研究,为临床和教学提供针刺"得气"现象的客观证据。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60名(男、女各30名),针刺双侧足三里穴至"得气"状态,在肌骨超声技术实时、动态观察下,记录最强"得气"感时针尖与皮肤表面、胫骨的距离,在各解剖层次位置分布特点以及受性别、左右侧的影响。结果:针刺60名受试者双侧足三里穴共120个穴位点,肌骨超声图像显示"得气"最强时针尖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为(25.32±5.82)mm,与胫骨的距离为(5.45±0.55)mm;针尖所处局部组织结构层次主要分布为:胫骨前肌肌层靠近深筋膜处46个,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相交处筋膜上62个,共108个穴点(108/120,90%);针尖位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相交处筋膜上或胫骨前肌肌层靠近筋膜处获得最强"得气"感,其中52个为男性,56个为女性,53个属左侧经穴,55个属右侧经穴。结论:当针尖位于肌筋膜旁及筋膜集中处"得气"感最强,提示针刺足三里穴"得气"的主要组织结构是肌筋膜,这种相关性与性别、部位(左右侧)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 自76年以来,我们应用长针透穴针刺治疗顽固神经性呕吐26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针刺方法:用5寸长毫针从下脘穴刺入皮肤,沿皮下向上经建里、中脘、上脘直透到巨阙穴,得气后轻轻向下拉针(病人有下坠样针感,但不退针)10分钟后开始留针,待针感消失后拔针。同时配足三里、内关。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3种基本操作手法(提插、捻转、提插捻转复合手法)对家兔穴区组织造成损伤形态计量学影响。[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入提插组,捻转组,提插捻转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对家兔足三里穴分别施3种操作手法,每日操作1次,行针时间1 min,共10次。计数穴区炎细胞数量;观察组织苏木精-伊红素(HE)染色和Masson染色后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3组针刺组炎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提插组神经损伤最轻,捻转组和提插捻转组出现的神经损伤较重。[结论]在不影响针感的前提下,在有神经干分布的穴位上针刺操作时采用单一提插法,可以减轻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人群足三里穴针刺得气现象的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和针灸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527例健康大学生进行体质分析及中医体质分型,并观察受试者左侧足三里穴的针刺感觉,对各体质间的针感性质及强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感觉以酸、麻、重、胀、钝痛和循经感传等为主,受试者感受最多的是"胀"感,占90.3%,其次是"酸"感,占45.9%;除循经感传外,其他5种针感在各体质人群中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感传在平和质人群中的出现率比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及气郁质出现率高(P0.05)。在平和质人群中体会到的"酸"感强度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人群更大(P0.05),而"胀"感强度仅在平和质和阳虚质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循经感传外,酸、麻、重、胀、钝痛5种针感在9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中出现的频次没有差异性和特异性。受试者感受到的酸感强度可能是针刺时产生镇痛的原因,提示针刺效应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针刺时需因人施术、因人施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及穴区胶原与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放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手针足三里组、手针+色甘酸钠组(穴区肥大细胞拮抗)、手针+胶原酶组(穴区胶原纤维溶解),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分离左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干,手针提插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min,记录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神经束诱发放电信号。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与对照组、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相比,手针足三里组诱发的坐骨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P<0.01);同时手针足三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穴位区注射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减弱;穴位区注射胶原酶阻断针刺应力在穴位组织中传输,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样,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也减弱。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足三里”穴肥大细胞影响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 肥大细胞为神经激素细胞,其颗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针刺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足三里”穴区肥大细胞的分布和当针刺时肥大细胞的变化,为揭示肥大细胞在针刺过程中起何种作用提供形态为基础。方法本实验采用正常健康雄性大白鼠17只。平均体重为380克。观察两侧“足三里”穴共计34个穴区。实验分为两组:(1)对照组:采用正常大鼠,在1%戊巴比妥钠轻度麻醉下,为了保持穴区皮肤组织不受移动和牵拉,经断头后,取下两侧后肢,固定24小  相似文献   

12.
针感“得气”与胃电图相关的实验观察(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针刺对胃电图的影响已见报导,但囿于电针或手针刺激引起胃电波幅升高或降低的双相反应,未见有针感得气对胃电图影响的资料记载。我们广西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于1981年胃电实验中,根据祖国医学“气至而有效”的传统观点,观察了1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足三里穴针刺后,针感得气对胃电图的影响,从而为祖国医学“气至病所”建立了客观指标。实验结果:(1)17例患者针刺前静卧胃电图为每分钟3次左右,波幅平均为60.92±9.08μv的慢电位,波形不太规则;(2)足三里穴针刺后大部分患者均有一种局部酸、胀、麻、沉重的感觉,施针者针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4.
