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0):1009
为了比较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与叶子飘模型的优缺点, 研究阴生叶和阳生叶电子传递速率的差异, 探讨环境/生物因素对电子传递速率等参数的影响, 该文采用LI-6400XT荧光测定系统对黄河小浪底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J-I)曲线进行了测定, 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叶子飘模型对J-I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 3种模型对叶片J-I曲线拟合的决定系数(R 2)在0.96以上, 叶子飘模型的R 2最高(> 0.99)。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无法模拟植物叶片光系统II动力学下调现象, 且不能得出饱和光强(Isat); 直角双曲线模型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的模拟明显大于实测值; 叶子飘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光系统II动力学下调现象, 得出的JmaxIsat均最接近实测值。对阴生叶和阳生叶J-I曲线研究发现, 栓皮栎、刺槐阴生叶的Jmax分别低于阳生叶25.0%和18.0%, 阳生叶的Isat分别高于阴生叶26.0%和10.1%。栓皮栎和刺槐Jmax与气温显著正相关; 刺槐Isat与气温、土壤水分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栓皮栎和刺槐J-I曲线初始斜率α均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XT)对太行山南麓栓皮栎、刺槐2个树种叶片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进行测定,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以及直角双曲线的修正模型—叶子飘模型(YZP)进行曲线拟合,并对3种光合模型的拟合参数(最大净光合能力Amax、初始羧化速率η、光呼吸速率Rp、CO2补偿点CCP和CO2饱和点CS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与NRH和YZP模型相比,RH模型所得的AmaxηRp和CCP较高,分别高出实测值59.8%、128.6%、133.4%和19.8%.与RH模型和YZP模型相比,NRH模型拟合得出的Amax较大,高于实测值11.1%,ηRp和CCP接近于实测值.YZP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光合作用对CO2的饱和现象,在Amax和CSP的拟合效果上较好.栓皮栎阴叶的AmaxRp和CCP比阳叶分别低31.3%、5.2%和14.3%.刺槐阴叶的AmaxRp和CCP分别高出阳叶23.5%、11.0%和5.4%.栓皮栎、刺槐阴叶的η分别比阳叶高6.9%和7.0%.刺槐叶片的Rp和CCP与温度、光强均具有显著线性关系,η与气孔导度(gs)具有显著线性关系.栓皮栎叶片的η与光强和气孔导度具有显著线性关系,CCP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栓皮栎叶片的Amax与相对湿度和gs具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XT)对太行山南麓栓皮栎、刺槐2个树种叶片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进行测定,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以及直角双曲线的修正模型—叶子飘模型(YZP)进行曲线拟合,并对3种光合模型的拟合参数(最大净光合能力Amax、初始羧化速率η、光呼吸速率Rp、CO2补偿点CCP和CO2饱和点CS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与NRH和YZP模型相比,RH模型所得的AmaxηRp和CCP较高,分别高出实测值59.8%、128.6%、133.4%和19.8%.与RH模型和YZP模型相比,NRH模型拟合得出的Amax较大,高于实测值11.1%,ηRp和CCP接近于实测值.YZP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光合作用对CO2的饱和现象,在Amax和CSP的拟合效果上较好.栓皮栎阴叶的AmaxRp和CCP比阳叶分别低31.3%、5.2%和14.3%.刺槐阴叶的AmaxRp和CCP分别高出阳叶23.5%、11.0%和5.4%.栓皮栎、刺槐阴叶的η分别比阳叶高6.9%和7.0%.刺槐叶片的Rp和CCP与温度、光强均具有显著线性关系,η与气孔导度(gs)具有显著线性关系.栓皮栎叶片的η与光强和气孔导度具有显著线性关系,CCP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栓皮栎叶片的Amax与相对湿度和gs具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光响应曲线拟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力  张祥星  郑睿  郭建青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2):1310-1318
通过对光合-光响应曲线的研究来探索光合有效辐射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合适的模型才能较好地反映植株的光合特性。分析由于生育期与叶位的不同而导致各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差异的变化性以及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下各模型的适用性, 可为夏玉米(Zea mays)光合模型的选择和光合-光响应曲线模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该研究运用3种典型的光合模型对夏玉米大喇叭口期与乳熟期上部叶、穗位叶与下部叶做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 对比各模型的拟合度以及对实测数据的反映情况, 并将光合有效辐射分为3段, 分析3种模型在每段的拟合残差。结果表明: 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饱和光强(Isat)、暗呼吸速率(Rd)等光合特征参数值随叶位由上而下呈降低趋势, 乳熟期普遍小于大喇叭口期; 不同生育期和叶位3种模型均可以拟合, 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PnmaxIsat的拟合值与实测值有一定的偏差; 通过残差分析表明叶子飘模型的拟合值与实测值最为相符, 尤其对高光部分的拟合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南麓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研究是评价植物光合响应机制和获得光合参数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太行山南麓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XT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这两种人工林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以及直角双曲线的修正模型-叶子飘模型(YZP)对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对比了3种模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初始光能利用率α、暗呼吸速率R_d等光合参数。结果表明,RH模型的P_(max)、α和R_d均较大,并且无法直接得到光饱和点I_s。NRH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光抑制现象,在P_(max)的模拟上明显偏大,但在α的模拟中比较接近真实值。YZP模型则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模拟光抑制现象。对栓皮栎和刺槐阴、阳叶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研究发现,阳叶的P_(max)大于阴叶(栓皮栎、刺槐的阳叶P_(max)分别高出阴叶的24.41%和18.28%),阴叶的α高于阳叶(栓皮栎、刺槐的阴叶α值分别平均高出阳叶的22.08%、15.41%),阴叶的R_d也高于阳叶,尤其在刺槐上表现明显(刺槐阴叶R_d高出阳叶的7.13%)。