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赵爱云  杨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7):2702-2704,270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部位、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0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病人,对其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8.75%,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大脑皮质下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26.10%)较皮质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10.40%)、小脑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5.0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半球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28.00%)较右半球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12.3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出血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25.00%)较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15.0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年龄越大,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脑卒中部位、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等因素有关,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与脑损伤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广州市10家医院的
723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脑损伤相关因素、排便情况、既往史等项目。结果723 例调查对象
中便秘者共有250 例,总发生率为34.6%,其中缺血性卒中便秘的发生率为31.0%,出血性卒中为44.8%,缺血合并出血为
47.4%,3种类型脑卒中患者的便秘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2.369,P=0.002);按卒中时期,急性期发生率为41.9%,恢
复期31.5%,后遗症期22.6%,3个时期便秘发生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21,P<0.001);以损伤部位而言,基底节
区脑卒中者便秘发生率45.1%,明显高于非基底节卒中者24.7%(P<0.001);脑损伤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卒中类型、卒中时期、
病灶数及基底节是脑卒中后便秘的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常发生便秘,以脑出血类型为主,大脑基底节区受损者
便秘发生率较非基底节区高。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分析睡眠障碍与急性初发、轻度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②方法纳入脑卒中患者452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Barthel指数(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并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分析既往脑卒中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发生脑卒中的类型及发生率的差异,筛查影响因素;分析睡眠障碍患者与非障碍患者各量表评分的差异。③结果在452例患者中,198例(43.81%)发生睡眠障碍:睡眠过多者以出血性卒中为主,失眠居多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轻度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卒中类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有无焦虑或抑郁)关系密切。与非睡眠障碍患者比较,睡眠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焦虑、抑郁程度较高(P<0.05),日常生活能力较低(P<0.05)。④结论睡眠障碍导致初发、轻度脑卒中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1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无睡眠障碍,观察组患者有睡眠障碍,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阿森斯失眠量表,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卒中部位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不同年龄段睡眠障碍患者的产生例数不同。其中,有4例患者小于50岁,8例患者在51~60岁之间,11例患者在61~70岁,12例患者大于70岁(P0.05)。两组患者在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的睡眠障碍临床相关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段、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等,与患者的性别以及卒中部位没有相关性,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要掌握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 sleep disorders)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elderly ischemic stroke)患者224例,搜集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列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筛选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中空巢老人( living alone elderly patients),吸烟者,合并有高血压、睡眠障碍综合征( sleep apnea syndrome),有焦虑、抑郁倾向者,缺血性卒中部位分布于皮层下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 depression)、睡眠障碍综合征、皮层下卒中( under the cerebral cortex of brain stroke)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应从相关影响因素出发,及早发现并纠正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6.
吴刚 《吉林医学》2011,(33):7087-708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收治的640例脑卒中患者中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如癫痫发作与脑卒中发作时间、脑卒中部位的关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为9.4%,早发性癫痫39例(65%),迟发性癫痫21例(35%)。早发型癫痫以出血性卒中为主,占43.3%,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主;晚发型癫痫以缺血性卒中为多(占25%),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为多;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皮质病灶较易发生卒中后癫痫,皮质与皮质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很常见,其发生率及预后与卒中类型及病变部位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1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无睡眠障碍,观察组患者有睡眠障碍,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阿森斯失眠量表,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卒中部位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不同年龄段睡眠障碍患者的产生例数不同。其中,有4例患者小于50岁,8例患者在51~60岁之间,11例患者在61~70岁,12例患者大于70岁(P<0.05)。两组患者在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的睡眠障碍临床相关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段、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等,与患者的性别以及卒中部位没有相关性,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要掌握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程小秧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59-160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25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脑卒中患者中睡眠障碍158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8.6%,其中入睡困难52例(32.9%)、早醒40例(25.3%)、睡眠维持障碍31例(19.6%)、睡眠结构紊乱24例(15.2%)和日间过度睡眠11例(7.0%)。女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70岁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和50~69岁患者(P〈0.05);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大脑皮质和小脑(P〈0.05);脑卒中位于左半球时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半球(P〈0.05)。女性、年龄≥7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和左半球为新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极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及半球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地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及其他自制相关情况调查表对102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总发生率为35.3%。脑卒中后出现抑郁者与脑卒中后无抑郁者比较性别、卒中性质、病变部位无明显差别。但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抑郁发生率比无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明显增高(P〈0.05)。3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用氟西汀治疗,随访6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下降者33例(91.7%)。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其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采用氟西汀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同时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沭阳县仁慈医院收治并确诊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评分。