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生是现阶段重点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随着各大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难免会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高。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影响进行探究,并对新型导师团队模式的构建、培养方案及实践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交叉学科的出现,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福建农林大学智能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探索了一套以科研团队为主体,融合校内和校外多学科领域导师构成的指导团队,依托科研团队党支部的凝聚力,采用党建活动、“学科交叉、师生活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大组+小组”学术活动和“导学相长”学科竞赛等方法对团队研究生进行培养的新模式。新模式在该团队的实施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培养质量日渐引人关注。提出基于知识共享平台与协作在线文档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共享平台的应用可提高课题组知识传递与交流的效率,协作在线文档的应用可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系统性、实时性。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提升了课题组研究工作的整体效率,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节约导师培养研究生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利于导师专注于前沿探索。  相似文献   

4.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分析河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区分度不够、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提出从研究生导师分类遴选模式、导师能力提升策略、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导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打造聘、培、用、评“四位一体”导师队伍建设新模式。该模式覆盖导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四个环节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将导师队伍建设系统化、制度化,注重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并将这种差异性与关联性贯穿于整个导师队伍建设,确保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协调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打造强有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为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保驾护航,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实践环节不突出、专业融通度不高及协作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及机械工程专业服务企业特点,以各类项目为驱动力,融合项目中所需专业,探索并形成了基于“项目驱动-专业融通-多导协同”的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搭建了基于典型产品的区域内产教融合平台,选择了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围绕典型产品的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特色产业链;开展了基于产教融合平台的项目合作与产学对接,通过与典型企业的合作,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形成了多导师稳定团队和阶梯硕士生攻关队伍,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导师团队的实践创新资源,带领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问题,实践反馈理论,从而加强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不同专业互补和协作竞争;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等项目提升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即实现了从产教融合平台、技术链项目合作与产学对接进行宏观性规划;然后再分别从导师团及学生阶梯队伍、各类型项目进行微观探索;最后按照专业实际情况,以“点-线-面”逐步实施并修正,为地方应用型院校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实践创...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培养模式不断涌现,科研分组的培养方式在导师资源不够的今天推动研究生教育走上新的台阶。文章分别阐述了现行的分组科研培养模式的利弊,并针对调查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国69所高校500余名硕士生导师就研究生招生、培养及质量的调查发现,近年来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学制过短,学生未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和知识,科研方法训练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为此.应适度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实行差异化的学制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及生活条件,确保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从事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应重视和加强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质化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以量化模式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计,认为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社交组织能力的培养往往会被忽视,在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研究生不再和过去一样只需要专注于科学研究。文章首先强调了社交组织能力的重要性,然后从学校、导师、社会三方面提出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社交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嘉泰数控科技股份公司与华侨大学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举行揭牌仪式。该工作站以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新项目落地实施。未来,在该工作站中,工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文章从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助模式的建立及校企合作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新模式3个方面予以论述,希望此项研究可以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透视近年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认为要使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与企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与提高是各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设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高公信力的CNAS检测实验室是实现智能制造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企业对我院CNAS检测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需求和建议,为课题研究提供最根本的依据.对特定的企业岗位与工作任务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典型工作过程及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联合参与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建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落实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是校企双赢的,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现企业和学校对接,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任霁萍  刘云 《机械管理开发》2012,(3):179-180,182
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在原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根据金工实习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建设和发展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若干思路,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体现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管理体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入选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将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从中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掌握改革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促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受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压力、“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和管理机制的影响,有人提出了高校发展转型的话题。但发展模式转型,并不能保证有效化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具有潜质的准工作人员,而不是熟练工人、熟练技术人员。训练专业技能的最好办法是在实践之中,行业、企业在应用技术教育方面比高校具有更大的优势,企业在职业教育上不应该缺位,高校在职业教育上也不必越位。新形势下,全面转型容易导致高校职能的泛化,并掩盖其核心职能的发挥,适度调整比全面转型更利于高校的健康平稳发展,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国外合作教育模式对我国机电类高职院校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机电类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教育应借鉴以下经验:制定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催生一批地方行业咨询组织,联络与沟通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过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CDIO工程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新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采用"3+1"模式要求学生一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环境的锻炼,直接培养了学生工程能力,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大大地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品质。  相似文献   

20.
广西高职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十多所高职院校进行的调查和了解,课题组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些看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基地模式的建立和运作,要结合院校具体情况进行,有些做法尚有待于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