栓皮栎P_(max)、R_d和I_s主要受相对湿度和气孔导度的影响,α主要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刺槐的P_(max)和I_s与相对湿度和气孔导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贝壳砂生境干旱胁迫下杠柳叶片光合光响应模型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年生杠柳(Periploca sepium)苗木为试验材料, 模拟设置贝壳砂生境下的4种水分梯度, 利用CIRAS-2型光合作用系统测定杠柳叶片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 采用4种光响应模型进行拟合分析, 以比较贝壳砂生境干旱胁迫下适宜的光响应模型, 探讨最佳光响应模型参数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 4种模型对杠柳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拟合效果的优劣顺序为: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 后3种模型均为没有极值的函数, 故不能很好地拟合光响应曲线光抑制过程, 并不能直接求解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光饱和点(LSP)。光响应参数拟合效果最佳表现为: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暗呼吸速率(Rd), 直角双曲线模型的光补偿点(LCP),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PnmaxLSP。4种光响应模型对干旱胁迫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应各种水分条件, 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较适合轻度干旱胁迫条件,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较适合重度干旱胁迫条件。随干旱胁迫的加剧, 光响应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RdLCP先升高后下降, 净光合速率(Pn)、PnmaxLSP逐渐下降。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 LSP分别比对照下降5.2%、16.3%和34.5%, Pnmax分别比对照下降17.8%、39.0%和59.0%。水分充足条件下, 杠柳叶片光能利用最强, 光照生态幅最宽; 重度干旱胁迫下, 杠柳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光饱和、光抑制现象, 光能利用减弱, 光合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相似文献   

7.
光响应曲线的指数改进模型与常用模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响应曲线的参数是研究植物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光响应曲线模型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该文利用光响应曲线新模型——指数改进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 拟合高粱(Sorghum bicolor)、苋(Amaranthus tricolor)、大麦(Hordeum vulgare)和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光响应曲线, 并随机选取部分数据进行检验, 得到了各模型计算出的主要生理参数, 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讨论了各模型之间的优缺点和准确性, 描述了C3、C4植物光响应的适宜性。结果表明, 基于C3植物得到的指数改进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较准确地计算出C3、C4植物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 并在描述光响应曲线时比另外3个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适宜性。实验结果可为光响应曲线模型在C3和C4光合途径植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光环境下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对生境的响应情况.采用Li-6400XT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栓皮栎和刺槐人工林林内、林缘叶片气体交换的光响应曲线,利用叶子飘模型对光合作用-光响应进行了拟合,分析了林内和林缘光合参数的差异,将气孔导度机理模型与光合作用-光响应修正模型进行耦合,研究了气孔导度(gs)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7-8月,当光强小于200 μmol·m-2·s-1时,林内栓皮栎叶片净光合速率(Pn)高于林缘叶片,初始量子效率(α)高于林缘叶片12.4%,林内栓皮栎叶片对弱光的捕获和利用能力明显高于林缘叶片;当光强大于200 μmol·m-2·s-1时,林缘栓皮栎叶片光合能力Pn高于林内.低光强下(0~200 μmol·m-2·s-1),林内刺槐叶片Pn高于林缘;当光强大于200 μmol·m-2·s-1时,林内刺槐叶片Pn低于林缘,且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Ic)分别低于林缘50.0%和42.8%,以此来减少碳损耗,适应较低的光合速率.林内和林缘刺槐gs随光强的变化差异显著.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对不同光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栓皮栎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α主要受气孔导度控制,Rd和Ic主要受气温影响.刺槐叶片的Pn max和α均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Ic、光饱和点(Is)与叶片饱和水汽压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FvCB模型分析盐分胁迫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理解叶片光合特性对盐胁迫的响应机理,以棉花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盐分(NaCl)浓度处理:0(CK)、50、100、150和200 mmol·L-1,利用FvCB模型分析盐胁迫对棉花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50和100 mmol·L-1盐分处理增加了棉花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 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但150和200 mmol·L-1盐分处理显著降低了Vc maxJmax。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肉导度(gm)和暗呼吸速率(Rd)随盐分浓度升高而下降;与CK相比,50和100 mmol·L-1盐分处理对gm无显著影响,但PnRd显著降低。150和200 mmol·L-1盐分处理明显降低了PngmRd,且与0、50和100 mmol·L-1盐分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利用FvCB模型模拟了不同盐分胁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与不考虑gm的模拟结果相比,考虑gm提高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并降低了平均绝对误差。棉花幼苗耐盐阈值为100~150 mmol·L-1,随盐分浓度的增加,光合限制因素由叶肉因素转变为光合机构受损;引入gm可以提高FvCB模型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0.
