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例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左心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完成对13例室壁瘤(男性11例,女性2例)的手术。结果:全组无1例死亡。本组手术前的室壁瘤大小(45.61±10.70)mm,占左心室容积>50%为12例(92.31%,12/13);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2d(其中1例超过2d),心电监护时间2~3d(其中5例超过3d),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23.08%,3/13);本组患者术前(37.31±11.73)与术后(52.31±10.46)的左心室射血分数(P<0.01),以及术前(64.28±7.50)mm与术后(57.45±5.11)mm的左心室大小(P<0.05)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随访10例患者,平均(24±4)个月,除2例出现心力衰竭和胸闷气短症状外,其余均正常生活。结论: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特别是对于大型室壁瘤,该手术能更好保持适当的左心室容积和几何形态,恢复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对1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和左心室折叠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室壁瘤内取血栓4例、二尖瓣成形2例。无1例术后早期死亡。平均体外循环(187.3±20.4)m in,平均心脏阻断(105.3±18.50)m in。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均左心房室明显减小,左心功能改善满意。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壁瘤(LVA)患者12例,均行室壁瘤成形术,其中Batista手术9例、Jatene手术3例,同期行室间隔修补术2例。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心绞痛症状缓解1例,其余消失,心功能Ⅰ~Ⅱ级,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缩小。认为对LVA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同时行射频消融心脏手术的结果资料进行临床分析,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接受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心脏手术6例。心律失常均为药物无法控制的顽固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术前证实。结果:6例患者手术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100%。单纯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的同时,2例施行左心室室壁瘤颈部内膜射频消融术,4例施行左心室室壁瘤颈部外膜射频消融术。体外循环时间(100.7±48.6)min,循环阻断时间(67.9±36.1)min。本组病例的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35.3±10.2)%与(51.6±10.4)%,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径大小分别为(60.5±4.5)mm与(51.2±5.5)mm,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2±0.4)d,ICU时间为(1.5±0.8)d,住院时间为(23.3±10.2)d。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无各种心律失常出现。随访5例,随访时间3~14个月,治疗效果良好,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无心律失常复发,心脏超声示心功能正常,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进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术,使患者摆脱心脏疾病症状,这种心脏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就诊于我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瓣膜损伤9例(三尖瓣、主动脉瓣损伤分别有5例和6例,其中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损伤2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心律失常6例(三度房室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例),溶血1例。所有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取出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另外,5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成形术,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为19.00(13.00,46.75)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00(3.00,9.25) h,总住院时间为7.00(6.00,9.50)d。术后中位随访18.00(7.75,38.00)个月,所有患者室间隔缺损无残余分流,无瓣膜功能不良,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需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较多样,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需早期外科干预;外科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2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6±6.7)岁。前降支单支病变例6例(25%);多支病变18例(75%)。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有室间隔穿孔形成,其中多发穿孔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大小(13.5±5.7)mm。LVEF %(47.1±10.3)%。14例患者行前降支再血管化,其中11例使用乳内动脉。平均搭桥支数为(1.8±1.2)支,室壁瘤手术19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室血栓清除4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存活,顺利出院,1例行二次手术后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2.2±8.2)天,体外循环时间为(117.7±54.2)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80.4±35.8)分钟,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1.2±139.6)小时,术后ICU停留时间为(6.7±8.9)天。其中二次开胸2例,气管切开1例。术后残余分流1例,行再次手术修补后,患者因感染死亡。对所有存活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4±7.7)个月,超声随访残余分流2例,因分流量小,未予再次手术,患者均可以正常生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发病初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成功率低,IABP可为患者提供围术期的支持,最好病情稳定后4-6周时进行手术治疗。从右室侧修补时应谨慎,避免残余分流的发生。手术治疗是对于此类患者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心室室壁瘤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对4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5.1±6.3)岁。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线性缝合术21例,心内膜环缩成形术24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血栓清除术12例。结果: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38例术后随访3~6个月,随访率84%,心功能I~II级,近中期无死亡患者。结论:根据室壁瘤的大小和病变程度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良Konno手术是治疗复杂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有效技术,本文总结该技术的应用结果。 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应用改良Konno术治疗左心室流出道隧道样狭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既往手术史,7例患者为二次手术,2例为三次手术。术中从左右冠窦之间主动脉瓣环下方以圆针从左室面垂直穿入右室面,用以定位室间隔切开的位置,右室双出口患者术中均全部或部分拆除原室缺补片,并予扩大,术中经食道超声评估。 结果:本组男6例,女3例,中位年龄8(5-14)岁;首次手术到改良Konno手术间隔中位时间6年(4-9年)。改良Konno术中同时行主动脉瓣下纤维嵴切除3例,主动脉瓣成形2例,二尖瓣成形2例,右室流出道狭窄矫治1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改良Konno术前主动脉瓣环直径z值1.8±0.7,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86±21mmHg,术后复查峰值压差显著降低(12±4mmHg,P<0.01),主动脉瓣关闭功能良好,7例无返流,2例轻微返流。随访中位时间2.5年(3月-5年),最近一次心超提示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0±3mmHg,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无患者需再次手术处理左心室流出道。 结论:改良Konno手术有效解除左心室流出道隧道样狭窄,并保留了自体主动脉瓣功能,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LVA)切除术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统计我院2002-01至2007-12因冠心病合并LVA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资料.左心室成形术方法分为两种:梭形切除、线形缝合法和心内膜环缩成形术,旷置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缝合环缩后的切口.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同术前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小,左心室收缩功能提高.结论:外科手术治疗LVA是有效的方法,两种室壁瘤的成形术式均可使患者的左心室形态功能得到改善,根据患者室壁瘤的病变程度合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中心 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06月行腔内修复术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腔内修复术的病种、围术期特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及近、远期疗效和严重并发症。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185例,女41例;年龄16~83(48.12&amp;amp;#177;11.73)岁。病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17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2 例,主动脉B型壁间血肿 18例,创伤性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 6例。术后随访3~60(12.64&amp;amp;#177;10.32)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226例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2&amp;amp;#177;1.03)h,术中失血量(150&amp;amp;#177;30.13)ml,术后住院时间(11&amp;amp;#177;3.52)d;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 232枚, 其中6例采用两段式技术置入双支架。平均近端支架直径(37.6&amp;amp;#177;3.1)mm,平均支架长度(149.7&amp;amp;#177;25.6)cm。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 13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6例,采取烟囱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4例。急诊腋动脉-腋动脉转流2例。支架释放后少许残余内漏17例。术后6—9个月复查内漏消失;合并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于腔内修复术后5-7天 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5例。住院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高血压脑出血,1例死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院期间无截瘫、脑卒中等并发症。中位随访48月,平均随访率84.3%。随访期间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因再发夹层或支架远端破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2例。支架近端逆斯至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因经济情况保守治疗2例,1例死亡。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失血量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随访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