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对小高层建筑的地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着重研究了循环介质流量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并对系统连续运行时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机组和系统能效比分别能保持在4.5和4.1,通过监测计算出热水的平均耗电量约为10kW.h/t;最后对电锅炉,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3种系统作了经济性分析,得出地源热泵热水系统节能效果明显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林俊  刘景升  胡映宁  汤宏群 《流体机械》2012,40(2):68-71,62
简单介绍了某医疗建筑的能耗情况和医院的工程概况,并对本医院的供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和性能研究,包括对机组冷冻水的进/出温度的测试、土壤换热器吸热效率的测试、机组的能效测试等,并分析冷冻水的进/出温度、流量及其他因素对系统能耗产生影响情况,并得出系统冷冻水流量在4.3~4.8kg/s范围内为最佳流量段,此时土壤换热器的吸热效率较高,土壤换热器单位管长换热量在35.5W/m左右,机组的能效比值达4.0及以上,系统的能效比达3.7及以上;最后对本系统进行了节能计算及效益分析,可看出此系统节能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3.
凌晨  刘刚  郁庆庆 《流体机械》2012,40(2):72-75
以东华大学图书馆土壤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冬季供热工况的运行特性进行测试,得到了系统的热泵机组制热能效比、综合性能以及输送系数逐时变化情况,数据分析表明,该系统运行情况效果良好,为周边相近地区土壤源热泵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某多功能大楼为例,介绍了应用于夏热冬暖地区多功能建筑中的地源热泵-冷却塔空调热水联供系统,并通过实验对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与常规电锅炉、燃煤锅炉、太阳能+电锅炉及空气源热泵的能耗进行比较,体现了地源热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节能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能源紧缺及热泵热水器的发展现状,搭建了循环加热污水源热泵热水器实验台,维持蒸发侧污水源进水温度、冷凝侧和蒸发侧水流量恒定,测量记录保温水箱水温从15℃升高到55℃过程中的加热区间能耗、进出水温差、压缩机吸排气压力、电功率等参数。数据分析得出,系统平均能效比达到3.73,具有较好的节能性。  相似文献   

6.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利用电能驱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将低品位热源(空气)中的热量转移到被加热的水中以制取热水。空气源热泵制热能效比远高于传统电力设备,其原理与冰箱制冷类似。对热泵热水器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7.
雷宇  朱娜  彭波  彭力  胡平放  雷飞 《流体机械》2015,(2):75-79,12
相变蓄冷技术和地源热泵技术的结合既能实现节能,又能实现电力上的移峰填谷。本文介绍了武汉某办公楼地源热泵系统+相变蓄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并对不同蓄冷比率下的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地源热泵与相变蓄冷的联合运行模式及最佳蓄冷率。  相似文献   

8.
林雪峰 《机电信息》2007,(13):61-61
深蓝超低温单元式冷热风型地源热泵的开发成功,使地源热泵的应用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常规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冬季采用15℃的地下水作为空调系统的热源,性能稳定、能效比高、系统运行成本低。但是,地下水的开采专业性强,风险大,很多地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使地源热泵的应用与推广受到了较大限制。而地面水由于冬季水温低,很难在单元式地源热泵系统中应用,深蓝超低温单元式地源热泵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9.
空气源热泵可以通过运用较低的能耗,将空气中低品位热能转化提供给高温热源,而空气作为低温热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对环境的影响小,是目前非常受欢迎的节能装置。但是在一些冬季温度过低与夏季温度过高的地区,空气源热泵也存在着启动困难与能耗增加的问题。在本文根据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对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节能性进行介绍,再对极端温度天气空气源热泵系统工作效率下降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王维想  李婷  马林 《机电信息》2011,(27):90-91
主要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的节能潜力进行研究,分析其运行管理中易发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运行管理节能措施,从而为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运行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基于液压方式能量回收的扭矩平衡游梁式抽油机是将液压能回收系统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相结合,将平衡原理归入功率回收来进行考虑,把游梁式抽油机抽油杆等下降的势能转化为液压能,使游梁式抽油机由单纯的机械平衡达到系统自身的功率和转矩平衡,来实现能量回收和再利用,通过模拟试验研究表明该抽油机节能效率可达到26.4%。  相似文献   

