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和总结MR DWI扫描试验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现特征.方法 术前经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的甲状腺占位病变患者42例,男10例,女32例.年龄20 ~72岁,平均(42±13)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利用美国GE公司图像后处理软件Functool,根据不同的b值(300、500、800 s/mm2)产生ADC值,比较良、恶性病变部位的ADC值,对其进行独立样本的£检验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试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42例甲状腺占位病变样本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的28例,包括甲状腺腺瘤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桥本甲状腺炎2例;恶性肿瘤14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滤泡样甲状腺癌2例、不典型增生1例.b值为300 s/mm2时,甲状腺良性病变的ADC值为(2.39±0.38)×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60 +0.5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P<0.05).b值为5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85±0.33)×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65±0.42)×10-3mm2/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70,P>0.05).b值为8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61±0.30)×10.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44±0.29)×10-3mm2/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b值为300 s/mm2时,以1.98×10-3mm2/s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临界值,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8.6%.结论 b值为3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好,甲状腺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的ADC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ADC值在不同强化形态及不同肿块大小的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3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根据其不同的强化形态及大小分为3组,分别为非肿块样强化组(G1)、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a)、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b).采用单激发EPI序列,3个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两样本比较t检验分析各组内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G1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13±0.23)×10-3和(1.28±0.27)×10-3mm2/s,t=1.636,P=0.112;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 05±0.20)×10-3和(1.20±0.23)×10-3mm2/s,t=1.720,P=0.109];G2a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15)×10-3和(1.37±0.37)×10-3mm2/s,t=4.803,P=0.000;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14)×10-3和(1.30±0.34)×10-3mm2/s,t=5.235,P=0.000];G2b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14)×10-3和(1.40±0.39)×10-3mm2/s,t=4.227,P=0.000;b=1000 mm2/s时,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3±0.14)×10-3和(1.35±0.36)×10-3mm2/s,t=4.329,P=0.000].b选取800或1000 s/mm2时,ADC值在肿块样强化组中的诊断效能相同(x2=0.36,P=0.5460).当b值取1000 s/mm2,阈值取1.25×10-3s/mm2时,ADC值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7.7%和97.1%.结论 ADC值对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病灶具有诊断价值,但不适用于非肿块样强化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肺恶性肿瘤与实性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62例肺内恶性肿瘤和实性良性病变(共66个病灶)行常规MRI和DWI检查,b值为500s/mm2,观察病变区DWI信号特点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不同病变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不具特征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ADC值分别为(1.256±0.320)×10-3mm2/s、(1.648±0.416)×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7,P=0.001),ADC值鉴别肺内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400×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74.1%;小细胞肺癌ADC值为(1.064±0.196)×10-3mm2/s,非小细胞肺癌ADC值为(1.321±0.335)×10-3mm2/s,两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67,P=0.007);原发性肺癌ADC值为(1.255±0.328)×10-3mm2/s,肺转移瘤ADC值为(1.263±0.28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女性盆腔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35例女性盆腔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表面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 s/mm2和1000 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1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43例子宫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0±0.10)×10-3mm2/s,24例子宫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12±0.09)×10-3mm2/s,2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4例附件区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8 4-0.11)×10-3mm2/s,34例附件区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2.25 4-0.12)×10-3mm2/s,2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有助于对女性盆腔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乳腺病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MR-DWI),采用2个b值.计算病变的平均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值和相对ADC值,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b=500 s/mm2时,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2±0.18)×10-3mm2/s、(1.61±0.32)×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16)×10-3mm2/s、(1.59±0.33)×10-3mm2/s.b=500 s/mm2或1000 s/mm2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均明显低于良性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2)2个不同b值组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0.05).