将MMSE评分在27~30分设为无认知功能障碍组。而将MMSE评分小于27分设为认知功能障碍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既往疾病史。探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情况。结果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43例,占55.1%。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35例,占44.9%。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年龄、意识障碍病史、合并其他疾病、LDL偏低及病变部位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影响因素,上述因素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MMSE测量表可作为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年龄、意识障碍病史、合并其他疾病、LDL偏低及病变部位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在临床上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PSD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2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根据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41例和非PSD组84例,并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进行评估。结果:PSD发生率为32.80%,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状况、病灶部位、数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情况均与PSD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脑卒中性质与PSD的发生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较高,以轻、中度抑郁为主,且相关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海上青年员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危险程度.方法 选取76例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海上青年员工(年龄为22~50岁).选择发病时间在两周内,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患者自述确定有无睡眠障碍,从中筛选出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为睡眠障碍组(35例)、另选年龄匹配的无睡眠障碍的患者为非睡眠障碍组(41例);针对两组患者睡眠情况及发生卒中的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睡眠障碍组相比,有吸烟、饮酒、血压升高、冠脉异常、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病史的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大(P=0.033<0.05).根据NIHSS评分,发生中至重度脑神经功能异常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者(占比58.70%)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轻度脑神经功能缺损者(占比26.67%),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的睡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结论 饮酒、吸烟、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异常、脑神经功能缺损等危险影响因子可导致青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应对以上危险因素积极管控,减少海上青年员工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常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调查、既往病史、头颅CT或MRI检查.在患者发病第14~28天内,按照中国精神障碍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及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评估生活能力.结果:102例患者合并PSD 46例,发生率45.09%;PSD的发生在脑卒中的性质和病灶构成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的发生率在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伴发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D患者合并症≥2种者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PSD发生均有明显关系(P<0.01),ADL评分高是 PSD的保护因素.结论:PSD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PSD与脑卒中的部位和性质均无明显关系,但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活动能力均有明显关系.PSD发生率与合并多种脑血管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300例患者根据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结果分为误吸和无误吸组,对误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率为60.0%,其中33.3%为无症状误吸。年龄、卒中史、卒中部位、卒中严重程度和意识障碍严重程度是误吸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误吸发生率高,及时发现及处理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谷玉平  何小燕  陈俊斌  詹潮勇 《吉林医学》2009,30(18):2062-206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120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脑卒中部位与睡眠障碍发生率的关系及预后。结果:大脑皮质下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80%,明显高于大脑皮质卒中40%和小脑卒中15%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120例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42例(60%),好转21例(30%),无效7例(10%),总有效率90%。结论:应积极治疗脑卒中,减少脑细胞损害;选择适当的抗抑郁药物及改善睡眠药物,并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与分析老年卒中后失眠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本院诊治的190例老年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失眠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社会支持、文化程度、情绪状态、偏瘫、卒中部位、卒中性质、病程及MBI评分者的失眠发生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处理上述研究因素与老年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结果 190例老年卒中患者中失眠者99例,发生率为52.11%,其中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及卒中性质者失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社会支持、情绪状态、偏瘫、卒中部位、病程及MBI评分者的失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社会支持、情绪状态、偏瘫、卒中部位、病程及MBI评分均是老年卒中后失眠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卒中后失眠发生率较高,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824例脑卒中患者中65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生率7.9%,其中早发癫痫66.2%,晚发癫痫33.8%;早发型癫痫以出血性卒中为多(占69.8%),发作类型以全身发作为多,晚发型癫痫以缺血性卒中为多(占68.2%),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为多;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皮质病灶较易发生卒中后癫痫,皮质与皮质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卒中类型卒中后癫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以早发型为主,以皮质病灶多见,对于晚发型癫痫应给予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56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60.71%)、过度睡眠(21.43%)和睡眠周期紊乱(17.86%);失眠患者中入睡困难 占28.57%,早醒占17.86%,睡眠维持障碍占17.86%;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25%伴有精神症状。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类型分布不同(P<0.05),缺血性卒中以失眠为主(76.67%),出血性卒中以失眠(42.31%)和过度睡眠(38.46%)两种类型为主。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与卒中性质有关,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黄海涛 《海南医学》2008,19(11):44-45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与卒中类型、部位、发生时间的关系,以指导治疗,评价预后.方法 对53例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卒中部位、发作时间、发作类型、治疗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出血性卒中组和缺血性卒中组癫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皮质脑卒中组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下脑卒中组癫痫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与脑卒中类型无关,与脑卒中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王政标 《当代医学》2011,17(27):69-70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方法对500例卒中病例中3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7.2%,急性期癫痫发作5.8%,非急性期癫痫发作1.4%,其中部分性发作最多3.8%。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下/皮质)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卒中类型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癫痫急性期的发生率较非急性期癫痫的发生率高,且发病率与病灶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