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的联系比较密切,道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家重视人的生命健康,道家养生具有鲜明的特点,认为养生就是修道,在修道思想中养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性延命录》中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便很好地诠释了养生与修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道与生相守,生  相似文献   

2.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养生预防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学亦不例外。此仅就其对《黄帝内经》养生防病观的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熊常初  邱明义 《河南中医》2012,32(10):1319-1320
中华古老的养生文化素来是中医学界的一大亮点,最具代表的要数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道德经》所蕴含的养生思想,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后世道家奉它为经典.《道德经》尽管没有被归类为养生系列的书,可是它蕴含的养生思想,形成了我国古老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德经》中所推崇的"清净无为"、"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等观点,对中医的养生保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其中的养生、益寿、延年的观点也一直被后世所推崇,本文现就《道德经》与《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做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冲气为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阴阳和谐、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和谐、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饮食调养、导引吐纳、调畅情志、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这些无不与道家的思想紧密融合。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是直接来源于道家。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学理论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必能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创新养生方法,促进大众对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王淼 《天津中医药》2004,21(4):309-310
《内经》的养生思想是在吸取了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为: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指导作用。并与道家思想作比较.提出《内经》的养生观点是在吸收了道家思想有益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同时又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且要“治未病”。  相似文献   

7.
欧阳波  翟双庆 《新中医》2014,46(10):224-226
《内经》养生思想是在吸收道家养生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理论原则还是实践方法上与道家养生观都非常一致,其中道家"无为"思想在《内经》养生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家"无为"的"无欲无求"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中,提倡恬淡虚无的精神调养;二是道家"无为"的"顺其自然"思想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强调顺物合道保持心境平和;三是道家"无为"的"不妄为"思想体现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主张节制情欲勿使情绪过极、节欲保精以保全生命活力。总之,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处处体现着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实质,其最终还是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目的,以求健康长寿,尽其天年。  相似文献   

8.
中医养生观是富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论,但以往通常认定它源出道家思想。本文则认为,道家的寡欲观与中医的节欲观并不一致,中医养生观实与儒家和杨朱之说一理贯通。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其中有哲学思想也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的影响。应该说影响最直接和紧密的就是道家思想。作为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其整个思想倾向属于道家,鲜明地体现着秦汉新道家的特征,《内经》理论的构建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作为《内经》的理论框架的"道"、"气"、"阴阳"思想、体现的辨证思维以及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养生观方面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道家思想是《内经》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0.
《老子》又称《道德经》,系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家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医防病养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最能体现和代表本土化和民族性的宗教,它以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作为修道的最高目标,是世界上唯一将实现长生作为主要修行的目的和内容的宗教。其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养生思想的内容。因此道家也可以说是养生家,这就决定了作为道  相似文献   

12.
辛宝 《陕西中医》2012,(9):1190-1192
佛教养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孙思邈虽然是道教信徒,但他却以博大胸怀将有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佛教理念引入到中医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之中,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养生观。他在佛家"好生"好善"思想影响下,结合儒家、道家思想,在全面继承此前中医养生成就的基础上,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开启了中医养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道家“仿婴孩式”养生思想注重人之本源,强调运动调摄养生、精神调摄养生、人与自然养生、人与社会养生,这种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中医养生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岚 《四川中医》2008,26(9):124-12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既病防变、瘥后调摄等方面内容.<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和预防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阐述了"治未痛"理论.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其学说宗旨的学派,道家思想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以来学者主要研究了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学科、思维方式及医家的影响。中医学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精气学说和养生理论。从道家无神论思想、精气化生万物的巨大能量性以及“和”的观点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还很缺乏,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情志和重视保养正气三方面论述道家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构建的影响,并与道家思想作比较,提出《内经》的养生观点是在吸收了道家思想有益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同时又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中医学同根同源,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现阶段,构建中医骨亚健康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现实需求。中医骨亚健康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濡养,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养生观念、哲学思想和修身实践是构建中医骨亚健康学的文化基石。文中从中医骨亚健康学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调理方法等方面探讨道家文化对构建中医骨亚健康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家方士养生思想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董占军,陈太平(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从战国至三国的700多年间,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医药学方面,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以往医药实践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宋代养生大众化的内容,认为宋代是我国养生大众化快速发展的朝代,养生大众化主要表现为养生主体多元性、养生方式多样性及养生知识易得性等方面,主要受政治强力推动、药业迅速发展、医家地位显著提升及道家思想深入人心的影响。面对当今“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宋代养生大众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包括细化养生主体、增添养生方式、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中的哲学思想影响与传承为线索,探讨了中医养生康复理念对生理病理的认识方式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渊源及其与当代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以期为其形成找寻思想脉络根源。中医养生康复理论中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包括"精气神"理论与"天人相应"的人与自然互参理念,这两种观点的形成,受到先秦时期儒家"中和"、"修德"思想,道家"精气神"学说、"道法自然"思想和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同时,中医养生康复理论对病因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当代唯物主义思想与辩证法亦有相通之处。中医学养生康复理论观念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当代哲学思想的受承、吸收、融合与体现,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养生原则、康复理念,从而奠定了中医学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养生康复思想体系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