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柱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76例累及后柱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前外侧入路的术式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220min,平均(142.4±27.53)min,出血量35~140m L,平均(59.4±19.45)m 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3°~6°,膝关节屈曲90°~135°,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优良率92.1%,HSS评分优良率97.4%。结论应用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柱外侧的胫骨平台骨折入路安全熟悉,复位及固定效果明确,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胫骨外髁前外侧非负重区截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截骨治疗的2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9例;年龄26~59岁,平均(42.2±9.2)岁.骨折Schatker分型Ⅱ型16例,Ⅴ型3例,Ⅵ型5例;所有24例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经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显露复往后外侧骨折并使用外侧排筏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1个月(12~2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评分平均(17.3±0.8)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4例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3.1±1.1)周.未见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后侧切口皮缘表浅的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0±6.4)分,其中优1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8%.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入路允许足够的空间对骨折进行直接显露及操作,联合外侧排筏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可靠,手术体位摆放方便,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2015年1月对30例合并后柱骨折和外侧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X线胫骨平台复位情况(Rasmussen评分)、胫骨平台内外翻角、后倾角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本研究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4±4.7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53±4.27)周;最后一次随访HSS评分(83.96±5.17)分,Rasmussen评分(15.69±1.76)分。结论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显露,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良好的力线、坚强内固定,达到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以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复位丢失、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孙晓  盛路新  殷照阳 《海南医学》2013,24(18):2730-2733
目的探讨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固定方法及手术入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对13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按照罗从风等的胫骨平台的CT三柱分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T"型钢板固定2例单纯后外侧髁骨折,采用俯卧位后内侧和后外侧双切口或后内侧倒"L"入路重建钢板及桡骨远端"T"型钢板固定治疗4例后内侧髁合并后外侧髁骨折的病例,7例前方合并后方粉碎骨折的病例采用联合入路、漂浮体位4.5 mm系列钢板固定前侧骨折、3.5 mm系列固定后侧骨折。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了7~2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即刻的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4~18分,平均16.4分,术后6个月的HSS评分为75~96分,平均为85.3分,1例出现前外侧切口部分肌肉坏死,局部换药后治愈,2例出现小腿内侧麻木,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3个月后恢复。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外侧髁时,应根据骨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联合不同的手术入路,便于直视下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共收治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腓骨截骨手术入路,暴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回访,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个月(12~18个月)。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关节面继发移位和塌陷。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2.5分(85~96分),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具有手术创伤相对小,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实施可靠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侧人路锁定钢板并植骨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技巧与疗效。方法采用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并植骨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其中Schartker V型28例、Schartker Ⅵ型35例,术中透视观察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关节面的恢复情况,术后观察其固定的牢固程度、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所有病例的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关节面均明显恢复,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良好。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为76~93分(平均为84分),Rasmussen评分优良率达87.3%。术前术后HSS评分与Rasmussen评分、关节面塌陷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并植骨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Schartker Ⅴ型或Schartker Ⅵ型),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余翔  马伟巍  洪潮  顾小华   《四川医学》2017,38(11):1253-1255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治疗胫骨后外侧平骨折台的应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4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115min(平均75min)。住院时间9~21d(平均14d)。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时间为10~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5~9周,平均愈合时间为6.4周。膝关节HSS评分86~97分(平均9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膝关节面塌陷、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能够直视下复位并固定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Schatzker 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的复位加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3.5个月,Rasmussen评分平均为27.3分,所有患者疼痛缓解和关节稳定性评分为优.结论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膝关节后侧入路应用于累及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累及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24例进行研究,入选病例均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其随访资料,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对其膝关节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24例患者均在术后接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入选病例均实现骨性愈合,末次随访Rasmussen平均得分为26.9分,优14例,良10例,优良率为100%。膝关节功能良好,全部患者对术后恢复效果非常满意。结论膝关节后侧入路手术治疗累及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有着术野清晰、创伤较小、固定简单等特点,且手术疗效显著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前外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与后外侧Frosch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外侧解剖钢板组25例与后外侧支撑钢板组14例。