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目的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探讨。方法 5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内科治疗,疗程4周,必要时行人工肝支持治疗,而30例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结果 30例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86.6%;而28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试验组肝功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均下降,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可以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郭潇  李莉  白雪琴 《新中医》2015,47(10):67-69
目的:研究加味枳实消痞汤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9例脾虚气滞、虚实错杂并见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给予加味枳实消痞汤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对照组25例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空腹血中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胃排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胃动素含量、胃泌素含量及生长抑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枳实消痞汤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是减少胃动素、胃泌素的分泌,增加生长抑素的分泌、胃动素活性及减轻胃动素抵抗等多个方面共同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枳朴方中空栓在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麻痹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雌性大鼠,切除子宫建立术后肠麻痹模型,采用Elisa试剂盒观察枳朴方中空栓对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MTL、Gas含量略低,NO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MTL、Gas含量明显降低,NO明显增高(P<0.01);西沙必利中空栓组与枳朴方中空栓高剂量组较模型组MTL、Gas含量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P<0.01);枳朴方中空栓低剂量组较模型组MTL、Gas含量增高,NO降低(P<0.05).结论 枳朴方中空栓能够提高术后肠麻痹大鼠血清中的MTL和Gas含量,降低NO含量,以达到调控胃肠运动的目的,可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麻痹.  相似文献   

4.
Chen L  Zhang XF  Ku BQ  Wang XC  Ma C  Liang JY  Liu J 《针刺研究》2012,37(3):229-32, 246
目的:观察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自体血穴位注射,对照组口服吗丁啉;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评定疗效,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监测病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1.4%(15/21),对照组总有效率33.3%(7/21),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体血足三里、中脘、胃俞穴位注射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病人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归纳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为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观察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68例,对其症状体征进行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结果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治疗前的主要证型为湿热蕴结、热毒炽盛、肝郁脾虚、脾胃积热及肝脾血瘀证,随着病情的发展,“湿”证、“热”证渐退,本虚突显,主要证型演变为肝肾阴虚、气血瘀阻及肝郁脾虚证.结论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7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中药治疗,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第1周末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在第4周末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中药可以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的临床症状,并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促进胆红素消退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浆脑肠肽(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50例,于入院后第1天、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测定血浆脑肠肽(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与阴性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脑肠肽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浆MTL、GAS、CCK水平高于无糖尿病组,但仅病程第14天2组血浆CCK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脑肠肽升高可能是中风急性期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搜集8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应用SAS 9.2软件PROC PLAN程序制定随机方案,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序列,随机序号和分组方案采用不透光的密封信封隐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和西医对照组40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率、治疗的累积有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累积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37.5%(15/40, P<0.05);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12.5%(5/40)]低于西医对照组[17.5%(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6及8周,中西医结合组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01),与同一时间点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TBIL自治疗2周后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期西医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TBIL两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1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明显升高(P<0.05),但与西医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时,中医证候评分及MELD评分较西医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肖志鸿  吴丽  林立  陈国良 《光明中医》2016,(10):1403-1406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凉血法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64例热毒炽盛型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与西医治疗组34例。西医治疗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法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以病情脱离肝衰竭早期为研究终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HBVDNA载量、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氨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PTA、血浆内毒素、TNF-α及血氨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并且中西医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西医治疗组(P0.05),而HBV DNA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而西医治疗组为52.9%(P≈0.048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4.1%(P≈0.040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清热解毒凉血法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进展为中期以及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此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解毒凉血利湿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63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医对照组33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利湿方,治疗4周,随访8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例数和累积有效的例数,并据此计算病情进展率、治疗累积有效率。结果治疗2、3、4周及随访2、4周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均为6.67%,西医对照组均为24.24%;治疗2周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累积有效率为70.00%,西医对照组为4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总胆红素(TBi L)、总胆汁酸(TBA),随访8周碱性磷酸酶,随访2、4、8周谷氨酰转肽酶下降;与西医对照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及3周TBi L、TBA降低(P<0.05或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治疗4周及随访4、8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C)下降,治疗2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下降;与西医对照组比较,治疗1、2周中西医结合组NC及NLR下降,随访4、8周淋巴细胞计数升高(P<0.05或P<0.01)。结论基于解毒凉血利湿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化瘀温胆汤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压、血脂异常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高温高湿环境下喂饲高脂高糖高盐饮食12周,复制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通过检测血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探讨化瘀温胆汤灌胃给药4周后对模型大鼠血压、血脂异常的改善作用。检测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变化情况,探讨该方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部分机制。结果:化瘀温胆汤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降低模型大鼠血压,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化瘀温胆汤可使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瘦素水平、TNF-α、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瘀温胆汤对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血压、血脂异常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脂联素、瘦素、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益气祛瘀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祛瘀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3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10例与对照组 138例,两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祛瘀化痰通腑中药.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 71.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祛瘀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动脉脐血血气分析与围生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脐血血气分析与围生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对42例围生期窒息新生儿和42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气分析,比较两组pH、PCO2、PO2和BE水平的变化。结果:窒息组pH、PO2和B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C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组与宫内窒息组pH、PCO2、PO2和B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进行动脉血气检测分析,可迅速判断围生期新生儿的缺氧情况,并为早期的复苏及抢救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并且防止发生宫内窒息病例的遗漏现象。  相似文献   