(3)以恶性病变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界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ADC值(b=500 s/mm2和b=1000 s/mm2)及相对ADC值(b=500 s/mm2和b=1000 s/mm2)的阈值点分别为1.32×10-3mm2/s、1.25×10-3mm2/s、0.81、0.78,取这些阈值点作为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指标,此4种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87.5%(28/32)、90.6%(29/32)、90.0%(27/30)、93.3%(28/30),特异度均为91.7%(22/24),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79.2%、82.3%、81.7%、85.0%.结论 ADC值是一项磁共振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可靠指标,相对rADC值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另一有潜在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探讨DWI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术前行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36例乳腺病变,采用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序列(EPH)WI);测量病变区和对侧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应用t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腺体ADC值的差异,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根据BI-RADS MRI将乳腺病变分为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比较ADC值在两组病变中定性诊断效能.结果:236例乳腺病变中,恶性病变ADC值[(1.08±0.32)X 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病变[(1.48±0.35)×102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ROC曲线确定ADC界值为1.25×10-2mm2/s,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2%和77.5%.肿块性病变良、恶性ADC界值为1.1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8%和81.8%),非肿块性病变良、恶性ADC界值为1.3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72%).绪论:根据ADC界值可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对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应采用不同的ADC界值;DWI对肿块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非肿块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 DWI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寻找较合适的诊断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9个病灶)和67例良性肿块患者(69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和DWI检查,分别测量乳腺癌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良性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各组ADC值的ROC曲线,寻找各组病变间ADC值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的ADC值为(0.925 ±0.268)×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80±0.44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P<0.01);良性肿块的ADC值为(1.350±0.383)×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90±0.35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1);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1).将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块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恶性和良性肿瘤所得ADC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94和0.847.ADC值鉴别恶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的最佳ADC值界值分别为1.185×10-3、1.505×10-3、1.015×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和85.5%、79.7%和63.5%、75.4%和87.0%.结论 MR DWI对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具有较好的价值,鉴别其与良性病变的ADC界值为1.015×10-3mm2/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完整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61例,DWI选用5个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400、800、1 000、1 500 s/mm2,并得到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选择感兴趣区计算ADC值,同时选取邻近正常肌肉、骨髓的ADC值作为参照.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良恶性骨肿瘤之间的DWI信号差异无显著性.(2)取b值分别为400、800、1 000 s/mm2和1 500 s/mm2时肿瘤病变实质区ADC值,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实质区均高于恶性骨肿瘤实质区,而恶性骨肿瘤实质区又远远大于正常骨髓的ADC值;且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实质区与正常相邻骨髓的ADC值与b值呈负相关,即随着b值的增高,ADC值降低.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有助于鉴别骨肿瘤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常规乳腺MRI中表现为假阳性的非恶性乳腺病变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符合HIPAA要求,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无需知情同意书。回顾分析乳腺动态增强MRI及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为4或5类,但最终活检证明为非恶性的病变。共收集165例女性的175个非恶性乳腺病变。计算每个病变DWI(b=0、600s/mm2)的ADC值,比较不同亚型的病变与ADC值1.81×10-3mm2/s的阈值(先前研究证明敏感度达100%)。结果 81例(46%)病灶的ADC值大于预设的阈值。平均ADC值大于阈值的最常见病变是纤维腺瘤[(1.94±0.38)×10-3mm2/s,n=30],局灶性纤维化[(1.84±0.48)×10-3mm2/s,n=19],正常组织[(1.81±0.47)×10-3mm2/s,n=13],乳腺大汗腺化生[(2.01±0.38)×10-3mm2/s,n=13],普通导管增生[(1.83±0.49)×10-3mm2/s,n=12]和炎症[(1.95±0.46)×10-3mm2/s,n=10]。不典型导管增生[(1.48±0.36)×10-3mm2/s,n=23]是ADC值低于阈值的最常见乳腺病变亚型。所有非恶性病变的淋巴结均表现为最低的ADC值[(1.28±0.23)×10-3mm2/s,n=4]。高风险病变(不典型导管增生和小叶内瘤)的ADC值明显低于其他良性病变(P<0.0001),是ADC值低于阈值的最常见病变。结论联合应用ADC值和动态增强MR成像评价病变的特性,能减少乳腺MR检查中的假阳性,避免不必要的活检数量。DWI具有鉴别高风险与其他非恶性病变的能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原文载于Radiology,2012,265(3):696-70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cient,ADC)在胃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确定ADC值在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最佳临界点.方法 39例经手术或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b值采用800 s/mm2,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胃良性和恶性占位之间的ADC值差异.