光下最大荧光(Fm)是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一般采用饱和脉冲(RF)方案来估计.然而,光系统Ⅱ(PSⅡ)受体库的反馈调节会影响RF方案对Fm估计的准确性.为消除PSⅡ受体库反馈调节的影响,根据光脉冲强度(Q′)与叶绿素荧光(F′)的线性关系提出多相脉冲(MPF)方案,估算Q′无穷大时的F′(即Fm).本研究采用MPF和RF方案分别对苦槠、青冈和乌桕3个树种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和气体交换数据进行同步测量,并对两种方案估计的Fm及其计算参数PSⅡ光化学效率(ΦPSII)、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J)、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叶肉导度(gm)和叶绿体内CO2浓度(Cc)等光合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案对3个树种叶片6个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光合有效辐射(PAR)<200 μmol·m-2·s-1时,两种方案对苦槠、青冈和乌桕叶片FmΦPSIIJ的估计无显著影响;当PAR>200 μmol·m-2·s-1时,采用MPF方案获得的苦槠、青冈和乌桕的Fm分别比RF方案获得的Fm高3.5%~5.2%、11.7%~18.0%和3.2%~7.1%;当PAR>200 μmol·m-2·s-1时,采用MPF方案获得的ΦPSIIJJmax分别不同程度地大于RF方案获得的参数,gmCc分别不同程度地小于RF方案获得的参数.说明当PAR较低(<200μmol·m-2·s-1)时,MPF与RF方案对植物叶片FmΦPSIIJ的估计没有显著影响;当PAR较高(≥200μmol·m-2·s-1)时,MPF与RF方案对植物叶片FmΦPSIIJJmaxgmCc的估计有显著影响,且RF方案对植物叶片的FmΦPSIIJJmax比MPF方案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低估,对gmCc则有不同程度的高估.  相似文献   

11.
Aims The objectives are to compar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rectangular hyperbola, nonrectangular hyperbola and the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light-response Ye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between the shaded and sunlit leaves, an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bio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Methods The light-response (J-I) curves of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were measured by the LI-6400XT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system in Quercus variabilis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s in north China. The rectangular hyperbola, nonrectangular hyperbola and the Ye model were used to simulate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of the light-response curves. Important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J-I curves fitted by three models were more than 0.96. Compared with the rectangular hyperbola and nonrectangular hyperbola,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Ye model was the highest (>0.99). The dynamic downregulation of photosystem II and the saturated light intensity (I sat ) cannot be simulated and obtained by the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and the non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The maximum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J max ) obtained by the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measured one. The dynamic downregulation of photosystem II was well simulated by the Ye model. The J max and I sat values obtained by the Ye model were close to the measured ones. © 2018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凋落物的水文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试验,对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新疆杨+刺槐混交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蓄积量在13.50~47.01 t·hm-2,依次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林。除侧柏林外,其他林分类型的半分解层蓄积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分解层。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在190.8%~262.7%,新疆杨+刺槐混交林最大,侧柏林最小。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在35.29~123.59 t·hm-2,依次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刺槐林>侧柏林>新疆杨林。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在浸水0~1 h直线下降,1 h后降幅减缓,未分解层凋落物吸水速率小于半分解层。最大拦截量和有效拦截量(深)均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林,且新疆杨+刺槐混交林有较高的有效拦截率,表明新疆杨+刺槐混交林在兰州市南北两山有较好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  相似文献   

13.