14.
痛风急性期患者血瘀相关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痛风急性期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痛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44例痛风急性期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APTT、PT和FIB均显著升高,TT值显著降低。结论痛风急性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中医学“瘀血”有类通之处,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痛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脂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并口服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均明显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A含量均显著降低,SOD活性增高,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及TG、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开窍法可调节缺血性中风恢复症期患者血脂和自由基代谢,提高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痛风宁颗粒对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血沉、血脂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痛风宁颗粒及丙碘舒治疗,一个月对比观察血尿酸、血沉、CHO、TG、HDL-C、全血低切比粘度(NB)、全血高切还原粘度、血沉、CHO、TG、NB、NN、HT、PAO均显著下降(P<0.01),HDL-C显著升高,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痛风宁颗粒对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合并症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血凝指标,比较益气活血膏方与补阳还五汤颗粒治疗气虚血瘀证临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0名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益气活血膏方(治疗)、补阳还五汤颗粒(对照)2组。对照组按照补阳还五汤剂量配制颗粒,1袋/次,2次/d;治疗组服用与对照组相等量的膏方,疗程28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凝指标变化,并统计分析。结果:治疗28 d后,治疗组PT、APTT、TT、FIB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减治疗前差值的平均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膏方能更好的改善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凝指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通过治疗前后相关临床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观察活血化瘀法在控制疾病活动性同时,对于RA脂质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4例。给予活血化瘀协定方,临床随证加减应用。分别监测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血脂相关指标及疾病活动性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活血化瘀法治疗4周后,患者RA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均有所下降;患者TC、LDL-C指标降低、Apo A1指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患者RA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患者TC、LDL-C指标降低、Apo A1指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可以明显改善RA患者病情,控制疾病活动性;还可干预RA患者血脂代谢紊乱,预防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少RA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方邦江  周爽  陈如泉 《中医杂志》2002,43(4):287-288
目的:研究血热证的病理实质,探讨血热证时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方法:对30例血热证患者血过氧化脂质(LPO)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及红细胞膜钠—钾—腺苷三磷酶(Na~ —K~ — ATPase)的活性进行测定,并与正常组加以对照。结果:血热证时LPO呈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SOD活力及GSH—Px活性均显著减低(P<0.05),Na~ —K~ —ATPase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热证时机体抗氧化系统防御功能减弱,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强。同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能量代谢及神经信息传导障碍。  相似文献   

20.
于水生 《河南中医》2020,40(2):229-232
目的:观察益气补血化瘀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筛选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补血化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均低于对照组,血管弹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心绞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补血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改善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血管弹性,降低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心绞痛积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