结果 当b值为800 s/mm2,良性组ADC平均值为(2.200±0.959)× 10-3mm2/s,恶性组ADC平均值为(1.89±0.463)× 10-3mm2/s,两组间有显著差异(F=25.12,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区别良恶性胃部肿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915×10-3mm2/s,其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91.1%,约登指数为0.798.结论 DWI在胃肿瘤诊断中具有可行性.b值为800 s/mm2时,胃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ADC值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区别胃部良恶性肿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915×10-3mm2/s,ADC值对于鉴别胃良恶性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性运动(IVIM)参数在肌骨系统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中的38例肌骨系统肿瘤的患者,均采用1.5T MR 扫描仪进行检查,在常规扫描后进行 IVIM 扫描。IVIM 使用的9个 b 值分别为0,20,40,60,80,100,250,500和750 s/mm2。分别测量病变区和作为对照组的正常肌肉组织 IVIM 参数 ADC、ADCslow 、ADCfast 及 PF 值。根据病理结果,将病变分为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及恶性肿瘤(12例),并对三组肿瘤之间以及肿瘤与对照组之间 ADC、ADCslow 、ADCfast 及 PF 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交界性肿瘤的 ADC 及 ADCslow 值分别为(1.02±0.15)×10-3 mm2/s 和(1.02±0.16)×10-3 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20)×10-3 mm2/s 和(1.38±0.17)×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恶性肿瘤的 ADC 及 ADCslow 值分别为(0.90±0.13)×10-3 mm2/s和(0.88±0.14)×10-3 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1.48±0.12)×10-3 mm2/s 和(1.48±0.09)×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良性肿瘤的 ADC 及 ADCslow 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4,0.480)。ADCfast 以及 PF 值在肿瘤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交界性、恶性肿瘤的 ADC 和 ADCslow 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01),但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 ADC 和 ADCslow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 ADCfast 和 PF 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VIM 参数 ADC 和 ADCslow 有助于区分良性肿瘤与交界性、恶性肿瘤,提高肌骨系统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成像仪完成DWI成像,扩散敏感系数(b值)选用0、1000s/mm^2。测量经病理证实的13个甲状腺恶性结节、27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以及20例正常甲状腺的ADC值,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正常腺体之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和正常腺体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one-wayANOVA,F=26.664,P=0.000)。甲状腺良性结节平均ADC值为(2.43±0.54)×10^-3mm^2/s,恶性结节平均ADC值为(1.49±0.35)×10^-3mm^2/s,正常甲状腺平均ADC值为(1.84±0.20)×10^-3mm^2/s。甲状腺良、恶性结节ADC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17,P=0.000)。将ADC值2.04×10^-3mm^2/s确定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阈值,其95%置信区间为0.84~1.01,诊断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100%。结论:3.0T磁共振DWI成像的ADC值可以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56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33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行M RI及DWI检查,测量良恶性肿瘤的囊、实性部分的ADC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实性部分ADC值[(1.68±0.37)×10-3 mm2/s]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实性部分[(3.51±0.53)×10-3 mm2/s](P<0.05);而卵巢恶性肿瘤囊性部分ADC值[(5.34±0.54)×10-3 mm2/s]与卵巢良性肿瘤囊性部分[(5.89±0.37)×10-3 mm2/s]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DWI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在乳腺结节病灶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66个乳腺结节病灶行MR DWI扫描,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测量乳腺结节及同侧、对侧乳头层面未受累乳腺实质组织ADC值,计算rADC1(病灶ADC值/同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及rADC2(病灶ADC值/对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52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18例,纤维腺瘤34例,DWI显示50例,共64个病灶.b=800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同侧rADC800-1及对侧rADC800-2分别为(1.54±0.28)×10-3、(1.01±0.09)×10-3 mm2/s和0.77±0.15、0.52±0.07,0.76±0.14、0.51±0.06;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17、9.339、10.394,P值均<0.01);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界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ADC值、rADC8o0-1及rADC800-2分别为1.05×10-3 mm2/s、0.55、0.53,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5.0%、65.0%、6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7.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6.7%、9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2%、86.3%、84.9%,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86.4%、86.4%.b=10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rADC1000-1及rADC1000-2分别为(1.45±0.28)×10-3、(0.93±0.08)×10-3mm2/s和0.75±0.16、0.53±0.09,0.74±0.15、0.52±0.0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为11.844、5.820、8.082;P值均<0.01);ADC值、rADC1ooo-1及rADC1000-2阈值点分别为0.97×10-3 mm2/s、0.58、0.55,诊断的敏感度均为7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7.5%、8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88.0%、87.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87.9%、86.5%.以上6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2、2.263,P值分别为0.942、0.812).结论 ADC值与rADC值均为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重要参数,尤其是b= 800 s/mm2时的ADC值临床应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5.