Wang XL  Fang JL  Zhou KH  Wang Y  Ho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ao T  Liu BY  Zhu B 《中国针灸》2011,31(10):905-909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 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 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 36 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 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 36 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 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 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穴位是针刺信息的始发部位,某些穴位处皮内有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me,AChE)阳性神经,这类神经末梢的多少和种类与穴位对刺激的反应性有一定关系。“足三里”穴区主要为腓深神经分布。有实验证明切断腓神经可使“足三里”针刺镇痛效应消失,说明腓神经是“足三里”针刺效应的主要传入路径。本研究对腓深神经中 AChE 阳性纤维来源的追踪,旨在为“足三里”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基础。材料与方法1 动物 SD 大鼠10只,体重200~260g,雌雄不拘,南京动物供应中心提供。分为2组:第一组8只,第二组2只。2 实验方法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下,在“足三里”穴区作长约1.5cm 切口,分离暴露腓深神经,在15min 内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合谷穴与足三里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即时效应。方法对9例健康志愿者采用针刺合谷、足三里及非经非穴,实时观察受试者脑磁图的动态变化。结果针刺合谷、足三里和非经非穴对照点脑磁图变化有差异。结论脑磁图检测对合谷穴与足三里穴的循经感传研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两穴针刺对脑部影响区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清素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特定细胞上的表达,探讨腧穴之间组织学上的差异。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选取其后肢"内庭""足三里"和"伏兔"为代表穴区。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每个穴区局部组织进行染色,所选用的抗体和生物学标记物包括血清素、鬼笔环肽、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的穴区组织进行观察,并分析血清素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血清素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穴区的真皮和皮下组织,在真皮浅层接近表皮的部位呈扁平或不规则形,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而且集中分布在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周围,在CGRP阳性神经纤维周围亦有大量分布。血清素阳性细胞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 01)。结论:皮肤血清素阳性细胞是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成分,而且依穴区所在部位的不同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提示针刺对血清素发挥调节作用的强弱可能与选取腧穴所在部位血清素阳性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石冬一  姜宇晴  王哲  张威  任路  马贤德 《辽宁中医杂志》2022,(2):182-186+226-227
目的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手段,观察眼周穴区、非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分布规律;通过检测血清及眼周皮肤组织中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探讨针刺对大鼠眼周穴区、非穴区皮下肥大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针刺穴区组,针刺非穴区组,每组10只。3组大鼠穴区与非穴区位置进行自身配对。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针刺穴区组和针刺非穴区组大鼠每8 h进行1次眼针干预,共计干预3次。末次针刺后2 h,各组大鼠麻醉状态下,经腹主动脉采集全血,并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以大鼠眼球为中心,环切眶内距离睑缘1~3 mm范围的皮肤组织,同时环切眶外区域距离睑缘4~6 mm范围的皮肤组织,两区域皮肤组织均等分两份,一份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另一份制备组织匀浆备用。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两区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及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结果 各组大鼠皮...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大鼠"足三里"穴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大鼠"足三里"穴与非经非穴处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及针刺对该表达的影响,探讨缝隙连接蛋白与穴位的可能关系.方法: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非针刺组、针刺组,每组10只;应用荧光双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足三里"穴、非经非穴处皮肤组织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皮肤组织中Cx43主要在上皮细胞胞浆、胞膜上表达,包括皮肤表皮和部分毛囊等上皮角质形成细胞;非针刺组中穴位处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经非穴处(P<0.01),针刺组中穴位针刺后Cx43表达显著增加,与非针刺组中穴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可能是穴位的主要组成成分,且针刺能明显增加缝隙连接蛋白在穴位处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Fang JL  Wang XL  Wang Y  Hong Y  Liu HS  Liu J  Wang L  Xue C  Zhou KH  Song M  Liu BY  Zhu B 《针刺研究》2012,37(1):46-52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Hz,3次30s,间隔1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时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在电针电流无显著性差异条件下,电针足三里穴较关元穴诱导出了更强的胀满感及麻木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相似的前下扣带回-额叶内侧回网络的显著负激活效应,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态脑功能默认功能模式,于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短程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足三里穴较关元穴产生了更强的短程脑功能网络连接。结论:针刺足三里、关元穴具有显著相似的对脑边缘叶-额叶内侧皮层脑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小的差异,体现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