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孙记红    魏合龙    刘展  杨辰 《微机发展》2013,(11)
随着海洋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海洋地质调查越来越重要,如何合理地管理使用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文中以海洋地质取样业务为例,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基于ORM的海洋地质取样应用模型设计方法,实现了海洋地质取样业务与Epicentre数据模型的关联,并详细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取样业务划分,以及基于ORM技术的海洋地质取样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海洋地质取样模型是面向对象的,与传统的关系型海洋地质调查取样数据库相比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及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孙记红    何书锋    魏合龙    刘展  杨辰 《微机发展》2013,(12)
随着海洋地质调查程度的不断深入,海洋地质调查业务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地管理使用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面向对象的思想为基础,借鉴POSC Epicentre数据模型和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建设思路,提出了面向业务的海洋地质应用模型标准体系架构,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应用模型的构建方法,对海洋地质调查业务进行系统的分析,详细描述了海洋地质业务模型的分析方法,设计了逻辑模型的构建流程。以海洋地质调查地球物理业务为例,构建了其业务模型和逻辑模型,可以弥补现有海洋地质数据库系统存在的缺陷,提高数据服务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地质调查程度的不断深入,海洋地质调查业务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地管理使用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面向对象的思想为基础,借鉴POSCEpicentre数据模型和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建设思路,提出了面向业务的海洋地质应用模型标准体系架构,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应用模型的构建方法,对海洋地质调查业务进行系统的分析,详细描述了海洋地质业务模型的分析方法,设计了逻辑模型的构建流程。以海洋地质调查地球物理业务为例,构建了其业务模型和逻辑模型,可以弥补现有海洋地质数据库系统存在的缺陷,提高数据服务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海洋地质调查越来越重要,如何合理地管理使用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文中以海洋钻探为例,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基于EPICENTRE数据模型的海洋钻探数据库构建方法,实现了海洋钻探业务与EPICENTRE数据模型的关联.该方法得到的海洋钻探数据库是面向业务的,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相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稳定性以及关联性等优点.文中重点对业务模型与逻辑模型的关联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基于SQL的JDBC持久化技术和基于对象/关系映射(ORM)的面向对象持久化技术都会导致系统紧耦合。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研究Java持久化API(JPA)ORM技术、JPA模型和JPA接口,提出并实现一种灵活的数据持久化模型。该模型与ORM框架松耦合,可以简化对象持久化的开发,加快应用系统的开发速度。  相似文献   

6.
张少应  程传旭 《微机发展》2014,(12):101-104
在分层结构设计中,持久化层位于数据库层与业务逻辑层之间,实现了业务逻辑与数据访问的分离,给开发人员提供了便利。ORM框架是解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与关系数据库间存在互不匹配问题的中间方案。文中分析了几种常见持久化层实现技术的优缺点,通过对常用ORM框架技术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一种基于Hibernate框架的ORM持久化层的设计与实现。为简化业务逻辑层调用,通过DAO模式实现了持久化层,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可重用性。基于Hibernate持久化层在Java企业级的应用开发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面向对象设计与关系数据库设计之间的"阻抗不匹配"问题,提出了运用ORM技术来解决对象-关系映射冲突.深入研究对象/关系的映射机制,引出了基于.NET的持久化框架NHibernate,探讨了基于NHibernate技术的ORM映射机制,实现了对象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高效映射,达到了将业务逻辑层与数据存储有效分离.提出的多种映射策略将极大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系统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8.
针对三层架构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五层开发框架的设计方法.采用MVC设计模式引入了控制器,该控制器降低了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的耦合度;通过ORM技术增加了数据持久层,解决了关系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之间的“阻抗不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象—关系映射(ORM)技术结合了面向对象技术和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在研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C#的对象持久化技术的解决方案,开发出了一个基于NET的ORM工具—DBEasy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对象一关系映射(ORM)技术结合了面向对象技术和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在研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c#的对象持久化技术的解决方案,开发出了一个基于NET的ORM工具——DBEasy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简称水工环地质)信息对经济建设、地质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方式受数据格式、权限、观念等制约,难以满足政府、专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对水工环地质信息的需求。因此,如何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实现水工环地质信息的社会化共享已成为水工环地质领域内的难题。首先分析了水工环地质信息的特征,并构建水工环地质信息服务模型,然后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理念,结合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全国水工环数据中心,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及服务平台的总体设计与应用模式。最后系统论述了建设水工环地质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靳玉萍  苏丹丹 《计算机工程》2012,38(7):279-280,283
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用于地质分析,提出一种基于TIN的建模方法。采用带断层约束的三角剖分算法,实现海量数据Delaunay三角剖分,建立地质层面模型,以地层和断层为约束,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按层序网格表征方式细分地层,建立层序模型,并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距离加权反比法估算网格结点的属性,建立地质体属性模型。  相似文献   

13.