李文华  崔艳芬  张萍  汤蕴琦  吴相如  储彩婷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25-122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鉴别良恶性卵巢上皮囊实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卵巢上皮起源的囊实性肿瘤患者的常规MRI、DWI检查资料和肿瘤实体部分的ADc测量值进行回顾性分析,131个病灶中46个为良性囊腺瘤,85个为恶性囊腺瘤。结果:良性组卵巢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69±0.25)×10-3mm2/s,恶性组为(1.03±0.22)×10-3mm2/s,两组间ADC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以(1.25×10-3)mm2/s作为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阈值,则敏感度、特异度和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0.1%、89.9%和92.4%。结论:常规MRI检查鉴别卵巢表面上皮良恶肿瘤存在困难时,辅以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测量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胃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确定ADC值在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最佳临界点。方法 39例经手术或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b值采用800 s/mm2,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胃良性和恶性占位之间的ADC值差异。结果当b值为800 s/mm2,良性组ADC平均值为(2.200±0.959)×10-3mm2/s,恶性组ADC平均值为(1.89±0.463)×10-3mm2/s,两组间有显著差异(F=25.12,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区别良恶性胃部肿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915×10-3mm2/s,其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91.1%,约登指数为0.798。结论 DWI在胃肿瘤诊断中具有可行性。b值为800 s/mm2时,胃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ADC值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区别胃部良恶性肿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915×10-3mm2/s,ADC值对于鉴别胃良恶性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中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在膀胱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5月75例超声诊断为膀胱占位患者,并最终经膀胱镜病理确诊。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横断位T1 WI、T2 WI、DWI(b值为0和1500s/mm2),横断位和冠状位增强LAVA序列。测量病灶及病灶对侧膀胱壁的ADC值及r-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恶性膀胱肿瘤病灶及4例良性病灶在DWI图像上病灶显示为明显高信号。恶性膀胱肿瘤病灶平均ADC值(0.85±0.30)×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病灶的 ADC值(1.62±0.86)×10-3 mm2/s)( P <0.05)。恶性肿瘤性病灶的r-ADC值(0.74±0.27)也明显低于良性肿瘤性病灶(1.20±0.73)( P <0.01)。结论结论DWI在鉴别膀胱良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较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预脉冲对缺血性脑梗死ADC值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次脑梗死的常规DWI和FLAIR-DWI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分别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段的梗死病灶的常规ADC值(ADCCON)和FLAIR ADC值(ADCFLAIR).再根据梗死病灶是否累及大脑皮层将所有病灶分为皮层梗死组、皮层下梗死组,同样的方法比较皮层梗死组、皮层下梗死组以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对照组)ADCCON和ADCFLAIR值.结果 梗死病灶的平均ADCCON和ADCFLAIR值在发病0~6 h、7~12 h、13~24 h、2 d、3~4 d,5~7 d及8~14 d[ADCCON值分别为(0.55±0.07)、(0.50±0.09)、(0.50±0.13)、(0.50±0.13)、(0.62±0.14)、(0.60±0.12)、(0.72±0.20)×10-3mm2/s;ADCFLAIR值分别为(0.53±0.09)、(0.49±0.06)、(0.49±0.10)、(0.48±0.08)、(0.58±0.14)、(0.60±0.09)、(0.73±0.15)×10-3mm2/s]各个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发病15~30 d和31 d以上的病灶其ADCFLAIR值均低于ADCCON[15~30 d组ADCFLAIR和ADCCON分别为(0.95±0.21)、(1.02±0.27)×10-3mm2/s,31 d以上组分别为(1.10±0.30)、(1.36±0.41)×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4 d以内的皮层梗死组和皮层下梗死组的ADCCON值[分别为(0.55±0.16)、(0.61±0.14)×10-3 mm2/s]与ADCFLAIR值[分别为(0.53±0.14)、(0.60±0.13)×10-3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4 d以后ADCCON值则高于ADCFLAIR[皮层梗死组ADCCON和ADCFLAIR分别为(1.35±0.48)、(1.16±0.36)×10-3mm2/s,皮层下梗死组分别为(1.15±0.33)、(0.97±0.19)×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病灶对侧正常对照脑组织的ADCFLAIR值[(0.76±0.05)×10-3 mm2/s]低于ADCCON[(0.82±0.11)×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LAIR预脉冲序列显著减低发病14 d后的脑梗死组织ADC值,这对于个体患者的脑梗死期龄的判断有帮助;同时FLAIR预脉冲能够通过减少自由水对正常脑组织ADC值的影响,从而增强相对ADC值检测细微缺血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DC平均值及最小值在鉴别四肢软组织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53例四肢软组织肿瘤患者,其中良性24例,恶性29例,53例患者均行MRI及DW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的ADC平均值及ADC最小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四肢软组织肿瘤的ADC平均值及ADC最小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平均值及ADC最小值对良、恶性四肢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24例良性四肢软组织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289±0.231)×10^-3 mm/s^2,29例恶性四肢软组织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60±0.221)×10^-3 mm/s^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4例良性四肢软组织肿瘤的最小ADC值为(1.118±0.233)×10^-3 mm/s^2,29例恶性四肢软组织肿瘤的最小ADC值为(0.702±0.206)×10^-3 mm/s^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鉴别四肢软组织肿瘤良、恶性方面,平均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最小ADC值的AUC为0.910,最小ADC值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的最佳诊断点为0.968×10^-3 mm/s^2,诊断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9.7%。结论:最小ADC值在鉴别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良恶性方面优于平均ADC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