12.
电能浪费比较严重,运行效率比较低则是目前在油田使用的抽油机设备的主要问题,尽管电机节能措施已经有不少,但是在抽油机上应用效果却不明显本文对于抽油机电机采用DTC(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结果证明,能够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寻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的极限节能边界,并明晰其节能机理,建立传统阀控系统和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的静态效率与静态能耗模型,利用归一化处理使模型转化为无量纲形式。选取与传统阀控系统可比拟的2种工况,即同泵源压力和同阀口开度,在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处于节能极限时(出油阀口全开)进行对比。仿真分析不同工况下2种系统的静态效率与能耗对比情况,并绘制效率分布谱获取全工况下效率分布对比情况。结果表明:同泵源压力下,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最多能提升阀控液压系统效率约5.7%,降低能耗约22.7%;同阀口开度下,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最多能提升阀控液压系统效率约19.4%,降低能耗约53%。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能够降低阀口节流损耗,进而降低阀控液压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目前油田生产用抽油机的节能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引进新的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方法、神经元网络模糊控制等方法将是新一代节能控制的发展方向。对应用模糊控制技术在传统游梁抽油机的控制中的应用给出了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5.
高升  张力  张凯 《机械与电子》2012,(11):46-50
为稳定产量、降低能耗、提高系统效率和减少抽油机的维修费用,设计了一种抽油机智能间抽节能控制系统,以控制抽油机合理间抽为主要任务,即采用多种传感器采集油井信息,通过微处理器对抽油机井动态供液状况进行判断,同时结合新型的油井生产供排关系理论和液面变化规律,动态的选取抽油机的间抽标准和启停时间,运用对比优化的方法,更加有效地控制抽油机的启停,经过实验测试,达到了节约能源和智能化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精密机房专用空调机冬季需制冷运行的特殊性,介绍了几种利用自然冷源的节能空调系统形式,分析了其优缺点和节能效果,为精密机房空调机冬季节能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叉车举升装置工作时产生可观的重力势能,普通叉车通常忽略了这部分能量,致其白白损耗掉,能量利用效率低下,同时也使液压系统发热,缩短了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液压蓄能器的合理使用,构造出一种将重力势能转化为液压能存储和再利用的节能模型,并在多学科领域系统仿真软件SimulationX上建立了该模型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18.
喷射泵系统中的能量分布与效率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出喷射泵系统内各种能量损失的大小及变化规律,提出提高效率的针对性措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及动力定理,推导出喷射泵系统中各种能量的量纲一形式的表达式,并绘制出各能量及效率随体积流量比变化的对比曲线。根据该对比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摩擦损失系数对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影响喷射泵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计算结果表明,在最佳效率点处,各种能量损失处于同一量级上,它是决定喷射泵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各种能量损失随流量比的改变而变化;喉管与扩散管的摩擦损失系数是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徐春明 《机电工程》2014,(4):486-489
为解决我国游梁式抽油机成本高、耗电量大,效率低、调整困难等问题,对比分析了智能控制立式抽油机的优点,将立式抽油机代替游梁式抽油机应用到实际中去。开展了针对立式抽油机的高效率可靠性分析,提出了利用西门子PLC和Micromaster变频器来实现具有自适应变频调速和自动进行故障诊断智能控制系统的方法,该控制系统通过选用西门子PLC作为核心控制器去控制变频器,通过改变电动机的运转频率,实时计算了抽油机应该运行的速度,通过计算上、下冲程的时间,来控制变频器的输出电源的频率和电压。实现了电动机的无级调速控制,并做到了运行转矩的适配。研究结果表明,该节能立式抽油机的智能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无故障运行寿命长并提供远程监控接口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阀控式锻造操作机液压系统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大的问题,基于液压矩阵回路,利用泵/马达能量传递单元以及矩阵阀组的灵活组合,设计了能量回收液压系统,结合恒定压差的伺服控制方法,实现了对锻造操作机大车行走、夹钳下降两种动作的能量回收,为验证节能特性,进行了仿真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夹钳下降动作中,蓄能器回收了重力势能的39.2%;大车行走过程中,蓄能器回收了惯性势能的37.1%;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后,泵源输出能量比原系统减少约13%。能量回收液压系统及恒定压差伺服控制方法实现了对锻造操作机两种动作的能量回收,为多执行器系统的节能发展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