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后血小板变化规律,分析血小板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6例置入IABP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利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析应用IABP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根据冠心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介入组和药物组,比较三组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96例患者应用IABP时间(97.10±64.66)h,应用IABP后即出现血小板下降,第2-4天血小板最低,随后开始上升,手术组与介入组、药物组比较血小板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预后与手术组、介入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及自动出院率更高。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正常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后血小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值在2-4天,手术组血小板低于介入及药物组,血小板下降与冠心病预后无关,但药物组患者死亡率高于手术组及介入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回顾性分为死亡组(23例)和存活组(71例),入院当天检测血常规,进行APACHEⅡ评分。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分,12例)、B组(10~19分,39例)和C组(≥20分,43例),分析3组间血小板计数及病死率。结果:生存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死亡组,而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均P<0.01)。APACHEⅡ评分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分析表明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减少程度可作为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预警指标,血小板相关参数MPV、PDW、P-LCR的变化可能间接反应骨髓代偿增生能力,对脓毒症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8月~2011年1月128例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血小板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128例患者应用IABP的时间为(86.4±7.1)h;应用IABP后有5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其中轻度减少者37例、重度减少者15例,无极重度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开始IABP治疗后12h;停用IABP后有97.4%的患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可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应该引起重视,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应用生物瓣置换的价值.方法 对36例老年患者施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2例,冠脉搭桥术6例.结果 本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出院后随访1~48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2例.结论 老年患者应用生物瓣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并可避免因抗凝治疗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9例,均植入IABP进行循环辅助治疗。结果 3例术中植入IABP者均痊愈出院;6例术后植入IABP者中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仅1例痊愈出院。IABP辅助时间为(94.5±21.2)h,无一例出现与IABP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尽早应用IABP进行循环辅助,可以提高心脏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危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手术,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25.6%(11/43),41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者15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3例,出院后一个月复诊心功能进步至Ⅰ级者31例,Ⅱ级者10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术后潜在的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9年3月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置入IABP分为IABP置入组(57例)和未置入IABP组(49例,其中20例因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并进一步对IABP置入术后发热、血小板减少、出血、新发脑卒中、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IABP组患者相比较,置入IABP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就诊时心率更快,白细胞计数更高,室间隔穿孔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其中31例(54.4%)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小板减少16例(28.1%)、出血14例(24.6%)、新发脑卒中2例(3.5%)、下肢缺血1例(1.8%),7例严重血小板减少(50×109/L),住院期间均死亡。19例患者有发热,均发生于长时间使用IABP治疗患者中,平均置入时间(28.6±9.9)d,其中4例血培养阳性。结论 IABP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重要过渡治疗措施,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并发症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至2012年,PCI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行急诊CABG治疗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2~78岁,平均(66±8)岁。分析围术期并发症和3年随访的临床预后。结果:PCI并发症致心源性休克7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术前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14例,ECMO(体外膜肺)辅助5例。发生PCI并发症至外科血运重建的时间为(130±28)min。30例均成功实施急诊CABG。围术期死亡6例,余患者治愈出院。3年随访,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者高达83.3%,仅2例出现心力衰竭,NYHA Ⅲ级,1例猝死,1例死于脑梗死。与出院时比较,3年随访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结论:急诊CABG治疗PCI术中严重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尚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心脏病围手术期危重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经验.方法 分析1998年6月至2007年1月我院46例应用IABP的围手术期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存活29例,死亡17例,死亡率37.0%(17/46).其中冠心病冠脉搭桥(CABG)围手术期应用32例,死亡9例,死亡率28.1%(9/32),CABG术前置入6例均存活;瓣膜置换围手术期应用14例,死亡7例,死亡率50.0%(7/14),1例单心室术后应用死亡.IABP使用时间16~210(76.5±16.6)h.结论 IABP是围手术期危重心脏病患者有效的救治措施,及时应用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6月入院的98例(年龄≥65岁)冠心病(冠心病组)和20例非冠心病(非冠心病组)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8例患者死亡37例,总病死率为31.36%,其中冠心病组患者死亡23例,病死率为23.47%,非冠心病组患者死亡14例,病死率为70.00%。术前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为6.45%,明显低于术中和术后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12例(30.00%)和9例(33.33%)]。结论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循环方式,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