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曲夷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19-221
内外结合、整体联系是《伤寒论》发病观的主要特点,六经辨证本源于阴阳辨证,最接近于中医的“本”。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研究的一个新切入点──江尔逊阴阳营卫血气津液一体观学习札记刘方柏(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业师江尔逊研究《伤寒论》50余年,建树颇多,阴阳营卫血气津液一体观乃为其重要学术见解之一。运用这一理论,可以深入系统地认识《伤寒论》中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前移,预防思想研究已成为中医学术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伤寒论》作为一部医学理论与诊疗实践相结合的"法脉准绳",其最大特色是六经辨证思维,因此,若探究《伤寒论》的预防医学思想,必须了解仲景有关预防的辨证思维特色,从而挖掘出六经辨证预防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刘岳 《江苏中医药》2016,48(11):4-7
在精准医学大潮来临之时,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于规范诊断、低毒高效的治疗手段的追求,以患者最佳获益为目标的个体化医疗将对中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伤寒论》运用六经辨证、体质辨证、方证辨证等独特的辨证体系,处处体现精准医学思维的内涵。虽然《伤寒论》的个体化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医学是有差异的,但是其个体化体系是完善的,疗效是确切的,相信在精准医学思维的指导下,充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伤寒论》的医学体系将在新的医学革命中展现中医的魅力,为人类的健康贡献中医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用阴阳对应性思维阅读、研习《伤寒论》是读经典的一个门径。《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并将其运用临床,这里的六经是病理概念。少阳主枢理论方证相应,其所创柴胡汤类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运用。少阴、厥阴何为阴经之枢存在争议。《伤寒论》注重临床实践,方证相应,有此证便予此方,此乃传承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导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辨证分析认识疾病的方法主要为 :归纳与优选、分析与推理、对比与鉴别、假设与求实等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其辨证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阴阳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此书中得到广泛、具体的运用。但文中概念饮食的意义较广,常是不同的条文中有不同的含义,注家亦多有分歧。本文对《伤寒论》中的有关条文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从“脉诊分阴阳”、“阴阳位”“阴阳气”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使其阴阳概念的涵义条理化。  相似文献   

8.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袁红霞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特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红霞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中医,著述颇丰。袁教授致力于中医脾胃疾病的研究,尤精通于《伤寒论》,其治病理论常出自于《伤寒论》。临证诊疗强调平衡阴阳,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特效方药与民间验方相结合。擅长治疗脾胃病,笔者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袁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之辨证法一直存在歧义的状况,本文首先论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法立足于阴阳,是仲景以阴阳为纲,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态进行阴阳分类归纳后,得出的六大疾病总纲。其次阐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属一体,其辨证方法均为三阴三阳之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11.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它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三阴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源于《内经》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阴阳在人体的重要性。三阴三阳在《内经》里是用于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是一个生理概念,而在《伤寒论》中则是一个病理概念。《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巧妙运用寒热并用之法,其通过辨寒热部位、寒热主次等,或施以表里双解,或和解中焦,或清上温下,或阴阳双补,从多方面给后学树立了寒热并用之典范。《伤寒论》中涉及寒热并用方剂很多,其辨证用药及煎服方法的辨证准确而精妙,体现了仲师辨证论治的严谨与灵活性。作者反复研读而略有感悟,遂不揣鄙陋,选取《伤寒论》中部分寒热并用的经典方,从其辨治和煎服方法等5个方面对其寒热并用法的运用特点进行归纳及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正本人从事中医临床二十余载,最近又从师于吴雄志学习聚类法,对中医临床家们的临证心得感慨不已,各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经典中的理论阐述明了,现在想谈谈自己读经典做临床的心得体会。《易经》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世间万物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而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六经辨证是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主要辨证思想,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疾病  相似文献   

14.
研究并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认为必须遵循方证对应辨证论治观。这是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而六经辨证只是一个简要大略的提纲。这种论点是经过无数次临床总结所证实。值的指出:此论是学好《伤寒论》理论及用好方药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整体观、运动(变易)观、阴阳平衡观三个方面阐释《周易》哲学观对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的影响:第一,在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影响下,证反映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失调;辨证论治时强调三因治宜,具体的方药也渗透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思想。第二,中医学对病证的认识几乎处处体现了运动(变易)思维的指导,总结疾病的演变规律构建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体系;《周易》运动的"圜道"特性也在中医辨证有所体现。第三,《周易》学的阴阳平衡论,对中医疾病诊治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决定作用。总之,《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认为对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其中医思维的研究、培养和运用;要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学习,开展原创思维研究,建立中医临床复杂性辨证思维体系,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阴阳观是《伤寒论》辨证的基本思想,故据此探讨《伤寒论》的临床思维。阴阳通过脉象定位,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由于阴阳失和引起全身气血分布的变化,形成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因此治疗上通过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和解表里等治则调整气血分配,最终达到阴阳自和的治疗目的,体现了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和于阴阳"的诊治思想,只有掌握阴阳的内涵和阴阳引起寒热虚实的气血变化,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8.
阴阳和六经学说都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并且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人身如一小天地,不外阴阳,因而伤寒六经辨证首先以阴阳为纲。凡病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阴阳,也离不开六经,阴阳六经是密切相关的。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色,笔者结合《内经》对《伤寒论》"观其脉证"法进行解析。认为详观脉证是辨证的前提,临床面对患者应四诊合参,以脉为先、善抓主症、动态观察,同时注重个别症状。审证求因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应依脉证辨阴阳、辨病邪类型、辨病位、辨虚实、辨实热。  相似文献   

20.
试论《伤寒论》中的常变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楠 《国医论坛》2005,20(5):1-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伤寒论》之所以历经1800多年而不衰,并为后世众多医家所推崇,其原因之一,就是该书全面贯穿应用了常与变的思维方式。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常变观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