前外侧解剖钢板组采用前外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外侧支撑钢板组采用后外侧Frosch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所需时间、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与Rasmussen膝关节解剖评分,以及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TS)、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所需时间、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和Rasmussen膝关节解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外侧支撑钢板组术后1 d的TP-TSA大于前外侧解剖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的PTS、术后6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叉状髓内钉和环抱片治疗肱骨大段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 通过肱骨大段粉碎骨折采用分叉状髓骨钉加环抱片联合应用固定后的临床疗效分析评价该手术方式的优越性。结果 20例26侧肱骨粉碎骨折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骨折均愈合,优良19例25侧,1例延迟愈合,优良率为98%。结论 既往的肱骨大段粉碎骨折是手术的相对禁忌证,然而通过应用分叉状髓内钉和环抱片,肱骨大段粉碎骨折可以达到牢固和满意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跟骨重建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治疗的3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Sanders分型分为,Ⅱ型12例,Ⅲ型15例,Ⅳ型11例。术中根据情况部分病例采用内外侧联合切口,骨缺损严重者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所有骨折均使用重建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8例经治疗后,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无钢板外露,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关系和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得到较好恢复,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12~48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arylandFootScore,MFS),从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和手术局部外观等方面进行评分,38例中,优28例,良7例,一般3例,优良率92%,整体治疗效果及功能评价满意。结论应用跟骨重建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恢复跟骨形态的同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针固定术后骨折端的旋转对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BS  Liu HB  Wang XS  Jiang XY  Wei J  Liu DQ  Wang M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2211-2213
目的 探索在手术中准确判断骨折端旋转移位程度的方法。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3年12月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术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第1组62例,术中将伤侧足置于中立位固定骨折;第2组27例,将骨折固定在股骨前倾角为15度的位置上;第3组21例,术中根据健侧股骨前倾角调整伤侧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并固定骨折。术后第3天摄X光片并行CT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前倾角,伤侧与健侧股骨前倾角的差值为骨折端旋转移位的程度。另取正常人11例行CT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前倾角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前倾角最大值为26度,最小值为-8度,其中左侧平均值为12.82度,右侧平均值为12.45度,两侧差值最大为7度。治疗组健侧股骨前倾角的均值为:14.67度,最大值为51度,最小值为-24度。治疗组伤侧股骨前倾角的均值为14.27度,最大值为40度,最小值为-23度。第1组及第2组中旋转移位〈10度者占53和52%,而〉20度者为19和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中,所有病例的旋转移位均〈10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后近50%的骨折存在〉10度的旋转移位。在手术中使用X线透视设备可以准确调整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只有以健侧的股骨前倾角为标准来调整伤侧股骨的旋转对位才能达到骨折旋转复位标准。  相似文献   

14.
捆绑带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捆绑带对动物模型骨折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实验组在骨折部位加用捆绑带捆绑固定,于术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等检查进行比较,观察捆绑带在骨折固定中的作用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各观察时段各有1例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2、4周捆绑带组外骨痂相对少,两组在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无差别;术后4周捆绑带组光镜下新生骨小梁生长优于对照组,成骨细胞数多于对照组;术后6周对照组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带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4.243,15.909,P〈0.05~0.01);光镜下捆绑带组骨痂较对照组显示更成熟并开始向板层骨转化,骨结构更致密,骨小梁排列更整齐。结论:在保持适宜的束缚力的情况下,捆绑带可以有效地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避免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保障骨折正常的愈合,对于骨膜以及骨折部位血运没有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髌骨骨折1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骨折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158例的治疗情况。结果:保守治疗优良率达83%,改良带圈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优良率达94%,三角形张力带内固定优良率为91%,网状钢丝张力带内固定优良率达88%。结论:能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者,尽量避免手术治疗;需手术治疗者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内固定,术后都需要早期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7年5月应用国产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38例资料,术后均行石膏外固定3周,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0个月,平均20个月,优30例,良4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9.5%。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无伤口感染、关节积液等并发症。结论PDLLA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固定牢固,生物相容性好,无须二次手术,关节功能恢复好,治愈率高,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阴茎折断2例,其中1例伤势严重,为双侧阴茎海绵体的重度损伤及尿道完全离断,经早期修补手术全愈,此例当为此类损伤中最罕见的病例之一。另1例伤势较轻,以非手术疗法治愈。文中对本病的损伤部位与年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张惠  李威  王鸣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44-145
目的探讨有明显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第五掌骨颈部骨折采用AO迷你髁钢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用TAFS评价疗效优良率达91.6%。无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结论对于第五掌骨颈部骨折采用积极切开复位AO迷你髁钢板固定,术后功能恢复优良,外观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连枷胸联合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3例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资料。结果内固定组治愈30例(96.8%),死亡1例,平均住院时间、气管切开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胸带加压固定组(P〈0.05),出院后未见后遗症。结论联合应用镍钛合金环抱器和可吸收肋骨钉的治疗效果及价值明显优于胸带加压固定组。  相似文献   

20.
闫峰  李公 《河北医学》2001,7(7):611-612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新途径。方法 :本组对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均采用缝合髌前筋膜 ,切开髌骨内侧支持带 ,将髌骨翻转进行直视下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 32例。结果 :随访时间为 6~ 18个月 ,平均随访 13.5月 ,伤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为 1~ 2个月。膝关节康复后的平均总活动度为 12 5°。结论 :本入路治疗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具有简捷、可靠 ,可最大限度保留髌骨完整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