阐述凡口矿地测部门在数据库、CAD系统开发、网络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分别开发电子测量导线簿、矿化模型CAD管理系统、地质测量绘图系统和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地质数据库、水文地质数据库和矿床三维模型,组建地测采FTP电子图件服务器,采用空区激光探测系统对3个大爆破采场实施精密探测,建立采场三维可视化模型,准确计算采场各项回采指标。研究表明,凡口矿地测工程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加快我国数字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3年底,山东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位居全国第一位。建设覆盖全省高速公路工程地 质状况信息查询系统,不仅有利于该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信息化 |而且对未来该地区高 速公路维护、建设、规划开发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在系统建设中,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Info7.1.1作为数据采集、处理的主要工具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2二次开发语 言Avenue、COM组件MapObjects2.1、通用软件开发平台Visual Basic6.0为平台 |结合DDE技 术,实现软件平台之间的通讯,从而实现了对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样点分析信息的图像查询。 通过创建使用Excel的Active对象,实现对路段工程地质信息、地质灾害、路段基本信息空 间叠置查询。该查询系统设计思路新颖,适用于高速公路工程地质信息的管理、查询、分析 与计算,是一个较有实用价值的公路查询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多维时间序列的多类分类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时点分割思想的核Fisher判别分析-顺序回归机(KFDA-ORM)多类分类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核Fisher判别分析(KFDA)与顺序回归机(ORM)的互补性得到分类决策函数;对分类样本的多维时间序列进行时点分割处理,使用决策函数得到各时点的分类级别;通过指数平滑分析得到采样周期内样本的最终分类结果.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对多维时间序列的分类具有较好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多类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pillar grid是目前主流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应用的结构化网格,提供储层流体流动的描述方法。如何更加直观地展示地质体构造形态,将地质体网格数据中三维地质体表面模型提取出来在地质建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提出一种三维地质体表面提取算法,对基于pillar grid三维地质体数据进行解析,提出其表面模型来辅助计算机可视化展示。该算法主要包含基于pillar grid无断层三维地质体表面模型提取算法和带有复杂断层三维地质体表面模型提取算法两部分。通过实际的三维地质体模型数据进行算法验证,证实该算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基于pillar grid复杂三维地质体表面模型提取功能,满足实际需求,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云  邓飞  黄地龙 《计算机科学》2011,38(2):281-283
利用曲面插值方法将用户实际测绘出的地层离散控制点插值成光滑的曲面,进一步获得光滑连续的地质界面的三维地质模型,用于表达各种地质界面。首先介绍几种适合中、小规模数据的常用插值方法,并对比其插值效果,然后介绍基于层次I3样条插值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大规模散乱数据插值中。软件基于Qt和OpenGL进行开发,已经在工程地质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Within the context of Quaternary geology,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utomation of survey data aim at mechanization of traditional data-handling techniques. In this type of automation, computer systems are asked to perform tasks at which they are slow, clumsy, and expensive. The need for continuous human support makes conventional automation unattractive.Tradi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methodology has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anual data-handling techniques. The sampling design, data compression and generalization, the stratigraphic map all illustrate our inability to return to the only hard facts available: the observed boreholes and outcrops and their attributes.The computer can liberate us from most of these constraints. New sampling designs will be based on recent work in geostatistics. Information from existing archives may be captured through free-language processing, new borelogs will be recorded directly on magnetic medium. Lith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will be automated and rely on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Traditional map drawing will disappear, the general purpose map will be replaced by special purpose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maps computed directly from borelogs, but influenced by subjective point, line and area data.Experiments with the Quaternary by the Dutch geological survey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lternative automation. The steps Input (free-language processing), Stratigraphic identification (interactive allocation), and Map construction (multivariate automated mapping) are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