闫东锋  贺文  杨喜田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605-3613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栓皮栎纯林和栓皮栎-侧柏混交林2种林分类型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光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栓皮栎纯林灌木层植物Shannon(H)、Simpson(Ds)、Margalef(Ma)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栓皮栎-侧柏混交林。栓皮栎纯林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程和空间自相关距离均大于栓皮栎-侧柏混交林,其空间均一性较差,空间依赖性较强。栓皮栎纯林灌木层植物HDsMa结构比为44.2%~49.7%,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栓皮栎-侧柏混交林中HDsMa结构比为1.5%~3.3%,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栓皮栎纯林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主要呈明显的条带状梯度变化,而栓皮栎-侧柏混交林则呈明显的斑块状梯度变化,说明栓皮栎混交林灌木层植物较栓皮栎纯林空间连续性差,空间变异更为显著。相关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栓皮栎纯林和栓皮栎-侧柏混交林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影响最为显著的光环境指标分别是林下总光照和冠层开度,冠层结构所形成的光环境在维持及形成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逐步失水过程中绿竹光响应进程及其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6400,在人为浇水至土壤水分饱和后的自然耗水过程中,分析2年生绿竹盆栽苗叶片在连续多级土壤水分下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结果表明: 在土壤相对含水量53.5%~95.6%条件下,绿竹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不会受到明显的强光抑制,且在相对水分亏缺条件下(53.5%~69.6%)达到更高的光合作用水平,而在严重水分亏缺后(土壤相对含水量≤33.6%)产生明显光抑制.在对绿竹叶片逐步失水过程的光响应拟合中,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净光合速率(Pn max)的拟合值远高于实测值;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3种模型拟合的光饱和点(LSP)远低于实测值.在严重水分亏缺阶段,3种模型对光响应曲线拟合存在较大误差.气孔限制值(Ls)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nst)具有相似的阈值响应过程,表现为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减少而先增大后减小,且最大值出现在53.5%~69.6%条件下,这一结果与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取得Pn max的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相同,具有一定的表征意义.绿竹旱涝管理最佳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3.5%~69.6%,较高土壤含水量下(69.6%~95.6%)绿竹也有良好的光合表现.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绿竹在相对含水量为23.1%~95.6%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拟合较好,而其余3种模型均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张豆  景航  王国梁 《生态学杂志》2019,30(2):489-495
全球氮沉降通过影响树木叶片的生理过程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但目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中油松、辽东栎、忍冬、绣线菊、黄刺玫、茜草、披针苔草7种主要高等植物,比较了3年氮添加(0、3、6、9 g N·m-2·a-1,分别用N0、N3、N6、N9表示)对7种植物叶片中NSC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植物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变异很大,二者变异最高的均为黄刺玫,最低的分别为绣线菊和披针苔草;不同植物可溶性糖、淀粉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N6处理下茜草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N3和N9处理下绣线菊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异最小的物种在不同氮添加水平下不同.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油松和披针苔草的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升高,绣线菊持续降低,辽东栎、忍冬和黄刺玫的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在N6处理达到最小,而茜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氮添加对植物叶片中淀粉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油松、忍冬和披针苔草的淀粉含量持续增加,绣线菊先降低后增加,在N3处理达到最小,而黄刺玫和茜草则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辽东栎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平缓.在氮添加后,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与植物叶片NSC含量无相关关系,仅N0和N3水平下上述土壤理化指标会显著影响可溶性糖/淀粉.表明林地不同植物叶片中NSC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明显不同,研究全球氮沉降或氮添加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考虑不同植物,尤其不同生活型植物的不同响应.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光环境下濒危植物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的生长及适应规律,以2年生七子花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全光照、60%遮荫和90%遮荫3种光照强度,研究不同光环境对七子花幼苗的光合特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光照处理下,七子花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Pn日均值为全光照>60%遮荫>90%遮荫,90%遮荫下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均值显著低于全光照和60%遮荫。(2)与全光照相比,60%遮荫下七子花幼苗的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显著下降,而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无显著差异;重度遮荫(90%遮荫)导致植株的PnmaxLSPLCPRdVcmaxJmaxTPU显著降低。(3)七子花幼苗叶片的淀粉、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在60%遮荫处理中最高,90%遮荫处理下则显著下降。植株的NSC含量与PnVcmaxJmaxTPU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七子花在幼苗期具有一定的喜光性和耐荫能力,适度遮荫下植株可通过降低LCPRd来调整叶片的光合生理,维持较高的NSC含量,从而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率和碳同化能力,但在生产育苗过程中过度遮荫不利于七子花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